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参照军事化管理模式,结合警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围绕应用型高素质忠诚卫士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形成的管理模式。
警察是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公职人员。公安院校作为警察成长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所实施的是特殊的职业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与培养也要采用独特的模式,警务化管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2003年第二十届全国公安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公安院校比照军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公安部制定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对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具体目标、要求等则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自此,公安院校的管理普遍实施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警务化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各公安院校对如何加强和改进警务化管理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探索中的特色和亮点:一是与公安院校塑造忠诚警魂、培养忠诚卫士任务相适应的警务化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二是与公安队伍建设相统一的警务化管理各项制度内容不断丰富;三是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不断研究创新。
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对警务化管理系统性不强,缺乏整体考虑。各项具体管理规章制度零散,不成体系;二是警务化管理理论方面的探索不足,轻研究而重实施。缺乏对警务化管理内涵、精神实质和育人效果的研究,多从形式上探求警务化管理实施的结果;三是警务化管理针对性不强,目标不够细化和明晰。管理教育方法单一,与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不相适应。
这些问题影响传统警务化管理的育人效果。需要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尊重学生大学期间认识发展规律,遵循人才教育培养的规律,探索更加系统、科学、规范的警务化管理模式。
广东警官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警察院校,在公安教育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4年“升本”以来,学院顺应时代的要求,结合广东公安工作的实际,加强警务化管理在系统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方面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勇于尝试,逐步完善,现已基本形成系统、科学、规范的警务化管理工作模式。
1.系统构建学院警务化管理体系
系统性思维下的警务化管理,各方面是统筹规划、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学院建立党委领导、各部门分级分层负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各要素积极性的警务化管理系统。
首先,学院的教师与学生管理干部一样都是警务化管理的主体,都需要接受并实施警务化管理,严格警容风纪,规范言行;其次,把警务化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要求融入到教学、训练、生活的各个环节,全面规范课堂教学,把劳动、卫生都纳入到警务化管理体系中;再次,是学院多次组织专题调研,探讨警务化管理的内涵、本质和角色定位,凝练出与广东公安实际十分契合的“忠诚、责任、服务”的校训精神,系统构建学院警务化管理体系。
2.逐步完善警务化管理的制度建设
“升本”以来,学院陆续制定、修订了以《警务化管理实施细则》和《学生综合测评办法》为核心的近二十项警务化管理制度,规范学院的教学训练、学习生活、内务卫生、校内站岗巡逻、校外公安实践等各个方面,形成较完善的警务化管理制度体系。
3,进行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警务化管理机制
学生管理模式由学生处集中统一管理的“处管学生”调整为系部直接管理的”系管学生”。学生处负责建章立制、统筹协调,系部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强化,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教书育人、教学相长,使机制更科学,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实际。
学生对警察职业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学院遵循学生先适应后发展的身心发展规律,确立“适应、成长、成才”的三层次阶梯式警务化管理目标,通过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实施递进的警务化管理来实现学生对警察职业从认识到认同,再从职业认同到职业忠诚。
第一阶段:以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份认同为核心的适应阶段
适应阶段的对象是大一新生,目标和任务是解决学生角色定位不清的问题,顺利实现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普通青年到预备警官的三个转变。
角色定位和身份的认同是学生对于警察职业产生荣誉感和职业认同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自身角色定位混乱,不知身份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是预备警官,还是二者皆有的双重身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警务化管理的理解和接纳、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对警察职业的认同、归属和忠诚度。
以为民公安英模访谈为主体的“忠诚之路”系列活动是围绕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开展的警务化管理活动。“忠诚之路”---为民公安英模的访谈活动已连续开展7年,学院在军训结束后会邀请警界一线工作中涌现出的英模校友与新生交流访谈,用他们从警生涯中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事迹来影响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同、情感上共鸣、行为上模仿英模校友群体。
通过军训、为民公安英模访谈、参观校史馆和学警授衔等“忠诚之路”系列警务化管理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和把握“公安院校大学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与预备警官双重身份”的角色定位,接纳警务化管理,并逐步对警察职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阶段:以培养良好警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对象主要是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目标和任务是培养警察职业素养,完成警务化管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养成教育,而警务化管理正是养成教育的良好载体。学院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找准警务化管理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坚持统一培养与自主学习、纪律约束与个性成长相统一,使管理既有利于良好的纪律养成,又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能力培养。学院主要从行为训练入手,切实将警务化管理贯穿到学生的学习、训练、劳动、内务、作息、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实施综合量化考核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和学生公安实践等途径,培养良好的警察职业素养。
综合量化考核管理是通过综合测评系统把学生日常行为举止、仪容仪态、宿舍内务、队列训练、学习成绩、体能成绩等方方面面都纳入评价体系一种量化管理制度。通过明确标准、严格奖惩,从一日生活、学习、训练三个维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警察职业行为习惯。
学生自我管理,是警务化管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学生宿舍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学生督察和校内巡逻,三是针对新生实行的学长制。部分学生由于对警务化管理目的、意义认识不足,思维局限在被管理者的层面,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到警务化管理对他成长、成才的意义,思想上会增强对警务化管理和警察职业的认同感,行为上变被动服从为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从他律转变到自律,逐步养成良好的警察职业行为习惯。
公安实践是警务化管理内涵和外延的有效丰富和拓展。随着大二、大三学生公安实践(含志愿服务、见习、实习等)活动空间的扩展,警务化管理的范围延伸到校外领域,学院坚持成建制地参加重大公安保卫工作,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公安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警察意识和专业素质,也检验了学院警务化管理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面的效果。
每年学院组织学生参与公安局、派出所等各类业务实习、见习工作,并勇于让学生担当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厦门金砖国家会议、广交会、春运、迎春花市等大型活动安保中的安检、治安巡逻、警卫等各类任务。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学生体验见证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把个人价值融入警察事业和使命中,并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认同,在参与公安实践中洗礼思想,锤炼品质。将警务化管理忠诚教育的要求落实到接处警、安保执勤、安检、服务群众等过程中。
第三阶段:以毕业教育为核心的立业阶段
立业阶段的对象主要是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大四学生,学业即将完成,面临踏入社会接受检验的任务。这一阶段警务化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是以警务化管理为载体和保障的,以感恩和廉洁从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毕业教育。一是在学生警察职业认同、职业素质和职业荣誉感的基础上培养警院情感,心怀对社会、对母校、对家庭的无限感恩进入警察队伍;二是学生廉洁从警的上岗前警示教育。
学院每年组织“缘聚广警、情系母校”主题系列荣校活动。毕业生参加最后一次升旗、最后一次出操、最后一次环校跑等活动……全校的师弟师妹们夹道欢迎,气氛热烈而感人,培养和抒发了深深的母校情、师生情、战友情,蕴含对公安事业无限忠诚热爱的警院情结。
1.校内养成工作成效
通过警务化管理阶梯式三阶段的养成培养,学生的一日生活行为更加规范,内务更加整洁,警容更加严整,举止更加文明,学风更加浓厚,教室宿舍环境更加优美,并且做到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成为一支重要的服务公安、服务社会的后备力量。
2.社会实践工作成效
根据广东公安工作的需要,学院每年春运期间都派出1000多名学生参加春运安保工作,每届广交会派出400名学生参加安检防爆工作。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学院先后派出8350名学生担任安保志愿者,圆满完成98个场馆的安检任务,为“平安三运”作出贡献,被省公安厅授予集体二等功。这些公安实践活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程度高,广大学生忠于职守,热情服务、无私奉献,在历次重大安保活动中经受住了考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零事故、零伤亡、零投诉的出色业绩向社会各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毕业生工作成效
学院“升本”以来,广东警官学院所培养的近两万名毕业生在广东省安保执法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在各级公检法部门担任要职,有的成为业务骨干,有的拼搏于执法第一线。这与广东警官学院认真贯彻公安部的教育政策方针,重视警务化管理工作,培养公安专门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在广东省公安机关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三种途径开展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明,公安机关对学生的认可程度,学生对所从事警察职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都较高。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对于警察有高度的身份认同、公安业务熟,身体素质好,组织纪律性强,有团队合作意识,工作中有责任和担当,执行力强,对警察的身份认同和警队归属感强。
与普通大学从警毕业生比较,对警察身份的认同和对警察职业的忠诚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重要标志,而加强和改进传统的警务化管理,是应对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
一是建议继续加强警务化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研究,使警务化管理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研究警察院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预备警官需要必备哪些素质以及对于警察的胜任力的研究。在宏观方面,警务化管理更加系统、科学,微观方面,管理目标具体明晰,有针对性。
二是建议切实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对警察队伍的归属感。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警务化管理的优势,坚定不移的对学生进行以忠诚为主体的警察职业认同方面的灌输和教育,逐步形成思想认同、感情认同和行动认同。另一方面是明确公安院校学生预备警官的身份。自2016年起国家对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机制进行改革,实行公安部统考,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入警得到保障,这是很好的契机,从政策文件中找到依据,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从政策法律层面确立公安院校学生预备警官的身份以及权利义务方面要求。
三是建议大力开展阶梯式警务化管理。“90后”青年是网络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个性鲜明,对国家大事普遍不够关心,政治敏感性不够,警察意识淡薄,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更要求警务化管理要加强针对性,着眼于警务化管理的育人的效果和功能。
在新时代,如何因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培养能够符合当前公安工作需要,能够适应当前公安工作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忠诚卫士,是我们需要不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