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现场各层群人员心理行为分析

2020-03-12 02:07:28曾祥星
关键词:核心层围观群体性

杨 勇 曾祥星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与转型时期,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控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造成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和利益格局,导致在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易于频发[1]84,深刻影响着社会稳定。群体性事件现场人群管控机制的构建要形成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需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群体进行解读,充分了解聚集群体及其不同层群人员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特征,把握其心理状态的演化过程,以便警方对群体事件进行有效的现场管控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撑。

一、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突发群体性事件的群体构成特点

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重要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危机,在这个特殊群体当中,个体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在心里上存在共同感和情感联系,个体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就其构成来说有着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群体的目标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有需要的,不同的个体容易因共同的需要而组建成一个群体,维护着共同的利益追求。从目前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就其目的而言,一个方面是群体的利益受损,利益表达渠道缺乏或受阻,采取的集体上访、静坐示威等社会抗议行为进行利益诉求;另一个方面是大部分参与者并无具体的行动目标和利益需求,主要以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为主导,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非理性的集体冲动特别激烈,整个事态的走向和发展就难以分析和预料,可以说处理不好就会瞬息万变难以控制,如果被一些不法分子或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那就给公共安全造成巨大的破坏[2]4,5。由此,群体性事件可以划分利益诉求型群体性事件和泄愤性群体性事件,但二者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类型,往往是相互交织、互为融合,泄愤型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前者人群对立情绪的升级或事件规模的扩大。

(二)群体的结构士气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不是组成群体中的个体所曾拥有的,但是个体在群体中会有着特定的角色和作用,会影响着群体的状况与特点。在群体性事件当中,根据成员特点,所充当的角色和作用,可以区分出围观层、附和层、核心层等三个不同层群的人员[3]149。

(三)群体的归属感

人具有归属的需要,即归属某一个群体,各成员会把自己所属群体中的所有人概括成是“我们”,而非“他们”,对于个体而言,他也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成了停止用自己的思维、意识、意愿作为行动指南。而是在群体思维与意识的指导下行动,个体的多样性陷入了群体的同质性的特征之中,由此无意识的性格特点会占据制高点,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动,在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就表现出跟随着大家一起进行破坏行为,且这种行为会随着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所以我们会发现在群体性事件中,有些很有理性的人,会在群体成员的影响下,而表现出非理性行为。

二、群体性事件的群体行为表现

个体沉浸在群体当中,个体心理特征会被群体所掩盖,从而表现出群体心理特征,在群体性事件当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群体心理表现:一个是自我觉察的丧失;另一个是极端行为的泛起。这个两个心理表现会给群体性事件造成很大的危害。

(一)去个性化:自我觉察的丧失

去个性化指的是处于人群中的个体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被唤起,从而融入到他们的情绪或行为当中,个体身份模糊,难以区别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自我一致性下降、自控能力和评价水平低下。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的正常行为调节力量会丧失作用,从而使个体转变成一个缺乏应有自我调节或控制能力的有机体,其行为具有难以预料的破坏性。甚至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也会表现出大喊大叫等截然相反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提出去个性化的根源在于环境所造成的匿名性和责任模糊两个方面,前者使个体淹没在群体中,难以被发现和识别,从而脱离法律或道德的约束,做出一些日常自己独处时不可能做出的行为;后者使个体意识到不必为群体行为去承担罪责,没有为自己不当行为感到内疚感,于是,行为变得更加粗暴或放肆。

(二)群体极化:极端行为的泛起

个体组成群体,必然产生群体互动,互动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会强化群体成员中已有意识或行为倾向,从而成为具有支配性的地位。比如某群体性事件起初只是表达一下诉求而已,可是随着围观的人员越来越多,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的加入,最终导致的是打、砸等恶性极端破坏行为。

产生群体极化心理行为特征的首要因素在于信息的影响。在群体性事件当中,随着围观的人数的增加,信息的扩散,加上人员的起哄,此前可能在政府征地、城市拆迁或者其他事件中利益受损的一些市民也会聚集到事件当中,群体壮大,不同利益维权等信息参杂混在一起,产生情绪上的共振,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被推极端,从而以打、砸等恶性极端行为方式爆发。信息的另一个方面是舆情的影响,舆情可以支配着民意,支配着民众对事件的印象和研判。群体自发形成的规范影响也在影响着极端行为,这种规范的影响典型的表现为社会比较,当我们进行游行示威时,通过比较人数增加,队伍的壮大从而肯定了自己行为。另外,当我们意识到其他人和自己观点、行为保持一致时,为了使其他人或更多的人喜欢我们,我们往往会将观点、行为表达得更为强烈。

三、群体性事件现场不同层群人员心理特征分析

就群体性事件现场人员结构可以分为:围观层;附和层;核心层。这三个不同层群人员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对其处置和控制也有不同的策略[4]81。

(一)围观层人群心理特征分析

在群体性事件当中,围观层人员与所发生的事件没有什么利益关系,其滞留现场进行围观的心理特点主要源于:

1.个体的好奇心驱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新事物或新信息充满着好奇。好奇心是个体的注意、行动或疑问被所处的外界环境出现新的变化或新异的事物所吸引和趋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在群体性事件中,好奇心导致围观层人群滞留现场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是个体参与到事件当中的一种初期心理体验。好奇心是由内在动机驱动,外界新异的刺激物所激发,具有情感的力量,反映了个体的认知需要。当涉事人员聚集在政府或其他公共场所时,极易捕捉过往民众和所处地居民的关注,从而因好奇而滞留现场进行围观。

2.个体的从众心理

好奇心驱使个体滞留而没有离开现场,另外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在于从众。从众心理是个体在群体性事件中因失去个体角色意识而放任自己对于不符合普识价值观的行为,从而跟随群体大多数人行动的一种心理表现。从众心理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正因为这一种心理群体事件当中,才会导致围观层人员越聚越多,其易受到群体其他层群人员煽动,而转化为其他层群人员。所以,在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过程当中,围观层人员是我们争取的对象,也是我们最先驱离的层群,以防集群行为的发生或恶化。

(二)附和层人群心理特质分析

在群体性事件事发现场,如围观层人群一样,还存在部分与事件发生的起因也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对事态发展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甚至有的最终转变成为群体性行为的实施者,这部分人在群体性事件中称为附和层人群。既然没有具体的共同利益,那么,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基础是什么呢?

1.附和层人群不良情绪的累积

附合层人群之所以聚集为群体性事件中一个群体,一般是因为这部分人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社会态度和情绪倾向。附和层人群不良情绪的积累来源于长期的生活环境,即在权力腐败和滥用,社会分配差距拉大,社会资源配置失衡、社会阶层分化等社会环境中,一些社会矛盾积压,长期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强势群体又时常欺压弱势群体,社会不满情绪缺乏制度化途径而难宣泄等等,造成不良情绪日积月累。这些具有较一致的或相近的社会态度和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倾向,构成了社会当中一个具有统计意义的群体。在受到外部诱因刺激时,具有情绪倾向一致性的人们就有了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从而聚集在一起由统计群体转变为场景群体,对群体性事件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到事件当中。

2.附和层人群的情绪激发

附和层人群聚集一个首要因素是现实中出现可见的刺激,即都有一个引发事件的诱因,如某务工人员被打,某孩子溺水死亡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指出发生事件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体对事件本身的理解所构建的信念。在群体性事件当中,事件中的某种特定的信念被启动,成为推动人群集聚的强大动力。曾经的瓮安事件起因于女学生弱水身亡,后来形成的“女孩是被奸杀的”信念成为非直接利益的参与者自我卷入的心理动力,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附合层人群,对整个事态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般来说,群体性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作为群体行为动力的信念,特定的群体性事件激活附和层人群已积累起来的情绪,使这些人聚集起来,驱动着非直接利益的个体组成一个具有一些群体意识的附和层人群,并且有时以“集体无意识”而存在,转入到事件的核心人群当中。

(三)核心层人群心理特质分析

核心层人群是指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人员,即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操纵者。这类人员是所有群体性事件的肇事源头,人数虽然较少,但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指向性、煽动性,他们是情绪的燃烧者,也是情绪的感染者。

1.核心层人群的情绪聚集

情绪聚集在个体受外界刺激导致心理感受潜移默化地使其周围的人也体现出类似的或类同的心理感受,相互传递、交错感染,情绪不断聚集。在群体性事件当中,情绪聚集经历暗示、模仿和情绪表达两个阶段[2]105。

在突发性群体事件当中,个体的一些打算或行为具有违法性,在事发现场不宜以具体明确的方式进行传递时,暗示可以影响或引导群体其他人的行动从而实现自己不便或能力有限而难以获得的目标。核心层中的个体处于极度的亢奋之中,思维视野局限于群体成员关心的事件上,认知能力和自控力削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引起极其剧烈的内心体验。另外,在群体性事件中,其他成员会无形中去模仿某一个核心成员的行为,并且这种模仿会在彼此之间互相感染,表现出群体的一种共同行为模式,如果控制不好,其强度,威力和破坏力会在后续行动中不断增强。

反馈过程是情绪感染的第二个阶段,在群体性事件中有两种表达方式:一个是循环方式,指的是个体情绪作用于他人,他人反过来又作用于自己的的情绪,使之前的情绪得到了强化。例如,甲向警车抛石头,乙看见后叫来几个人向警察抛石头,甲反而捡起石头砸警察。第二个方式是连锁反应,就是个体的情绪一传十,十传百,接二连三地传递下去,从而影响现场所有人的情绪。例如,某个人因情绪激动吼一声,周围人也跟着吼,起初只有几个人起哄,逐渐更多的人受到感染。为此,我们能理解在集群行为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刺激、相互强化,为何最终能达到狂热状态的情绪爆发。

2.核心层人群的情绪爆发

情绪聚集累积到一定极限时就会像火山般地爆发出来,丧失理性的控制,将冲破社会规范的约束,作出违反常规行为,使事态迅猛地向恶性方面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性后果。群体的情绪不是个体情绪的简单叠加,而是“同频共振”。在群体当中,首先是情绪控制较弱的个体出现感情冲动和情绪失控,然后由于暗示、模仿、从众等机制的作用使个体情绪相互感染,聚集。核心层人群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个情绪爆发点,群体情绪爆发取决于控制最弱的个体,因此,群体情绪是非常容易被爆发,从而表现非理性行为。

猜你喜欢
核心层围观群体性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朋友圈,欢迎围观
大学生(2017年9期)2017-09-08 07:32:32
浅谈宽带IP城域网结构规划和建设
校园网核心层设计探究
政府办公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的设计
科技视界(2016年17期)2016-07-15 09:35:45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