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概览

2020-03-12 08:40
工会理论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者工会劳动

湖南社会科学 2020年第5期 董成惠:《零工劳动对传统劳动关系的解构以及应对措施》 零工劳动虽然让劳动者借互联网平台或是中介机构实现灵活就业,但劳动者与雇主不存在劳动关系。零工劳动模式对传统劳动关系的解构使劳动者获得了劳动自由,转移了劳动关系,降低了雇主成本。但零工劳动使劳动者脱离劳动法和社会保险的保障体系,不利于劳动者基准权利的维护和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国外的法律实践普遍承认零工劳动者的劳动者地位,我国应完善劳动法的相关立法,把零工劳动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明确零工劳动者的法律地位,确保零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学习与实践 2020年第7期 弭晶:《“共享经济”时代非典型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共享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这种新型经济形态在催生大量非典型劳动者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劳动法律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共享经济”时代非典型劳动者就业呈现出灵活性更强、隐蔽性更强、劳动关系认定更具复杂性等特征,这增加了非典型劳动者的劳动风险、弱化了非典型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并导致非典型劳动者的权利救济难。要破除“共享经济”时代非典型劳动者权益保护面临的困境,需转变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明确非典型劳动者的法律地位,并强化非典型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利,以防范劳动风险。

现代哲学 2020年第1期 刘佳:《“工会再造”与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 工会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范畴,标志工人阶级集体行动进入到“自为”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所目睹的工会组织,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下,工人阶级有组织地同资本斗争的共同体形式;但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工会必然出现内卷化、贵族化问题,使其倒退为狭隘的经济利益社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情境中对工会的政治形态、职能形态、文化形态和制度形态进行系统再造,领导工人阶级革命建国,使工人阶级上升为国家领导阶级,工会进入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工会再造”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源头活水,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现实依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5期 陈鹏、穆希琳:《工会“市场化跨界”政策导向与实践——以吉林省工会重点企事业为例》 20世纪90年代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为中国工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与革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工会作为党领导下代表职工群众利益的群团组织和人民团体,需要应对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出现的体制性失业问题,也需要应对由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在此背景下,工会“市场化跨界”政策导向应运而生。工会“市场化跨界”政策导向的合理性基础是其体现出的维稳解困职能,在一定时期内,对于安置下岗职工、拓宽劳动就业渠道、减轻国家和社会负担、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 朴成姬:《劳动关系认定的疑难问题研讨》 对提供劳动的一方来说,所处的用工关系被认定为劳动关系最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已达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主要看劳动者是否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我国立法应当认可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互联网+”模式下企业与从业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的认定除了“从属性”标准外,还应当确立更为细致的认定标准。在校大学生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以劳动者身份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第7期 张莉:《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劳动者的生存需要,还在于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解读马克思体面劳动观并发掘其生成的价值逻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引意义。因为这一思想以人民性品格为价值内核,以正义之维、自由之维、发展之维、幸福之维为价值尺度,在实践层面共同引领劳动主体“三重意识”的培育、劳动实践“三重向度”的建构,回应了劳动者因劳动而体面的应然与实然,有助于劳动者在劳动中感悟美好生活的本质。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0年第4期 高建昆、陈海若:《瑞典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扩大趋势及成因分析》 瑞典是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的民主社会主义样板国家,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一直受到广泛的褒扬。比较而言,瑞典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原来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近年来均呈结构性扩大趋势,一些指标值已处于较高区间。究其成因,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对瑞典国内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状况及其演变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以社会保障制度与税收制度为核心的瑞典福利制度在减轻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调节程度相对有限,同时面临可否持续的挑战;近年来,瑞典工会组织力量的减弱导致劳资双方力量的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断深化,瑞典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扩大趋势具有必然性。

河北法学 2020年第8期 张素华、孙畅:《民法典视野下网约车平台侵权的法律适用》 民法典中未能设置专门的网约车条款,因此产生缺憾。但是网约车平台侵权问题并没有就此消失,在司法实践中,反而形成同案不同判的局面。这不仅削弱了法的安定性与可预期性,也违背了司法的正义理念与平等法则。在网约车条款缺席的前提下,裁判网约车平台侵权类型案件,应当在进行利益衡量的基础上,综合适用《民法典(草案)》,第967条与第973条。其裁判路径应当实行两步判断法:第一步,判断网约车平台与网约车司机是否构成实质上的雇佣关系,如果构成,则适用用人单位责任;第二步,如果网约车平台与网约车司机不构成雇佣关系,则应当适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基于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区别,网约车平台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应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以安全标准与安全承诺作为义务违反的认定依据。

东南学术 2020年第4期 周湖勇:《论劳动关系的软法治理》 劳动关系的有效治理不仅要通过劳动基准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劳动监察、劳动诉讼等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式,而且还要依靠大量的软法机制。要加强劳动合同保障,强化劳动监察,对劳动关系进行必要的有限度的管制,更应重点培育劳资双方的自治能力,推进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同时,还须发挥劳动规章制度、民主参与、公司社会责任等软法机制,由此才能做到硬法机制和软法机制优势互补,形成调整劳动关系的合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第1期 常胜:《马克思劳动观的三重维度及其现实意蕴——兼论习近平的劳动观》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中肯定“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从实现“体面劳动”中认识劳动的伦理精神、从创建“劳动自治、民主管理”的目标中获得劳动自治,进而阐释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环球法律评论 2020年第1期 赵红梅:《论我国工时制度的缺陷、价值功能及其完善》 现实中企业加班泛滥,表层原因是我国工时制度的关键规范包括标准工时制、特殊工时制以及加班管制等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难以良好实施;中层原因是工时制度与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几个主要制度之间不具有协调性,包括限制加班与支付加班工资、基础工资与加班工资以及加班工资与社保费之间关系等,这些制度矛盾对用人单位规避工时制度形成不良利益诱引;深层原因则是工时制度的价值功能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其根基有所摇动。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工时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应适当变革和系统完善工时制度和相关制度规范以迎接这一挑战。

财经论丛 2020年第2期 王秀燕、付金存、董长瑞:《何种组织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工会还是自组织?》 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社会融合专题调查,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论证工会和自组织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工会和自组织均能显著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且工会作用更为明显;从分指标来看,工会大幅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险享有率,自组织对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和降低农民工劳动强度具有积极作用,两类组织均加入的农民工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就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险享有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应深化对劳工集体组织的认知,以对转型期农民工组织建设和就业质量提升贡献政策及启示。

民国档案 2020年第1期 范秀云:《英国援华会关于工会工作和抵制日货史料两件》本文包含两篇英国伦敦马克思纪念图书馆(Marx Memorial Library,London)收藏的英国援华会成员玛丽·谢里丹·琼斯和乔治·哈代的工作报告。英国援华会,即China Campaign Committee,直译为中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于1937年9月,由英国友好人士和左翼和平团体为援助中国抗战而成立。左翼书社的创办者戈兰兹担任主席,李斯特维尔伯爵任会长。抗战期间援华会一直坚持从政治、经济、宣传三方面援助中国,在整个国际援华组织中表现最为突出,有中国“在西半球最忠实的朋友”之称。援华会成立后发展迅速,在英国民众中多次发起援华运动。1938年春,英国共产党党员玛丽·谢里丹·琼斯和乔治·哈代加入援华会,分别负责抵制日货和发动工会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援华运动的发展。

兰州学刊 2020年第4期 单爽、赵冲:《加入工会会提高你的工资吗?——基于PSM方法的实证分析》 文章利用2013年中国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对中国工会会员身份是否会导致工资溢价进行了分析。发现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工会会员和非会员的工资收入没有显著差异;从单位性质和行业的角度来看,工会覆盖率更高的单位和行业中的工会对雇员工资水平也没有显著的影响;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工会导致了3.3%的较为显著的工资溢价,在其他收入水平上均没有显著的影响。文章的结果表明中国工会的会员身份没有导致工资溢价。

思想理论教育 2020年第5期 肖巍:《“互联网+”背景下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探析》“互联网+”新经济新业态日益活跃,促使灵活就业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互联网+”背景下的灵活就业依托网络平台提供了许多新的产品与服务,为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但同时对其中反映的劳动关系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一是这种灵活就业方式带来的安全性问题。理论上的兼顾还必须通过实践探索使之可操作,以实现包括灵活就业在内的劳动的体面化。二是劳动者的身份问题。灵活就业的从业者是劳动者,还是独立承包人?这种身份认可决定了劳动关系的主体位置。三是劳动关系的从属性问题。由于劳动关系或民事关系的处置办法很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劳动关系的倾斜性保护必须有某些调整。

当代经济科学 2020年第3期 邓睿:《工会会员身份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吗?——来自流动人口专题调查的证据》 在中国基层工会组织和农民工会员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关于工会参与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实际作用却受到质疑。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借助2014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回归、匹配估计等方法,实证检验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工会组织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具体来看,工会会员身份有助于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提高其签订长期固定劳动合同的概率,同时对其参与城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具有正向影响,但并不能直接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强度。此外,工会会员身份对低就业质量水平农民工的积极效应更为强烈,而对高就业质量水平农民工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求索 2020年第3期 唐鑛、刘华:《新中国劳动关系70年:发展、变革和迭代》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根据我国劳动人口在不同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分布状况,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劳动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国家雇佣为主的模式;二是国家雇佣与非公雇佣此消彼长的混合雇佣模式;三是非公雇佣为主的模式。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呈现出市场化和法制化这两个鲜明的特点。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的挑战,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也必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和迭代。

管理学报 2020年第6期 胡恩华、胡京京、单红梅、张毛龙:《基于工会实践调节效应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归因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通过264个企业员工调研样本数据,探讨和分析了高绩效工作系统归因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及工会实践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不同归因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高绩效工作系统福祉归因能显著减少反生产行为,而高绩效工作系统绩效归因会显著增加反生产行为;积极情绪在高绩效工作系统福祉归因与反生产行为间起中介作用,消极情绪在高绩效工作系统绩效归因与反生产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工会实践在高绩效工作系统绩效归因与消极情绪间起调节作用,但在高绩效工作系统福祉归因与积极情绪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0年第2期 关娜:《十月革命后列宁“工会职能定位说”的演变》 列宁工会思想是列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关于工会职能的定位在十月革命后不断发展演变:首先是“工会国家化”的职能定位,列宁将工会定位为国家机关的一部分,通过“工会国家化”实现人民管理国家;其次是“共产主义学校”的职能定位,列宁要求工会承担起提升工人阶级管理能力的教育职能;最后是“两种保护”的职能定位,列宁提出工会既要保护工人阶级利益,又要保护国家利益。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工会职能的定位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不断演进,从早期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中来,体现了列宁工会思想的与时俱进。由于主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列宁关于工会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学术研究 2020年第1期 余玲铮、魏下海、林涛:《企业工会“代言人”的工资分配效应:事实与机制》 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关系正处于深刻转型时期,工会的实践环境和发挥空间也在发生变化。现实中的企业基层工会究竟为谁代言,对工资分配和不平等有何影响?本文利用广东南海“企业—职工”匹配调查(2016)提供这一问题的答案。研究发现,企业工会的工资溢价显著存在,工会促使企业内部工资分布趋同,工资不平等减少。工会的代言人角色更多地体现在对低技能者、女性以及年资较长工人的保护,其作用途径是集体合同和申诉调解。此外,工会独特的工资制度安排是导致价格效应和工会企业工资优势的重要因素。本文为理解当今中国企业基层工会作用机制和劳动关系治理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相应的政策启示。

中国经济问题 2020年第1期 靳卫东、崔亚东、王秀燕:《双重职能定位下新时期工会的作用分析》 近年来中国劳资纠纷快速增长,非工会参与的劳工集体行动频发,这使得工会职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本文使用工具变量法和干预效应模型,检验了工会的双重职能作用,即维护劳动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还论证了工会双重职能作用的协同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工会提高了劳动者收入、增加了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障参保率,由此显著改善了劳动权益;其次,工会推动了企业规模扩张,从而也能够保障企业利益;最后,工会有利于实现劳动权益和企业发展的共赢,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

系统科学学报 2020年第3期 苏文帅、杜宇:《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工会帮扶工作创新探索》 工会帮扶工作是以工会生活保障工作和困难职工帮扶为起点创新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给工会帮扶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系统思维的协同原理、集成原理、绩效思维、扁平化思维、区块链技术等方法,在资源调动、组织流程、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会帮扶工作的创新探索大有可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 刘向兵、闻效仪、潘泰萍、窦学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植根于本国历史经验、道路实践和国情社情,经过70年来五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理论体系,即借鉴西方的劳动关系制度,但摈弃了把劳动关系看成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单纯用产权规则解决纠纷的思维。该理论体系认为,劳动关系中包含了政治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差别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由此形成了国家主导的中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基础性转变,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劳动关系研究的新议题。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年第3期 肖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域下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 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多重且相互关联的内涵,并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过程中,和谐劳动关系意味着就业灵活性与从业稳定性并重、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平衡、劳动收入增长与素质技能提升良性互动以及达成劳动关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统一。

经济学动态 2019年第2期 靳卫东、崔亚东:《中国工会的职能转变:从企业利益协同到职工权益维护》 近期伴随劳资纠纷数量的增加,中国工会的职能定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的最新实践,文章使用文本分析、干预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等方法,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论证了工会的职能及其转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工会确实发挥了维护职能,显著改善了职工权益;第二,工会已经发生了职能转变,不再表现为企业利益的协同者,而是实现了向劳工组织的角色回归;第三,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调整,行政建制可以推动工会改变工作模式和组建方式,这是工会职能转变的原因而非障碍。因此,加强党和政府对工会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进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理论探讨 2019年第1期 邸敏学、葛宣冲:《共享发展理念的企业民主意蕴及推进策略研究》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理念内涵与实质的深层阐释,探究了共享发展与企业民主的内在联系,发现共享发展理念与企业民主具有内在统一性,共享发展理念对企业民主建设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未来在企业改革创新过程中应基于信息、利益、权力建立共享路径,在推动企业民主深入发展的同时,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改革目标。

猜你喜欢
劳动者工会劳动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工会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