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大学生综合素质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制造、培养完全的人格,音乐教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格教育,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道德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职生;道德品质;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文明水平,形成自学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大学学子历来被看作是置之脑后发,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开始发生倾斜,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习方面,在政治上不求上进,罔顾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私利而见利忘义,少数学生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赌博等。
海顿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白朗宁说:“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柏拉图也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语言创造出音乐形象来打动被教育者,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健康的音乐内容蕴含着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听者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音乐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把音乐教育贯穿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当中。它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一、发挥校园音乐文化的德育功能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要经常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音乐欣赏、学术讲座、专业技能竞赛、演讲比赛、文学赏析、体育活动、校园文化节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音乐教师马修在一所专收问题儿童的寄宿学校开设音乐课教学生们练习合唱曲。原本一群调皮捣蛋甚至人格缺陷、令人头疼的孩子在音乐的引导下开始逐步步入正轨,并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德育方式有很多种,影片中马修用的情感陶冶法,并非简单的说理引导,由于他是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所以借助了音乐这种艺术手段。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和组织,使学生逐步学会认识与欣赏,极大地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
二、利用不同的音乐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1.欣赏不同时期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音乐作品。例如:欣赏合唱组曲《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一部交响乐作品,作于1939年3月,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生了民族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首先通过多媒体的图面,给学生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痛苦流离,家破人亡的凄惨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解放前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被人欺诈、民不聊生的景象,同时感受全民族奋力抗战,保卫家园可歌可泣的精神。通过对歌词的朗诵让学生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那个久远的年代有了理性的感受。通过演唱歌曲,使之感受到作者所表现的流动的情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助于形成“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
2.利用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的特点,从歌词出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现代的流行音乐,这是他们所处年龄段的自然选择。接触先进与落后,精品与糟粕共存的这类混合文化音乐,青年大学生能否接受先进的文化,能否辨别什么是精品、什么是糟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自觉地理解、感受音乐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音乐的神奇和美妙,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健康的人生观、提高其道德修养,树立完美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3.开设各种门类的音乐选修课、音乐讲座,开展社团活动,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所具备的设施、条件,给广大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和学习音乐的机会,并从实践中受到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启迪思维、提高修养、增长知识。
4.通过对传统文化音乐的介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中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联系学生的成长环境,以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为载体,从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民族多彩的历史,从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历史去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5.借助音乐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人是社会人,人要在社会中营造和谐的环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当今的社会倡导竞赛与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在排练、表演、比赛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协作关系,加深了人际交往。
近年来,音乐教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涉及范围最广、形式多樣、最易普及和接受的人文教育手段,在学生已开始发挥作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乐者通伦理也,乐清而伦理”。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方面,如何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丽春.艺术高职类学生德育工作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孙毅.浅谈高职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特点及培养途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0):69-70
[3]周伟军.品质心理结构及高职生道德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2012(01):86-87
[4]邹俭飞.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培养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3):25
[5]王娓.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2.12(4):68-70
作者简介:
王万春(1980--)男,云南陇川人,大学学历,研究方向艺术学、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