薛保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树立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理念已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战略思维。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当中,循环经济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举措。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而绿色回收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回收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拾破烂、捡垃圾,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废弃物可再利用”的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优惠实用、节能环保的二手商品,并将之视为一种很“潮”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当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之时,绿色回收产业密集涌入了资本和人才,创新力量开始在这个产业汇聚,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绿色回收发展成为一个正在茁壯成长的新兴产业。
以垃圾分类为例。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引发网友热议。除了上海,人们纷纷关注起自己的城市何时开始执行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作为先行先试的46个城市要初步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在期初形成阶段,是垃圾分类企业入场或转型的好时机。谁能够在这一阶段抓住抓牢用户手里的垃圾,谁便能够获得更大的蛋糕。因此,垃圾处理企业年增量逐年攀升:2017年、2018年新增垃圾处理企业分别为3889家和5378家;而截至11月18日,2019年新增该类企业已超过7300家,占总量的26.49%,平均每天就有约23家新企业出现。从垃圾分类产业链协同角度而言,这些企业分布于前端的垃圾分类服务,中端的垃圾分类转运,终端的厨余垃圾处理、渗滤液处置及垃圾焚烧等诸多细分市场之中。
垃圾回收仅仅是绿色回收产业的一个分支。事实上,更广泛意义上的绿色回收还包括正在崛起的二手经济。每经智库·未来商业研究中心联合以太搜索共同发布的《2019年新型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多元化、个性化等消费理念的出现带动了人们二手习惯的养成。通过二手平台租赁、买卖物品的交易形式逐渐被接受。
据调查,几乎70%的人都曾卖出或买过二手商品。其中69%的人通过专门APP或网站交易,54%的人则通过社交网站交易。在二手回收市场,阿里的闲鱼、58的转转、京东的拍拍都已深度布局,垂直领域也出现了许多二手电商平台,如二手车、二手奢侈品等。
除了各类二手电商平台风生水起之外,像格力电器、苏宁控股集团、海尔集团等这样的大企业也以各自不同的玩法在探寻绿色回收产业的新商机——苏宁物流推出“青城计划”,致力于打造全链路绿色物流解决方案,重点减少快递包装浪费,推进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发展;海尔衣联网基于海尔“智家云”为用户提供一个贯穿衣物洗、护、存、搭、购的全流程衣物管理服务,通过探索衣物回收的新节点,为用户打造一种全新的美好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绿色回收产业已经风生水起,它不仅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中企业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寻求突破、探索新增长点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