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杰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1],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决胜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党和国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清醒地认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从哲学视角分析探索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以此为基本遵循,我们党着力解决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突出问题,推动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顺利前行。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倾听人民呼声”[3],“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4],等等,在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提出坚持“三个导向”的重要方针,进一步深化了对“问题导向”的认识,为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手段与基本路径。
“问题导向”就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工作起点,以解决和回答问题为工作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指引,集中全部力量和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化解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5]“问题导向”的实质是“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的过程,”[5]其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导向的内涵和实质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及时发现问题是前提。问题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外在表现,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哪里存在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准确分析问题是核心。矛盾具有客观性、多样性,问题也具有复杂性、多变性,问题不会简单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深入分析、潜心研究、准确研判,找准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之道。问题分析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6]
着力解决问题是关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只能是一纸空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是改造世界。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实践中的课题,要靠解决问题去实现;发现问题的正确与否,要在解决问题中检验。因此,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8]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科学践行问题导向,必须准确把握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关系。
导向是行动的指引和方向,是引导事物向着希望的方向变化发展。问题导向是以问题为指引,向着关注问题、重视问题并集中力量和资源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实质是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注重的是努力的过程。目标导向是以实现目标为方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实质是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具体行动,以目标愿景指引激发人们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和动力,注重的是努力的方向。结果导向是以工作效果为尺度,以实在业绩接受群众检验和评判,实质是看制定的各项政策举措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发展成果是否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人民认可,注重的是努力的结果。
问题、目标、结果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三面”,“问题是出发点,目标是根本点,结果是落脚点。”[5]问题导向是行动指引,目标导向是方向指引,结果导向是效果指引。坚持问题导向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坚持目标导向是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坚持结果导向是为了让发展有效让人民满意。问题导向为目标导向提供路径、为结果导向奠定基础,目标导向为问题导向提供动力、为结果导向厚植优势,结果导向为问题导向提供指引、为目标导向巩固成果。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坚持这“三个导向”的辩证统一,本质是要处理好客观性与能动性、显在与潜在、当前与长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突出问题,完成好阶段性目标,取得好的发展成果。坚持“三个导向”的辩证统一,不仅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也是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方针。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站在新的起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还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三个导向”相统一,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准确研判疫情影响,自觉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实现奋斗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把取得好的发展实绩和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和运用好“三个导向”相统一的工作方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在不断取得发展成效中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接续奋斗。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课题,目标是由一个个课题构成。问题因目标而触发、以目标为指引,问题的呈现就是目标的发端。目标从问题出发,问题解决的地方就是实现目标的驿站。每一个目标都肇始于一粒问题种子,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渗透着解决问题的因子。如果以实现目标为线,那问题就是组成线的一个个节点;如果以实现目标为坐标轴,那问题就是轴上的坐标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就是朝着实现目标不断迈进。因此,问题导向是目标导向的逻辑起点,解决问题就是开启了实现目标的征程;目标导向是问题导向的根本方向,实现了目标就是一个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指引,目标导向以实现目标为方向,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持问题导向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坚持目标导向是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是我们党不断前进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都是围绕问题、精准发力,从而推动一个个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了“两个时期”“两个阶段”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为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制定举措,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瞄着问题去,向着目标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实现目标的突破口。坚持以问题导向为行动起点,以目标导向为行为指引,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引领作用,激发全社会创造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把实现美好愿景转化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强大力量。
结果以问题为起点,问题以结果为目的。问题导向是出发点,结果导向是落脚点。问题导向是为了回应时代关切和人民呼声,结果导向是为了让人民满意、让发展有效。坚持问题导向要坚持结果导向和效果思维,注重问题解决后的社会效果,从而把解决问题的举措制定得更科学、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坚持结果导向要求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因为影响结果的都是问题,包括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关键问题和枝节问题、多个问题和单一问题、眼前问题和长远问题等,只有问题解决得好,才能有好的结果。问题导向为结果导向提供保证,结果导向为问题导向提供指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阶段,决胜脱贫攻坚、减少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以问题导向查找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施策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全面小康一人不漏,党的庄严承诺如期实现;以结果导向检验发展实绩和成效,坚持效益优先、质量第一,围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和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党和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工作的务实性和有效性,抓住主要矛盾、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着力破解难题,实现目标,厚植发展优势,巩固发展成果,赢得人民支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的认识论,自觉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实现目标、巩固成果作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实现初心使命的基本遵循,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必须把握好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有没有问题意识是能否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9]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发展性特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使问题意识成为推动工作的思想方法,成为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促进发展的理性自觉。当前我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对发展中相互交织的各种难题漠不关心,对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认识不足,对实践中久拖未决的难题等闲视之,甚至视而不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难以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难以协调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是善于发现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瞄准改革实践,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集思广益,及时分析研判事物之间的关联及其变化,关注发展动态,掌握规律趋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高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肩负的繁重执政使命,必须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要通过政治历练、思想淬炼、业务训练、实践锻炼,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要学会借助放大镜,以小见大、防微杜渐,还要学会借助显微镜,防患于未然、避免被动,进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发现问题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
一是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0]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发现问题的基本功,努力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谋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唯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弄清楚问题存在的原由,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从而把问题解决好。
二是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坚持调查研究,关键是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准确掌握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做到这一点,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适应信息网络化特点,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努力在“深、实、细、准、效”上下功夫。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求真求实,事半功倍,把问题找准,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繁杂问题中把握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倾向性,从偶然性中把握必然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借助“显微镜”对各项工作进行微观“体检”,了解具体问题,弄清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还要从整体出发,借助“望远镜”对发展状况进行宏观审视,总结查找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总问题,牵着“牛鼻子”,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
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发展性,要对发现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根据问题的大小、难易、轻重、缓急,有的放矢,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突破口,解决关键问题,纲举目张,带动全局问题的解决。要防止一刀切、一锅煮,防止以片面代替全面、以个别代替整体、以假象代替本真。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瞄准靶点,如此,解决问题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多的风险挑战,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一是要有勇气直面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难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攻克什么问题”。[11]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甚至看到问题畏首畏尾、束手无策。要从思想上正视和面对,清醒认识到每个问题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问题存在要有心理预期,要清楚问题是多样的,有大小之分和简单复杂之别,对小问题、简单问题不轻视,对大问题、复杂问题不气馁,对事关全局长远、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要科学统筹、优先解决。要从行动上正视和面对,不怕触及矛盾,勇于挑战棘手问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要从制度上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不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有没有自信、能不能直面问题,是检验能否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试金石。
二是敢于担当尽责。担当尽责是党员干部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也是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面前敢于担当,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有主动精神,不推诿不敷衍不上交,不等不靠,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解决问题,始终保持起而行之的使命感、“马上就办”的紧迫感、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要有钉钉子精神,对发现的问题要拉单建账,列出清单,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跑;保持战略定力,树立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担当精神。坚决反对对待问题视若无睹、不以为然、“选择性失明”,解决问题“雷声大雨点小”、“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等不担当不作为行为,大力弘扬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在一步一个脚印中创造人民满意的新业绩。
三是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大敌,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的主要障碍。形式主义,对待问题,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官僚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听之任之,无视问题存在,出现问题消极应付、推诿扯皮,必须坚决杜绝。要着力改进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解决问题上,把力量用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要主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决整治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真抓实干,推进工作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雷厉风行、见底见效,面对难题敢抓敢管、敢于担责;要徙木立信、以上率下,锲而不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
这种错误倾向是将“问题导向”等同于倒向问题,一味发问,不求甚解,完全无视问题研究与解决,简单将问题产生原因和责任归罪于政府和社会,发泄愤世情绪,激化社会矛盾,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甚至产生过激行为。“问题导向”不同于倒向问题。“问题”有真假,真问题始终蕴含问题的探究与化解,它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实践性,不同于“为了发问而发问”的伪问题。 问题导向最终指向是如何有效化解现实矛盾与问题。
这种错误倾向不是去积极发现问题,更不是主动去解决问题,而是等问题严重了,造成重大危害了,才去解决问题,这往往会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坐等问题上门的思维方式,只会把问题拖大成难,增加社会成本。坚持问题导向绝不是坐等问题上门,不是事后诸葛亮,也不是“马后炮”,更不是回避矛盾。而是要坚持矛盾观点,认识矛盾普遍性、客观性,见微知著,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这种错误倾向将“问题导向”作为一种口号,时常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工作的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要有直面问题的态度、发现问题的眼力,还要有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作为。不能把“问题导向”与口号混为一谈,坚持问题导向决不是口号喊得震天响,问题依然不解决,甚至掩盖、回避、推脱、逃避问题。更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遇到问题束手无策。
这种错误倾向是害怕问题、回避问题,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全部否定,工作中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甚至禁止别人指出问题。问题处处在、时时有,社会永远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进。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问题看不到、看到了不解决。坚持问题导向不是自我否定,发现问题也不能简单地视为自揭伤疤,而是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把工作推向前进,把美好理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