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师范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这是其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科研与基础教育实践存在互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院校与基层中小学的联系阻隔日趋加深。高师院校与基层中小学联系阻隔的成因在于:高师院校的管理有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深尖端的倾向;高师院校的科研导向存在着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弊端;基层中小学对于与高师院校的联系不够积极。高师院校必须努力建立并不断巩固与基层中小学的联系,在实践操作中应该注意:多渠道建立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立足基础教育实践搞好教学科研;有效保持联系渠道的畅通。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教育;基层中小学;基础教育;联系阻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跨入百年转型的新时期,总的走向是实现层次升级,建立开放型、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在师范教育向教师职业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师范院校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旧是教师教育,即使转型为综合性研究型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仍旧是师范院校的第一要务。[1]今后,随着学历教育层次的提高,高等师范院校的专科、本科乃至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都将是中小学教师。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基地,其教学、科研以及教育实习等多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密切联系中小学实际,这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但近年来,高等师范教育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高师院校和中小学联系日趋减少,阻隔不断加深就是高师教育继续发展的障碍之一。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发展系统,除了招生就业和毕业生的教育实习,高师院校和基层中小学很少再有其它业务联系。因而往往出现中小学课程改革热火朝天,高师院校犹自“岿然不动”;高师院校的科研成果“汗牛充栋”,基层中小学教师却知之不多、用之甚少等现象,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高师院校教学科研的脱离实际。
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所指出的“师范教育的教学与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着脱节现象”[2],目前,我国高师院校许多课程的教学和基础教育实践互相分离,缺乏应有的联系。以高师现代文学教学为例,其与中学语文教学就存在着严重的错位现象,高师现代文学的教材文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存在着很少考虑甚至完全漠视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状况的现象。[3]这种现象在许多高师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高师院校相当多的课程日趋形式化和抽象化,即使是学科教育学课程也较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演,缺乏应有的实践验证,尤其是缺乏鲜活生动的基础教育实例的支撑。高师院校的教师平时大多埋头于自己的专业研究,即使是教育实践指导课程的教师也很少下基层到中小学去调研考察,一些学者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大多局限在学术圈内交流,很少能为正在一线从教的中小学教师所接受。有的高师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师资培训,在课后交谈时学员向老师讨教改革新思想,而高师教师却向学员询问现在中小学使用的是什么教材,有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连本学科在中学对应的课程教材都未曾接触。[4]不少高师院校的学术交流,请来做报告的也都是目前在专业研究上颇有建树的大学者,以此来彰显其科研的尖端与前沿,很少有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能走进大学讲堂。高师院校招收新教师看的是他们的文凭和学位,关注的是他们发表论文的级别,动辄以高薪吸引高学位者到本校任教,较少考虑高学位者是否具有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高师院校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习,由于经费紧张、中小学配合不力等诸多原因,实习时间往往也被大量压缩。以上种种都是高师院校和中小学联系阻隔的具体表现,这严重影响着高师院校毕业生的质量。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主要包括高师院校自身和基层中小学两个方面。从高师院校自身来说。
首先,高师院校管理层的政策导向导致了其与中小学联系的阻隔。目前,面对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提高知名度,向综合型大学升格过渡成为一些高师院校的既定目标。在向综合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一些高师院校一味求大、求高,它们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以及科研项目审批等方面都设置了较高的标准,在规模化、专业化、正规化的过程中不断地用高精尖的标准来要求衡量,这自有其道理,但是存在着华而不实、大而不当的弊端也是不争的事实。加上高校的连续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导致人才紧缺,许多本应该耐心细致展开的工作也往往仓促上马。以新教师的培养而论,即使是中小学新教师的上岗,也必须有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必须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下反复磨练。而一些高师院校对新教师岗前培训并不重视,它们以高薪吸引高学历者前来任教,往往给新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安排较重的教学任务,许多高师院校在管理中实际取消了原来曾经实行多年的新教师下基层锻炼的做法。而有实践经验的中学教师,即使获得了高一级的学位,想要登上高师院校的讲台,第一学历的限制又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政策导向上的求大求高,轻视教育教学实践,为高师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一些高师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不明下情、悬空执教等问题就与学校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
其次,高师院校的科研存在着高度形式化和高度抽象化的倾向。我国师范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办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学术研究不断趋向精深,学科分支愈加趋于细微。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往往陷入了从理论到理论的误区。高师院校教师的科研也较多地着力于理论创新,着力于尖端学术问题的探讨,而较少关注相对浅显,操作性较强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高师院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既与基础教育实践脱节,也与自己正在从事的教学工作相分离,这导致了他们的教学长期机械地重复,较少创新,较少鲜活生动的内容。科研导向上的追求尖端抽象,使高师院校的教师缺乏与基层中小学联系沟通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很难真正面向基层,投入必要的精力关注正在进行着的基础教育改革。
从基层中小学来说。一些中小学对与高师院校的合作不够积极,不少中小学,尤其是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校,并不热心于同高师院校加强联系,担心和高师院校合作冲淡了常规工作,影响教学质量,因而对与高师院校的联系存有戒心。由于受升学评比等影响,大多数中小学关注的是本校的教学质量。与高师院校的交流合作并不一定能给中小学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中与高师院校的合作,为其提供教育教学实践的平台,往往还会给中小学的管理带来一些“麻烦”,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管理难度。因而一些中小学对和高师院校的合作比较消极。另外,中小学教师虽然在新课程改革实践、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法探讨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理论素养不高,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他們较少能够拿出系统的科研成果,缺乏与高师院校进行平等交流的心理准备和材料准备。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已经进入巩固调整阶段,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是高师教育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高师院校的新生来自于基层中学,其毕业生主要还是回到中小学去就业,可以说基层中小学是高师院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高师院校各项理论研究必须联系的实践基础。要为中小学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高师院校必须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与基层中小学的联系,高师院校在实践操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多方拓展渠道,有效建立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小学联系的实践由来已久,我国在许多高师院校设立附中和附小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和中小学的联系。现阶段附中附小作为高师院校和中小学联系平台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少高师院校的附中附小要么是受高校大一统的管理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教学质量不高;要么是办学质量较高而独立性较强,已经和普通中小学没有什么差别。由于高师办学规模的扩大,只用少数几所附属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因而高师院校除了有效地加强与附属学校的联系之外,还应花大力气和其它中小学联合建立较为稳固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建立实践基地的做法是定期往相关中小学派送实习生,由高校一方支付给中小学一定的实习指导费用。由于许多基层中小学对与高师院校的合作没有应有的积极性,这种以经济效益刺激中小学与高师院校加强联系的做法应属不得已之举。实际上,接受实习生对中小学和高师院校双方本应是互利双赢的活动,对于中小学一方,并不只是付出。如果能够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真正促进相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小学对与高师院校的联系协作将会相当主动。中小学与高师院校联合,取长补短,共享教学科研资源,应该有助于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师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其培养的大学生的素质是决定双方联系成功与否的关键。
除了巩固传统的联系渠道,高师院校还应该多方拓展新的联系渠道。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就是加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联系的有益尝试,另外,送教下乡、双向挂钩、订单式人才培養等都是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可以根据双方实际选择的联系方式。
其二,转变观念,立足基础教育实践搞好教学科研。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加强科研工作,什么是高等师范院校独具的学术性,这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求精求深,推动科研工作不断发展是无可非议的,求实求效也是科研工作必须贯彻的原则,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找准高师院校科研工作的立足点。对于高师院校来说,教育研究正是其科研工作的重点,基础教育也正是教育研究必须结合的主要实践活动。高师院校的科研活动必须注重为教育实践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要注重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加强调查意识、问题意识。克服完全脱离我国教育实际的高度形式化和高度抽象化的研究倾向。[5]
高师院校要树立服务于基础教育的观念,用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师和其它科研人员面向实践展开研究。高师院校要转变合作观念,在选派师生下基层的同时请来中小学一线教师登上大学讲堂,讲授教研教改经验,真正做到联系沟通的双向互动。高师院校还应转变用人观念。除了要求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到基层锻炼,促使新教师深入实践、迅速成才,还要注意在接受新教师的时候,考虑基础教育成果,兼顾中小学教育经验,为基层中小学教师登上大学讲台创造更多的机会。
其三,克服种种障碍,保持联系渠道的畅通。保持高师院校与基层中小学联系渠道的畅通,需要高师院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对于高师院校和中小学双方的师生来说,他们开始往往是抱着一种新鲜和好奇感而开始进行合作交流的,但仅凭一时的新鲜感很难确保长期有效的联系合作。在实践操作中,基层中小学与高师院校的合作往往是开始比较愉快,而后期矛盾较多,较难做到善始善终。高师院校自身要对与基层中小学的合作持积极而慎重的态度,以平等的心态,设身处地考虑如何通过双方合作真正促进基层中小学的工作。以教育实习而论,高师实习生在实践中必然经历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这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会有一些不利影响。因而在选派实习生之前,高师院校就要多方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在校内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在本校教师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搞好校内演练,为走上实习讲台做好充分的准备;到实习学校后,要引导实习生耐心细致地请教观摩,反复修改磨练后再上讲台,切忌仓促上阵,给相关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应对高师院校和中小学的合作给以必要的支持,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调动中小学与高师院校合作的积极性,疏通联系渠道。只有争得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和支持,高师院校与基层中小学联系合作的各项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高师院校和基层中小学“两张皮”,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伴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高师院校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排除与基层中小学联系的重重障碍,深入基层找问题,面向实践搞科研,在与基层中小学的联系合作中把握好自身发展的方向,及时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教师培养摇篮的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济顺.教师教育与师范大学的转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5)
[2]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J].《〈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序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杜运通、杜兴梅.错位: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4]余明远、曹建文.学科教学法——师范教育的软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5]杨兆山.我国当代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浅探[J].高校理论战线,2014(12)
作者简介:
任芳莹,女,陕西富平人,硕士,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