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武,徐珍,赵建平
(武警浙江总队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患者女,56岁,贵州省织金县人。因颈部、下颌部红斑20年余于2018年1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颈部出现红斑,后不断增生扩大形成暗红色斑块,无明显瘙痒,曾在多家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体癣”或“湿疹”并给予相应治疗,但无明显好转。体格检查:营养中等,发育良好,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全身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颈部下颌部可见片状分布红褐色至棕褐色斑块,约23 cm×8 cm,表面不平,触之柔软,斑块中央可见萎缩,边缘隆起形成结节,呈半透明状,见图1,结节表面薄嫩,探针稍用力即可刺入贯通,结节玻片压诊可见苹果酱色。辅助检查示:血液检查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血沉,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真菌培养无真菌生长,抗酸染色(-)。局部彩超提示下颌处皮内巨大类实样占位伴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胸片提示两上肺陈旧性肺结核,右肺中叶少量纤维灶,纵膈淋巴结肿大,纵膈多发淋巴结钙化。皮肤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试验(++++)。我科取边缘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栓形成,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全层见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有慢性肉芽肿性炎,小灶坏死样改变,考虑结核,请结合临床,见图2。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可确诊为寻常狼疮。
治疗上给予三联抗结核治疗(异烟肼300mg/次,1次/d,利福平450mg/次,1次/d,乙胺丁醇750mg/次,1次/d)。1个月后复诊,右侧面颊、耳部皮疹颜色由暗红渐变为淡红,皮损边缘红晕消失,浸润感明显减轻,见图3。目前仍在随访中。
图1 颈部颌下可见一片状暗红色斑块,斑块中央可见萎缩,边缘隆起,治疗后皮损明显改善。
图2 皮疹疹颜色变为淡红,边缘红晕消失,浸润感明显减轻。
图3 皮肤慢性肉芽肿性炎,小灶坏死样改变(HE染色×100)
寻常狼疮是皮肤结核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病程慢性可迁延不愈,好发于面部,约占皮肤结核的50%~70%。结核杆菌通常经皮肤破损处感染而引起,其诊断主要依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和组织病理学特征[1]。近年来发展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皮损中结核杆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TB)检测机体CD8 T细胞分泌干扰素(IFN)-γ水平等方法,也是几种皮肤结核病诊断中比较快速、敏感且特异性强的方法[2-3]。
我国的结核病主要在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农村以及务工流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4-5],贵州省也是疫情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在我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报告中,每年新报告的结核病患者数约占当地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50%以上[6]。李涛等[7]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增长对结核病的分布有着巨大影响,病例随着人员的流动在各省主要以省会为主,在省间主要从中西部省份流向北京、上海、浙江等东部一线发达省份。寻常狼疮早期症状不典型,皮损形态多样,病程较长,在东部省份较为少见,基层医生诊治皮肤结核的经验不足,极易误诊误治[8],临床医生工作中面对流动人口病例中长期不愈的浸润性斑块应充分警惕,全面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