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和震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培养多样人才、促进就业等方面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基础意义。世界工业强国都是技工大国和技能人才强国。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让广大群众过上勤劳致富的幸福生活,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同上述需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境和问题,其中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服务现代产业的支撑力不足的问题,是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困难和整体缺少吸引力、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等等。
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质量是每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今天欧盟职业教育享有社会声誉、普职大体相当、社会阶层高度融合的良好局面,是欧盟长期政策主动追求的结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欧盟从2000年开始至今持续近20年里的《里斯本战略》到“哥本哈根进程”及《马斯特里赫特公报》和《赫尔辛基公报》等一系列后续文件所确立的教育与培训政策重要领域及核心目标之一。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被认为是一个关乎整体性、全局性的重要问题。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内涵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职业教育学习者就业、生涯发展和晋升的机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学习以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和目标;个体把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自我发展的选择;愿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投资。其中三个标准——个人能力、教育流动性和职业流动性,是检验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其他教育路径相比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最重要因素。个人能力与职业教育的质量紧密相关,教育流动性是指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在教育体系中(普职之间、中高职之间)的上升与转换的程度,职业流动性是指学习成果和个人能力的可迁移性与学习者未来在职业阶梯向上发展的程度。强调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并不是意味着要超过其他教育路径,而是指缩小与其它教育路径的差距并控制在各美其美的合理状态。
在我国引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支撑力不足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内部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标准缺失、办学机制不灵活、基本能力建设不到位导致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不高,外部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所依赖的外部基础制度长期以来难以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成长缺少配套的支持制度和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在群众的心目中,选择职业教育的确是帮助解决就业的出路,但是还远未被认可为人生成功成才的途径和人人出彩的机会。这些因素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制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举措包括:
首先,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改革,建立国家和省级二级统筹职业教育的强机制而不是弱机制。提供保障职业教育良好运行所需的统筹协调合作化的制度环境,要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管理职能交叉和空白问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途径的缺失问题和一线员工在职业教育上面参与权的缺失问题。
其次,鼓励行业参与,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信息库、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需要一系列外部配套制度。形成组织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人力资源需求调查的常态制度,采用科学的职业分析方法筹建先进的、公益性的国家职业信息库,以此为依据,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促进职业教育的育人标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劳动者的能力认证标准三方面衔接和融合,为每一种职业建立自己独立并行的职业上升等级和阶梯,使得每一种职业在同一职业阶梯上拥有相应对等的资质、要求和报酬,打通人人终身持续发展的职业通道,从而实现不同职业与职业之间、学历与资格之间等等的等值、互认。促进技术技能积累的社会认可,鼓励技术技能劳动者带资格流动,鼓励通过专心做好本职工作向上流动,登上职业阶梯的顶端,终将有利于使所有的“蓝领”具有与“白领”同等被认可的社会贡献。
其三,建立健全与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和贡献相适应的学位、职称、荣誉和报酬制度激励对技能卓越性的持续追求。改革高等教育学位制度,授予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匠师”学位,相当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副学士学位。建立健全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国公务员招考对学历的最低要求调整为专科毕业起点。发挥好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在国家层面多部门组织参与和举办世界技能大赛,展示与中国制造强国相适应的技术工人的国际形象。形成高技能——高贡献——高报酬的良性循环机制。政府、职业学校、媒体应该联合起来宣传通过职业教育而成功成才的生动事例,加大对有突出贡献技术技能劳动者的奖励力度,提高技术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
实施大国工匠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支持制度,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大批技术技能精英人才;建立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实施教育型企业资质认证制度,选择支持产业教育的企业认证为教育型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师傅)认证和支持制度。
其四,加强职业教育自身实力建设和办学模式改革。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在发达国家,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增强公民流动性和就业能力及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把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作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支撑力的内部关键。加大高水平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引进力度和培养力度;实施特殊地区(包括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薄弱校建设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实施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工程,让每一个县至少有一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每一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每一个国家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都有相应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来支撑;促进普职融通和人才成长立交桥的灵活性,利用职业学校优质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促进普职融通,提升基础教育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提高普通学校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促进普职转换的便利性,健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制度,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及高等层次职业教育间形成并加强互相融通的路径,形成融通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学习者提供灵活、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并使其能够持续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促进无界化办学和融合教学,满足新工业革命对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把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列入基础教育目标,职业学校的职业技术课程资源向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学生开放,跨校选课,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