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登伟
魏道德骨科医院,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000
踝关节创伤是临床常见关节疾病,多由间接外力引起,其中以扭伤最为常见,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日后会反复扭伤,严重者可致关节功能障碍[1]。踝关节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该类疾病的常用手段,能有效缓解疼痛,提供关节稳定性,终止病变,但临床报道指出,针对畸形踝关节、局部发生感染者手术方法和固定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2-3]。骨外固定支架技术既能固定骨折,又便于矫正骨畸形,是一种骨科重要技术。本文旨在观察骨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创伤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踝关节创伤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式分实验组(n=40)、参照组(n=39)。实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8.51±7.01)岁,体质量指数17.6~25.3,平均体质量指数21.46±1.45;参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38.04±6.95)岁,体质量指数17.7~25.4,平均体质量指数21.55±1.44。两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明确踝关节创伤史;新鲜骨折;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存在凝血系统疾病者;严重感染者;伴其他影响骨愈合的疾病者。
1.3 方法 均完善血常规、X线片等常规检查。(1)实验组予以骨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①踝关节融合术:仰卧位,垫高患侧臀部,健侧倾斜(约25°),踝关节外做弧形切口,切开踝关节上(6cm)顺腓胫骨下段下缘,绕过外踝;离开腓骨肌腱,骨膜剥离;锯断腓骨(踝关节上6cm),下翻,显露踝关节、胫骨外侧;剥离胫骨外侧面,关节囊切开,内翻至关节间隙,清除坏死组织,修正关节面,纠正畸形;在胫骨骨槽嵌入腓骨,自足底穿入骨圆针(3.5mm),固定胫距融合面,骨面间歇位植自体骨;加压关节面,螺钉(2枚)固定胫腓联合位、固定腓距骨(1枚),缝合切口;②骨外固定支架技术:在距骨体侧中央与距骨矢状面垂直打入骨圆针(3mm),用螺纹标杆与胫骨外及足部固定环连接,矫正畸形;C型臂摄片确认效果,定期门诊随访,适时调整固定架,矫正移位、成角及旋转等。(2)参照组予以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操作同实验组。术后均常规予以抗感染治疗3d,根据恢复情况指导实施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术后12周融合率。(2)两组术前、术后4周、12周均以Kofoed评分法评估踝关节功能,包括关节稳定性、活动度等,最高100分,评分越高提示关节功能越好;均以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最高100分,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3)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2.1 骨融合率 实验组骨融合37例,参照组骨融合28例。实验组骨融合率92.50%(37/40)较参照组71.79%(28/3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6,P=0.016)。
2.2 Kofoed、SF-36评分 术前两组Kofoed、SF-36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4周、12周实验组Kofoed、SF-36评分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恢复更迅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两组Kofoed、SF-36评分对比分)
2.3 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创口感染1例,神经损伤1例;参照组畸形愈合1例,神经损伤1例。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0%(2/40)与参照组5.13%(2/39)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237,P=0.626)。
踝关节创伤在临床多见,且多数踝关节创伤患者存在踝关节多次扭伤史。踝关节融合术一直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创伤的重要术式之一,骨融合后可获取持续性无痛,效果稳定[4]。研究认为,针对反复性踝关节创伤及局部条件不佳者辅助行固定技术利于进一步提升关节稳定性,改善踝关节功能[5]。
临床关于选取何种固定措施尚有争议,多数情况首选环形外固定支架,远端距骨穿针融合,自内向外置入骨圆针,穿过皮肤和骨皮质,能确保固定针位于同一平面,避免跟腱、胫距骨牵拉分离,但其会缩减骨融合面积,不利愈合[6]。自生物学方面讲骨外固定支架技术优势更显著,一方面能提升关节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实行局部加压,更符合软组织牵张截骨矫形操作需求。本文在踝关节创伤治疗中采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踝关节融合术,结果发现,实验组骨融合率较参照组高(P<0.05),这与学者陈泽钦等[7]研究结果一致,证实该治疗方案更利于促进骨融合。骨外固定支架技术所用材料强度足以抗折弯、抗扭曲,且能持续加压、轴向活动,便于随时处理局部伤口。另外,在纠正畸形中需对创伤踝关节实施植骨操作,能根据实际需求选取胫骨下端植骨融合、可旋转滑槽植骨、踝关节间隙植骨等,与患者踝关节解剖结构吻合度高,能较大程度提升融合率,且术后固定期间能随时矫正移位、旋转、成角等,若局部解剖异常需调整支架,便于置入外固定针,纠正踝部畸形,最大程度恢复踝关节功能[8]。此外,本文结果还发现术后4周、12周实验组Kofoed、SF-36评分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恢复更迅速(P<0.05),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说明骨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创伤能显著恢复踝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可能与以上作用效果具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骨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创伤更利于骨融合,且并发症少,能显著恢复足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