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A公司于2017年6月成立,从2017年10月开立第一家门店后快速扩张,仅用2年便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连锁零售品牌,并于2019年5月登陆纳斯达克,融资6.95亿元,成为世界范围内从公司成立到IPO最快的公司。2020年1月,对外发布了2017-2018年报表(经审计)、2019年前三季度报表(未经审计),完成增发并发行可转债。
但在今年1月,美国知名做空机构声称,收到一份长达89页的匿名做空报告,直指A公司数据造假。2月3日,A公司否认做空机构的所有指控,经过一系列指控回应,最终A公司在4月2日承认财务造假,造成当日股价暴跌85%。4月5日发布道歉声明,并处理涉事高管及员工,进行全面彻底调查。这件财务造假事件将A公司推进了大众视野,对于这起事件带来的审计职业问题让人深思。
从A公司的股权结构来看,董事长是其最大股东,持股比例23.94%,拥有36.86%投票权;CEO持股比例15.43%,拥有23.76%投票权。在此说明,与我国科创版之外的情况不同,美国资本市场可以采用多重股权构,投票权跟股权不一致,同股不同权。
其次,A公司的运营模式,有非常明显的个人特点。第一,A公司以技术为驱动,数据为核心,与客户建立密切联系。A公司不设置收银台,所有交易都依赖于手机客户端完成。减轻了门店员工的工作量,降低了成本。第二,A公司布局快取店和无人零售,实现全场景覆盖。所谓全场景是指同时涉足传统门店、无人零售和外卖三个领域,对应优享店、快取店和外卖厨房店。第三,A公司主打高品质、高性价比。高品质通过优质原材料、优质设备实现,并通过批量采购压低成本。高性价比是通过补贴模式实现,高额的补贴支出与营销支出,A公司至今尚处于巨额亏损之中。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迫使其必须通过不间断融资来维持经营。通过对A公司的大量资料可以看出,A公司存在管理层套现、股权质押行为,同时公司重要高层存在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瑕疵。
同时,从A公司得运营模式中可以发现,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第一,主张核心功能性产品需求的做法有失合理,中国的核心功能性产品市场需求并不大,不具有高性价比的投资回报。第二,A公司的客户对价格的敏感高,客流量受到价格促销的推动,大多购买者都是有“券”入店。如果通过降低折扣水平,提高价格的方式增加销售额,并不是可行之策。第三,现有模式的门店层面如果无法获得利润,开店越多,损失就越多且越快。每季度在门店层面上损失了5370万元人民币,在公司层面上又损失了2.492亿元人民币,每季度总共增加了3.03亿元的损失,这还是仅在新门店上。A公司开店越多,其投资者的损失就越多且越快。第四,缺乏其他有竞争力的其他主要产品,A公司目前还在巨额亏损中,如找不到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A公司就无法在现有产品结构中获取更多的利润。第五,特许经营业务合规风险高。
最终,做空机构在报告中指出,A公司存在大量造假。第一,销量虚增。2019年三四季度门店销量虚增69%、88%。第二,订单数虚增。2019年二季度1.38降至四季度1.14。第三,价格虚增。实际销售价格为上市价格的46%,而非声称的55%。第四,夸大广告支出。夸大广告支出逾150%,以填补虚高的门店收入。第五,其他产品收入虚增。夸大近400%。
本文无意探析做空机构的处理和做法,仅想通过A公司此次事件回扣审计职业问题。A公司IPO中,审计事务所是四大所之一,收取了78万美元的审计费,占IPO融资额的0.11%。对于该事务所而言,A公司并不是重大客户,那此次事件对其的问责,需慎重。但是,做空机构能够发现的问题,注册会计师为什么没有发现,这却值得深思。4月2日,A公司最终承认造假22亿元。
回归到审计中,审计发展至今,审计模式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到风险导向,视角在不断嬗变,从原来局限于账表到制度,再到企业战略,体现出了现代审计的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审计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层次也在不断打开,自上而下,自内而外,与企业的业务不断深入融合。在现代风险导向模型下,审计师工作的起点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此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了解的方面是5+1的内容,包括行业状况、法律于监管环节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而,通过询问、分析、观察、检查等程序进行风险评估。再针对评估出的风险进行应对,通过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安永必定是需要按照准则要求,对A公司进行审计,而前文的各类事件报道中可看出,做空机构对A公司的运营模式、经营风险、高管职业道德问题做出了细致的分析,经过商业模式到财务推理,访谈专家及门店调查等方式,发现出A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其中,运用到的处理方法,值得审计人员进行思考。
注册会计师的长项是财务报表分析,但仅着眼于公司内部是不够的,还要扩大视野,对其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商业模式风险传导至业务环节,业务环节风险传导至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要高度重视商业模式(企业战略)的风险评估。现代企业发现模式不断创新,内部运营方式方法不再局限,本文A公司采用的就是B2C的零售模式,公司直接面对客户,客户群庞大,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人非常多,审计时要高度重视、非常谨慎。除此之后,新型的模式还包括B2B、C2C等,各个模式的不同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必然不相同。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加强企业战略、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关注,更加有效的发现被审计单位运营模式上可能带来的风险。
对审计人员来说,要重视对企业的商业伦理风险评估,要评估管理层的个人品德。做空机构的报告第二部分就是直指管理层的问题,直言A公司的管理层股票质押套现25亿美元、董事长密切关系投资人套现16亿美元、关联方交易转移资金等,这些事项都表明A公司存在伦理风险。快速上市圈钱,损失的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些行为有违商业伦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关注商业伦理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识别和评估与收入确认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应当基于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评价哪些类型的收入或收入交易、认定会导致舞弊风险。当然,假定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应当将与收入确认相关的所有认定都假定为存在舞弊风险,需要作出具体分析。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不适用于业务的具体情况,从而未将收入确认作为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底稿中给予说明。其实,舞弊事项一直以为都是审计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风险事项,舞弊带来的风险无法与具体某一认定相联系,一般都是广泛性的影响,性质严重。在大多数财务造假案例中,收入舞弊是最常见的手法,所以需要格外关注。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与舞弊相关的事项,出现了舞弊信号,那么注册会计师就要加大审计投入,增加人力、时间、手段,避免审计失败。
现今社会的发展对会计、审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业财融合和管理会计的发展下,会计人才尝试多视角工作,不单是会计领域,还要熟悉业务和技术。同理,审计人员也要跟上革新的步伐,及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是否公允、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使得预期使用者不会做出错误的经济决定。那么,审计人员势必也要更多的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层面,如前所述,加强企业战略、组织行为、商业伦理、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学习,才能够更好的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合理应对风险,不至于出现审计失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