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健
(郸城健民骨伤医院骨科,河南477161)
四肢创伤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愈合受损伤严重程度、骨折范围以及手术方法、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等因素的影响,骨折愈合不良容易增加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我院2014 年2 月—2016 年2 月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66 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男性19 例,女性14 例,年龄35~58 岁,平均48.9±5.3 岁;骨不连类型:无菌型3 例,营养不良型5 例,萎缩型7 例,肥大型7 例,模型假关节型11例。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5 例,年龄39~55 岁,平均49.2±5.1 岁;骨不连类型:无菌型4 例,营养不良型5 例,萎缩型6 例,肥大型8 例,模型假关节型10例。纳入标准:经X 线或者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6个月内无手术史。排除标准:恶性骨肿瘤、骨质疏松以及骨代谢疾病等病理性骨折引发的骨不连;二次骨折;伴有肝肾心脑等脏器功能障碍[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麻醉成功后调节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在患侧大腿外约15 cm部位做切口,对组织进行剥离,暴露骨折部位,行骨不连骨膜剥离。然后对骨折不连端进行修复,形成梯形截面及横断面,应用骨刀将硬化骨质凿除并进行扩髓操作。以大转子顶点为进针点,自骨不连端植入髂骨块,复位满意后实施带锁髓内钉固定,并进行引流,缝合切口[3-5]。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治疗。麻醉以及骨不连剥离方式同观察组,根据患者骨折实际程度选择适宜长度的加压钢板,放置于病变张力侧,根据患者骨质、体质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皮质骨螺钉行螺旋加压及植骨,取得理想的固定效果后进行引流并行切口缝合[6-7]。
1.3 疗效评价 对患者进行3 年随访,评估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活动情况。(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术后骨折部位完全愈合且无骨折线,能够自如活动,骨折部位没有压痛感,活动时没有疼痛感;良:术后骨折部位愈合,X 线下可见骨折线,活动时骨折部位有疼痛感;差:活动时骨折部位明显疼痛,X 线下骨折线清晰[8]。(2)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愈合不良、关节僵硬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
为96.97%,对照组优良率为81.82%,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6%,对照组总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3,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n(%)
四肢创伤骨折经过治疗后大多可自然愈合,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骨折后长时间无法愈合,从而出现骨不连。主要引发原因包括以下方面:受软组织以及操作器械等的影响,间隙明显增大,骨折端对位不准确,导致愈合延迟;较大应力造成骨折端无法有效供血;患者应用激素、抗凝放射类药物以及营养状况不佳、术后未及时进行功能锻炼等[9]。
加压钢板固定能够有效固定骨折并可促进骨折愈合,但是易引发较大创伤,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带锁髓内钉具有较好的弹性固定效果以及更好的生理应力,可促进骨痂生成,加压后可取得理想的预防移位以及旋转效果[10]。于股骨中线行髓内钉固定,可明显减少弯曲应力需求,避免后期应力遮挡效应,有助于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此外,带锁髓内钉由于生理应力与人体特征贴近,因而不会出现固定物断裂现象[11]。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优良率为96.97%,对照组优良率为81.82%,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总发生率为6.0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陈长生[12]研究中,患者应用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44%,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提示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有助于降低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骨折愈合效果理想,且能够显著减少感染等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