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坐妹”旅游演艺舞台真实性解析

2020-03-12 02:25侯玉霞赵映雪吴忠军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侗族演艺真实性

侯玉霞 赵映雪 吴忠军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旅融合发展创造了新环境、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批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标志着文旅融合跃升为国家层面战略思维,这次举措促成了“诗与远方”政治上的深度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边界正在消融。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众多形式中,旅游演艺以一种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化融入旅游消费之中,在促成旅游创收的同时彰显地方文化魅力。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要推动演艺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也是首次出台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尽管国家政策和行业势态发展较好,但旅游演艺终究难逃行业“二八定律”。旅游演艺市场前景是否光明,现有的旅游演艺如何在现今大环境中谋求生存空间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理论回顾

“真实性”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为自己做的”“最初的”。最初“真实性”被用于描述博物馆的艺术展品是否真实,1964年布尔斯廷将“真实性”的概念引入到旅游业中而引发了热烈讨论[1]。“舞台真实”最早起源于社会学家戈尔曼的“社会戏剧”理论,他将“表演”定义为:“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形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行动。”而整个社会就像一个由“前台”和“后台”构成的大剧院[2]。美国社会学家麦卡内尔在民族旅游的背景下引入了“舞台真实”的概念。他也同样阐述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他认为“前台”是游客和旅游服务人员接触的场所,是展现给游客看的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特色文化。“后台”是旅游服务人员休息和准备的场所,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空间。

我国学者从进入21世纪才开始重视旅游真实性问题的研究,对于舞台真实性理论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和广泛。周亚庆等(2007年)回顾了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等三种旅游研究中“真实性”的主要流派,从真实性理论入手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张晓萍(2003年)认为“舞台真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等于将原生文化“和盘托出”,而是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使原生文化更加真实,合理的设计与复制能使“真实性”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陈曦(2013年)将舞台真实概述为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和创造出来,通过舞台上的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二、旅游演艺:“坐妹”——传统民族文化的活态演变

(一)起源:侗族传统择偶方式

侗族流行一句谚语:“饭养身,歌养心”,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侗族男女青年的择偶方式,他们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不依靠中介人,直接进行婚姻选择,即行歌坐夜,也称“坐妹”[3]。《中国少数民族婚俗》也记载道:“侗族爱恋,年轻人喜欢走寨,一寨的青年弹着侗族琵琶,吹着侗族笛子,到另一寨。凡是家中有女青年者,灯就会亮,这时男青年就会以各种理由进到某家坐片刻。如果女方相中,就会留下来闲谈,父母也会借口回避。这时男女双方坐在火塘边,借以初步了解。俩人约好下次约会的时间、地点。经过几次见面,认为情投意合,女方送男方项圈、手镯,男方给女方不同颜色的线,女方再用这些线绣出漂亮的衣服。[4]”侗族地区是这样描述“行歌坐夜”的:养女坐夜搓麻,养男走寨弹琵琶。我儿游到你的村寨,老人睡在床上莫说话。你儿游到我的村寨,我也一样闭嘴巴。火塘边排坐,月光下戏打。蹲在屋角,走过檐廊。头插鸡尾,耳吊银花[5]。

(二)变异:从“民间习俗”到“旅游展演”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青年男女也不例外地采用这种择偶方式寻找人生配偶。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县城古宜镇距离柳州市203公里,距离桂林市167公里。全县36万人,侗族人口占57%。三江县始建于宋崇宁四年,并于1952年成立县级侗族自治区。其历史悠久,传承和沿袭了侗族传统民间习俗,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许多民间传统习俗逐渐变异甚至消亡。“坐妹”这种“依歌择配”的婚俗也随着青年男女的外出学习、务工以及通讯手段的日新月异等原因逐渐被影响甚至面临消亡。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要想自身文化得以保存,他们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6],而如何转型却也成为一道难题。

将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搬上舞台,以艺术化形式展现,不失为一种文化传续的有效形式。2010年,三江侗乡鸟巢文化开发有限公司(2015年与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合股,现已更名为广西旅游发展集团三江县志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达公司”)总经理YBR受到《印象·刘三姐》的启发,开始尝试将三江侗族地区独特的婚恋习俗以舞台演绎的形式呈现出来。侗乡鸟巢公司开始从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的湘黔两省请来团队,广泛征求和听取侗族民俗专家的意见建议,聘请曾执导《印象海南》的国内著名侗族歌舞专家郑海燕任总导演,由国内著名舞美师曾昭茂等人指导排演,并从桂、湘、黔三省(区)艺术学校侗族歌舞专业毕业生和三江侗族艺术团精挑近200 名本土演员,投资7000万元,耗时一年,最终将这个汇集中国侗族地区婚恋、劳作、歌舞、民俗等侗族文化元素的大型风情实景演出搬上了舞台[7]。《坐妹》大型实景演出于2011年10月1日正式推出。从民间习俗到旅游演艺的成功转型,促使本地习俗更多地被外界熟知的同时,也成功地挽救了当时的鸟巢倒闭危机。

(三)兴盛:侗族文化象征

旅游演艺的兴盛得益于文化和旅游的天然互补性,但同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2013年,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指出,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的开发与活动的组织,大力开发文化演艺等旅游休闲项目和旅游演艺产品以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的旅游需求。2017年,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也强调要培育旅游演艺市场,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等。近几年,国务院和文化部颁布的涉及旅游演艺领域的政策高达10多项,国家对旅游演艺市场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特别是随着“文化+旅游”融合进程的加快,民间旅游演艺这种集文化展示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愈发受到大众欢迎。《坐妹》的快速发展自然也得益于国家支持民间旅游演艺发展的大环境。

最初的《坐妹》是由侗族大歌、喊姑娘、闹姑娘、坐姑娘、赶坡节、多耶团圆等6个篇章组成,将侗族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谣文化、器乐文化等通过舞台展现出来。

自开演以来, 《坐妹》演艺收入逐年提升。截止2012年年底,《坐妹》门票收入达到240万;2013年达到340万;2014年达到420万,这一时期,主要依靠口碑扩散和旅行社支持获得客源。由于当时三江自治县城交通不便,客源量较少,《坐妹》一直采用“天天演”的模式,通常是入不敷出。侗乡鸟巢公司几乎每年都要对演出细节提升改进,使剧情“保鲜”。

旅游演艺产品的编创必须能触动时代脉搏、雅俗共赏,符合大众口味的同时达到娱乐性和休闲性,而不是单单展现文化性与艺术性。2014年,公司邀请广西歌舞团对整个节目做了较大提升,改进后的节目更加生活化,分为4个篇章(见表1)。提升后的节目增添了“狗叫”“青蛙叫”等更显生活真实性的配乐,更加细致刻画人物的感情,使得整个节目更加动情。2015年《坐妹》门票收入达到460万,2016年达到600多万,2017年门票总收入高达900多万,2018年,门票收入约为645万元,有所下滑。这一时期,贵广高铁的开通以及《坐妹》的提升改造促使其发展速度增快,逐渐成为侗乡旅游的形象大使和文化代言人。

坐妹的活态演变无疑是民族文化从私密走向公众的过程,侗族地区传统的婚恋习俗本就是较为隐私的择偶方式,将其舞台化以接受游客的“凝视”,而游客的旅游体验被其“视觉”支配,游客的凝视加速了民族要素符号化的进程[8],但一些所谓的民族文化元素被过分加工和包装以向游客展示,这种不真实的符号化过程让游客停留在某个文化碎片的表面参与上,而碎片背后的文化全貌与深层的文化精神内涵他们却无法理解[9]。如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兼顾文化符号化过程中的真实性,既满足游客“视觉”上的体验,又保留原真性,《坐妹》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表1 《坐妹》节目主要篇章及简介

三、“坐妹”表演场所——“鸟巢”的崛地而起

2009年,当时的三江侗乡鸟巢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侗乡鸟巢,场馆呈圆形,直径88米,高29米,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使用木材量近2000立方米,并于2010年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主体为木结构的侗族特色场馆。“侗乡鸟巢”基础平台为钢筋水泥结构,主体工程以杉木作建材,因场馆四周屋檐的牛角上站有千只鸟的模型,形似百鸟归巢,又与北京奥运鸟巢颇为相似,遂得名“侗乡鸟巢”。俯瞰整体建筑与客家土楼形似,以中心圆为中心点向上延伸建造19级看台,看台第一级由9根原杉木立柱支撑,其他主梁立柱以中心圆呈放射状构建4层立柱支撑结构,整个建筑以中国传统梁架结构方式建造,不使用一颗钉子,是当今世界较为罕见的单体木结构建筑。三江素有斗牛传统,“鸟巢侗乡”最初是以建设侗乡首家斗牛场为初衷,建成后也曾举办过大型斗牛比赛和节庆活动,但由于市场吸引力不足,勉强维持一年后最终面临倒闭成为“空巢”。

“下一步该怎么走?斗牛经营不善,投资建设成本也未收回,现在的‘鸟巢’就是没有文化的空壳。可是这场馆能做什么呢?当时我们就想索性做一台演出吧,将侗族古老的‘行歌坐夜’婚恋习俗通过实景演出的形式呈现出来,说不定不但能赚钱,还能让游客体验三江文化。”

总经理YRB表示将“鸟巢”打造成为表演场所也算是成功转型并解救了当时的倒闭危机。经过近半年的装修和改造,“鸟巢”成功转型成为《坐妹》表演场所。

《坐妹》舞台搭建初期便以还原侗族传统生活的原真性为基本原则,力求场景的原生态。整体布局上,采取顶部镂空结构,抬头即可见天空,场馆内建有侗族标志性建筑——吊脚楼和鼓楼,水池环绕整个舞台,营造出传统侗族的生活空间。此外,还配备约1500个半圆形阶梯状的观众席位。主体舞台设计来源于侗族姑娘银饰项圈,呈倾斜状项圈造型,舞台高低落差达到五米,形成错落丰富的舞台表演空间。舞台后区斜面设有一个人造瀑布,并设计了雾效系统,体现出侗族生机盎然的自然生态空间。舞台后区将原本的29台阶改造设计为LED屏幕,达到虚实结合的舞台效果。整个表演厅还原了侗乡依山傍水的建造格局,呈现出“楼中楼”“景中景”的艺术格局。此外,“鸟巢”三楼建有66个侗族民风民俗展厅,悬挂有一幅全长250多米、高2.7米的侗族农民画,主要包括多耶迎宾、笙响如雷、想喝甜酒先对歌、月下耶歌、拦路对歌、情歌探妹、以歌传情、侗妹喜欢穿亮裙等主题,不难看出农民画意在展现侗族传统民间歌舞和生活习俗。

四、《坐妹》的真实性元素特征解析

《坐妹》是将三江当地传统的侗族婚恋文化提炼出来,并融入艺术家独特的创意,以歌舞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上演的是“真民俗”,可寻根溯源并具真实情感。这种“真民俗”实则就是对文化基因提炼的结果。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10],每一种能够成为独立文化类型的文化都深深根源于自己的文化基因特征之中,并且是可以被遗传和复制的[11]。对于民族文化基因的探索和提炼其实就是舞台真实性构建的过程,民族文化舞台化事实上也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与表现形式的创新。

(一)东道主与游客眼中的“真实性”

旅游的发展和异文化入侵唤醒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当地居民开始迫切地想要将这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以一种可供大众认可和接受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下去。将民族传统习俗以一种展演的形式搬上舞台毫无疑问是利于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12]。但传统文化习俗演化为民族演艺时,文化内涵的体现形式以及各主体对于文化展演“真实性”的感知不尽相同,而东道主和游客对于文化真实性的关注和感知往往会影响旅游演艺的原真性和体验性。

YL,35岁,三江人,志达公司副总

我认为《坐妹》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它是三江侗族的传统婚恋习俗,我们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其舞台化、剧场化,其目的是将真实的侗族生活展现出来让游客了解三江,了解侗族。婚恋文化是侗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整台表演中,侗族传统文化是通过舞台设计、演员服饰、音乐等多种要素展露出来的,不可否认《坐妹》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能代表原真性侗族生活方式的舞台表演,但却不得不承认它经过了艺术加工,使其更加感性和柔美。

JHH,24岁,石家庄人,学生

我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侗族文化,进入“鸟巢”时我也对这栋建筑物表示惊叹,不论是《坐妹》舞台的设计还是演员服饰上,我认为都很好地展现了侗族元素,演员本身深情的表演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达到一种“明明知道你是在演戏,但我依旧信任你”的演艺高度。总而言之整台表演是“虚与实”的结合吧,我有所触动,我更乐意相信它都是真实的。

WQL,55岁,三江人,企业职工

我有过坐妹的经历,还依稀记得当时的场景。这场表演虽然抓住了一些侗族元素,比较真实地呈现了坐妹的场景,但有些内容却被夸大和改变了。其实坐妹本是男女青年间行歌坐夜的私密行为,将其舞台化的确也能起到宣传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但可能为了吸引观众吧,竟然多次重复“有凳坐凳,有岩坐岩,无凳无岩,坐到妹的霸腿来”“哥,借你的肩膀靠一靠;妹,借你的霸腿坐一坐”这些歌词,我们坐妹不可能去坐女孩的腿!我认为这些台词真的不太符合实际。

从YL、JHH、WQL三者对于《坐妹》真实性感受的案例来看,不同主体看待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感受,他们对于民族旅游演艺所呈现出的“真实性”的感知也不同。很多时候东道主眼里的“真实性”更偏重于旅游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等,意在传承文化。当地旅游经营者与本地游客虽同为东道主,但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对于文化真实性的感知也不能一概而论。当地旅游经营者在展现文化真实性的时候为求经济效益则侧重于提升表现形式的艺术性,而当地居民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更偏重于文化舞台化过程中的特色和内涵,他们会更多关注演出内容是否被过分夸大。文化的差异性越大, 越能激发游客窥视真实的欲望[13]。正如麦卡内尔所指出的那样, 游客对他人的“真实生活”显示出某种特殊的迷恋,因为这种“真实生活”具有某种在他们自己的经验中难以揭示出来的真实[14]。游客眼中的“真实性”往往是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想象”,是他们所认为的旅游目的地不同于自己生存环境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游客自认为的代表旅游目的地的“符号化”现象,逐渐成为了旅游者共同认可的“真实性”。简单来说,《坐妹》这场民族歌舞表演,旅游者认为只要通过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建筑等肉眼可见的所谓的民族符号体现出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民族韵味便是具有“真实性”,他们更多关注民族歌舞表演的同质化或创新性,追求耳目一新。一旦游客的“想象”得到了满足,也能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坐妹”舞台真实性与表演创新性

《坐妹》表演的4个章节走姑娘、闹姑娘、坐妹、破晓之喜组成了侗族婚恋的全过程,而这些表演创作内容来源于东道主们的自身经历和记忆,尽管原汁原味的真实是不可复现也不可复得的,但东道主们是最接近真实本貌的“见证者”,他们将其记忆元素进行叠置、补充、修正和整合,并对有效元素进行符号化处理[15],提炼侗族文化基因以彰显民族元素表现力和吸引力,配合现代舞台技巧和必要的内容创新,最终形成了一台呈现侗族民族元素的舞台表演。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东道主记忆和经历的符号化处理共同建构了整台民族表演的民族符号元素,但这些元素在保留真实的同时也有所创新,主要表现七个方面。

第一,建筑。将侗族吊脚楼、鼓楼、水车等建筑搬上舞台,还原侗族生活场景。而建筑的外立面灯光亮化则是舞台效果的提升和创新,舞台内的鼓楼、吊脚楼和水车也经过一定比例的缩小。

第二,服饰。《坐妹》舞台表演服饰主要分为服装和配饰。服饰方面,一台表演演员要更换4套服饰,不仅有侗族传统盛装和便装服饰,也有改良设计的表演服饰。三江传统的女性服饰由上衣、下衣、头帕、鞋、胸兜、背带、绑脚和腿带构成[16],《坐妹》女演员演出服饰在保留三江侗族传统女性服饰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进行了改良创新。其中最为典型的改变表现为:传统的百褶裙长度以膝盖上下的位置居多,而《坐妹》女演员的百褶裙仅到大腿部位;传统的绑脚和腿带是保暖御寒的配件,而《坐妹》女演员的腿带则只是装饰性的三角方巾。此外,服装色彩更为鲜明,并结合现代服装特色设计了无袖裙等裙装。男性服饰依旧采用传统服饰,其中最明显的改变为二更《闹姑娘》中,将男演员上衣改为露脐装以展现侗族青年的力与美。配饰方面,传统坐妹中男性“头插鸡尾”、女性“耳吊银花”,而表演中男演员依旧会头插一根羽毛,女演员依旧耳戴银饰。整体来说,《坐妹》表演服饰在遵循传统侗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为提升舞台效果做了一些美化。

第三,语言。《坐妹》在上演初期歌曲均使用侗语,但外地游客均表示听不懂,语言障碍难以让游客产生共鸣,但如果全使用普通话又会失去表演的原生态。经过讨论,公司决定将大部分歌曲改为普通话,仍保留一些情节完全使用侗语,为了方便观众理解,舞台前方配备了字幕。

第四,乐器。传统的《坐妹》主要是弹着琵琶、吹着笛子,但整台表演不仅使用了侗族琵琶、侗笛,还增添了牛腿琴、木叶、芦笙等乐器,以及音响、话筒等现代音频设备,并配有蝉鸣、蛙叫、狗吠等声乐以丰富感官体验。此外,还弹奏《蝉虫歌》《牛腿琴琵琶歌》《侗夜密语》等经典侗族大歌,以展现侗族赶坡节、多耶节等节日文化。

第五,场景。以往的坐妹主要是侗族男女青年通过走寨、对歌等形式认识,描述了其行歌坐夜、谈情说爱的场景。而《坐妹》表演则是通过“走姑娘”“闹姑娘”“坐妹”“破晓之喜”4个章节展现其认识、追求、恋爱、结婚的完整婚恋过程,增添了原本没有的情节,并通过一些必要的艺术手法增添剧情的吸引力。如第二章《闹姑娘》中,小伙子爬上姑娘窗户对歌的环节,其实就是为了增加表演趣味性而进行的艺术升华。又如第四更《破晓之喜》,母亲和女儿依依惜别时候的伤感又让观众潸然泪下。故事的最后又利用民族大团结舞邀请观众共同参与,使得整台表演有喜有忧,感同身受。

第六,场地。“火塘边排坐,月光下戏打”“蹲在屋角,走过檐廊”。以往《坐妹》的场地主要是火塘边、屋角边和檐廊下。而舞台表演却无法局限于这些地方,传统的火塘变成了如今的舞台,月光也被LED和特效灯光代替,但仍然在表演中保留了在屋角、檐廊等地方嬉打的情景。

第七,人物。《坐妹》的主要参与人员原本为侗族未婚的男女青年,但舞台表演如果全部选用侗族本地未婚青年的可能性不大。为了尽可能还原原汁原味的《坐妹》场景,《坐妹》选用的演员均是来自于侗族艺术团或是侗族歌舞专业毕业生,其中110名演员中,本地演员占90%,演员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演绎这场婚恋爱情故事。

五、文旅融合: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加速人才融合,提升文化自信

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目前而言,《坐妹》演员离职率高,管理层对于侗族文化也是知之甚少,人才储备远远不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首先,应加强文化人才与旅游人才的融合。现今公司管理层虽已有一些旅游管理类人才,但却缺少侗族文化方面的专家,如果对于文化的捕捉不够,那么舞台演艺的文化内涵便不知从何体现。应邀请当地侗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对公司管理层、演员进行培训,使这些旅游从业者都能深知侗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其次,本地培养与向外引进相结合,加大本地人才与外来人才的融合度,外来人才拥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但缺乏对当地的了解,而本地人拥有丰富的地方经验,能够对本地文化充分解读从而使得舞台表演更具地方性。人才的融合实则是将各行业、各地区的学者专家集聚起来,集思广益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符合当代发展需求的方式传承下去,当传统文化得以重视和创新性传承,方能提升当地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提炼文化基因,融合传承创新

“我个人认为《坐妹》即将危险”,志达公司副总YL表示担忧,“我们目前虽然以舞台演艺的形式来传承侗族婚恋文化,但是公司管理层基本不是本地侗族人,对侗族文化的精髓还把握不够,文化的创新更是难题,就怕一味求创新而偏离文化本真性。”时代不停进步,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传统文化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审美需求时,有选择性地提炼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开发,并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要素进行创新,方能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旅游者总是容易被那些不同于自己生活环境的事物和现象所吸引,他们本身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区分度不高。因此,民族旅游演艺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才容易被观众记住,民族旅游演艺既要重视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提炼,也要注重艺术创新和艺术品质的提升,潜移默化地将优秀文化根植于观众内心。总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要基于真实性,传承与创新之间也需做到交互融合,在文化传承中追求创新以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在创新中传承真实文化基因以延续生命力。

(三)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加速实现产业振兴

文化+旅游,融合才有生命力。如今的志达公司仅靠《坐妹》门票营收,产业发展十分受限,而《坐妹》本就是文化+旅游的产物,应围绕《坐妹》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拓展产业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第一,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如打造《坐妹》主题文创产品,将侗族文化元素细致刻画,制作成精致创意而又实用的小物件等。第二,深度挖掘侗族文化元素与文化特色,打造侗族文化产业链。鸟巢如今仅开发出《坐妹》这台民族演艺,三楼的农民画也并未对外开放,后期可深度挖掘侗族文化元素和特色,将“鸟巢”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娱乐综合体。如开发侗族主题民宿酒店,打造侗族美食街区和百家宴特色广场,开发夜间游玩项目、农民画观赏长廊等,提升旅游体验性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第三,促进业态融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化。以《坐妹》演艺为着眼点,深入践行“旅游+”“文化+”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经营,加速实现产业振兴。

猜你喜欢
侗族演艺真实性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广告的真实性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