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翠,张理涛
(1.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070;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多形性红斑为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皮疹为靶形损害即虹膜状皮疹[1],病因不明,可能的因素包括感染、药物、接触物、内脏疾病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可有红斑丘疹,典型的靶形损害,主要分布于四肢,有时扩散至躯干及黏膜,可有发热等前驱症状,重症患者皮损面积广泛,伴有内脏损害,称为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中医称多形性红斑为“猫眼疮”、“寒疮”、“雁疮”。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雁疮候》记载:“雁疮者,其状生于体上,如湿癣、疬疡,多著四肢,乃遍身。其疮大而热,疼痛。得此疮者,常在春、秋二月、八月。雁来时则发,雁去时便瘥,故以为名”[2]。《外科大成》中记述:“寒疮形如猫眼,行有光彩而无脓血多生身面,冬则近胫,由脾经湿热所致”[3]。本病多因禀赋不耐,外受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或湿热内蕴,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蕴结肌肤而发[4]。西医治疗包括抗组胺药、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其他辅助治疗,但多数中西医专家认为中医中药对于多形性红斑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复发率低,故为了更好的继承中药治疗多形性红斑的临床诊疗经验,探讨中医治疗多形性红斑的处方用药规律,本文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中国知网中治疗多形红斑的中药方剂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分析。
1.1 中药处方检索 本研究使用CNKI数据库的普通检索功能,检索项选“篇名”,检索词选用“多形红斑治疗”,其余为默认。
1.2 检索中医药治疗多形性红斑的文章,包括临床试验研究、临床观察、病案报道、硕博论文及专家经验,文献中的处方必须是实际应用于治疗患者的处方,包括明确的方剂名称,中药组成及剂量,对文献中方剂名称及中药组成完全相同的进行剔除,最终确定中药处方85首。
1.3 分析软件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软件(V2.5),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4 中药名称规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如:潼木通统一为木通,制茅术统一为苍术,杭芍统一为白芍,炙附片统一为附子,元参统一为玄参,丹皮统一为牡丹皮,鲜生地、生地黄统一为生地,制大黄、生军统一为大黄,生甘草统一为甘草,生苡仁、生苡米、苡米统一为薏苡仁,云苓统一为茯苓,金银藤统一为忍冬藤,生黄芪统一为黄芪,当归尾统一为当归,竹节三七统一为三七,姜蚕、白僵蚕统一为僵蚕,夜交藤统一为首乌藤,干茅根统一为白茅根,蝉衣统一为蝉蜕。
1.5 中药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将85篇文献中的中药内服处方由2人一同录入TCMISS(V2.5)系统“平台管理系统”中的“方剂管理”模块,录入时中医病名为“猫眼疮”,西医名称为“多形性红斑”,结束后再由2人对录入中药进行复核(录入人:孙翠,杨静思)。
1.6 数据分析 选用TCMISS(V2.5)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进行组方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①提出数据源,在“中医疾病”项中填入“猫眼疮”,“西医疾病”项中填入“多形性红斑”,点击“查询”,提取出录入的85首方剂。
②点击“频次统计”,系统自动将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点击“药频导出”,保存至Excel文件。
③进行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将“支持度个数”(表示至少在14首方剂中出现过的药对)设为14,“置信度”设为0.6,点击“用药模式”,按照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并导出保存至Excel文件。
④进行“新方分析”,相关度设为“8”,惩罚度设为“2”,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包含3味中药的核心组合36个,进一步提取组合,得出新处方,并进行网络展示。
⑤进入“统计报表”模块,进行“方剂统计”,提出数据源,在“中医疾病”项中填入“猫眼疮”,“西医疾病”项中填入“多形性红斑”,点击“查询”,提取出录入的85首方剂。点击“基本信息统计”,逐个进行“四气统计”、“五味统计”、“归经统计”,并留取结果。
2.1 用药频次 筛选出的85首治疗多形红斑的方剂中共包含170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并将用药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可得出用药频次≥10的药物有34味,见表1。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治疗多形红斑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在软件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将“支持度个数”设为14(表示至少在14首方剂中出现过的药对),“置信度”设为0.6,得到常用药对28个,见表2。
2.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进入TCMISS(V2.5)新方分析模块,“相关度”设为8,“惩罚度”设为2,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提炼出34个含3味中药的核心组合,进一步“提取组合”,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12个用于新方组合的核心组合,见表3。进一步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治疗多形性红斑的新处方,见表4。
表1 治疗多形性红斑的方剂中用药频次>10的药物 次
表2 治疗多形性红斑的方剂中使用≥14的药对 次
表3 用于新方聚类治疗多形性红斑的核心组合
运用软件的网络展示功能,将得出的常用药对、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进行网展展示,见图1~3。
表4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多形性红斑的新处方
图1 治疗多形性红斑中药网络展示图
图2 新方聚类治疗多形性红斑核心组合
图3 基于熵层次聚类治疗多形性红斑新处方
2.4 使用统计报表功能进行性味归经分析中发现治疗多形性红斑所用中药多为寒、温药,平药其次;以甘、苦、辛味中药为主;十二经味药排在前五位的是肝、心、脾、肺、胃,见图4~6。
图4 治疗多形性红斑所用中药在四气中所占比重统计
图5 治疗多形性红斑所用中药在五味中所占比重统计
图6 治疗多形性红斑所用中药归经使用频率统计表
多形性红斑,中医谓“猫眼疮”、“寒疮”、“猫眼疮”,中医认为因患者禀赋不耐,平日多有湿蕴或血热等症,复感风热或风寒等邪气侵袭,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病[5]。王玉玺认为多形性红斑的病因病机为素体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外袭,以致营卫不和;或湿热内蕴,风热外感,郁于皮肤;或热毒炽盛,蕴阻肌肤[6]。周宝宽[7]总结经验多形性红斑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外感风寒,阻于肌肤形成风寒阻络证;或禀赋不耐,外感风热,外淫肌肤形成风热蕴肤证;或禀赋不耐,风热侵袭,或湿浊内生形成湿热蕴结证;或湿热内蕴,复感毒邪,热毒内蕴形成火毒炽盛证。刘艾英[8]认为本病与血瘀有一定关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血瘀。如《医林改错》中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若其人感受风寒,外邪阻于肌肤、筋脉之间,致营卫失和、脉络受阻、气血凝滞则成斑;素有湿热之体,复感风热之邪,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伤及营血,损及脉络,血行不畅,瘀而为斑。因本病有淤血见证,故单用常规疗法难以奏效,需在辨证的基础上,以活血化瘀为主,分别与疏风、散寒、清热、解毒、利湿等法配合应用,可收到较好疗效。孙明哲[9]认为多形性红斑中医辨证主要分为风湿热证和虚寒证两大证型。风湿热证是以实证为主,临床治疗以治标为先,利湿清热为基本治则。虚寒证多以虚证为主,或以虚实夹杂为主,临床治疗以温中袪寒为主。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85首方剂可得出古今中医专家治疗多形性红斑多以补血、活血、补气,清热,祛寒为主。
从用药频率的结果,笔者发现治疗多形性红斑常用的有补血药(当归、白芍),补气药(甘草、黄芪、炙甘草、黄芩、大枣),清热凉血药(生地、牡丹皮、赤芍),发散风寒药(桂枝、防风、细辛),活血药(川芎、红花、丹参、鸡血藤)温里药(干姜、附子)等等,符合多形红斑的病因,另有临床常用的复方甘草酸苷及白芍总苷,都可用于治疗多形红斑,其中复方甘草酸苷来源于甘草,白芍总苷来源于白芍,均为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
从药对的挖掘结果来看,用于治疗多形性红斑频率>14的药对有28个,排在前9位的有当归,桂枝;甘草、生地;赤芍、甘草;牡丹皮、赤芍;甘草、当归;川芎、当归;红花、当归;黄芪、当归;白芍、桂枝。具体分析如下,当归、桂枝:当归甘温,入肝补血和血,为温经补肝要药;桂枝辛温,温通经脉,以祛经脉中客留之寒邪而畅通血行,两味共用为君,是养血温通之法;甘草、生地:甘草性味甘平,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之功效。生地味甘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之功效。二药配合则疗效更好;赤芍、甘草:芍药除血痹、通经络而内敛,配甘草既可敛阴合营,使开泄的腠理致密,也有利于外散之营气及卫气回收;牡丹皮、赤芍: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赤芍味苦、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效,牡丹皮、赤芍作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效;川芎、当归: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二药配伍,互补为用,活血、养血、行气三者并举,且润燥相济,从而起到活血祛瘀、养血和血之功效;甘草、当归:甘草味甘,性平,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泻火解毒并调和诸药,当归补血活血,二者同用,调理气血;红花、当归: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效,可协同当归,起养血补血、活血祛瘀之功效;黄芪、当归:黄芪长于补气,气旺以生血,当归血中之圣药,二药合用,血旺能载气,气足能生血;白芍、桂枝:桂枝与白芍相配,调和营卫,又内疏厥阴,以达阴阳调和之功。
由此可见,用于治疗多形性红斑的常用药对多为有补气补血,清热凉血,活血祛寒功效的药对。其中排在前9位的药对中含当归的药对有5个,可见针对病因来讲,禀赋不耐是根本,多需补气补血,故重用中药当归。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比如风寒阻络型给于活血祛寒的中药,火毒炽盛型给于清热凉血的中药来治疗。
基于互信息法提取出的药对,演化出用于新方聚类分析核心组合12个,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可以得到6个新处方。其中新方1为荆芥、牛蒡子、蝉蜕、丹参、大黄,新方4为连翘、金银花、薄荷、玄参、桔梗,2个新方选用的连翘、金银花、薄荷、玄参、牛蒡子、蝉蜕、大黄等中药均有清热解毒泻火之功效,加之荆芥祛风,丹参活血凉血,桔梗宣肺利咽,临床应用时可再加入利尿祛湿中药如木通、赤茯苓等即可共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毒蕴型多形性红斑;方2为白芍、大枣、干姜、生地,其中白芍补血,大枣补气,干姜温经通络,生地凉血活血,若与新方4中金银花、连翘、薄荷、玄参等清热解毒中药联用共奏凉血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火毒入营型多形性红斑;新方3为白芍、细辛、牡丹皮、当归、干姜,新方5为桂枝、细辛、牡丹皮、当归、干姜,其中白芍、当归养血活血,细辛发散风寒,牡丹皮清热凉血,干姜温经通络,临床用时可加入防风羌活等祛风中药,共奏疏风散寒,退疹敛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外束型多形性红斑;新方6为附子、生地、红花、当归、桂枝、干姜,其中附子、干姜温通经络,桂枝散寒通络,红花活血化瘀,当归补血,生地清热凉血共奏通络活血,退疹消斑之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脉络瘀阻型多形性红斑。
从新处方的网络展示图来看,附子类药物在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由于附子回阳之力强,多用于治疗内科危重症,目前在皮肤科疾病中应用的方剂略微局限,因此探讨如何更好地掌握附子类方的特点,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延伸运用更多的附子类方,更好地从“治里以安表”角度探索,从内调治以治疗“表证”,是附子类方在皮肤科中运用的进一步突破[10]。
从结果来看,新处方出现用药集中性的特点,由此笔者可以总结出治疗多形性红斑的用药规律,同时也表现出组合多样性的特点,这有助于医者们进一步挖掘治疗多形性红斑的新处方,有助于临床治疗的创新。
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所选中处方用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析,结果如图4~6所示。从图4看中医治疗多形性红斑所用中药多为寒、温,平药其次,热、凉性药较少使用。从图5看这些中药多为甘、苦、辛味中药,咸、酸味药少用。图6所示归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十二经药中治疗多形性红斑多选肝、心经味药,脾、肺、胃经味药次之,肾、膀胱经味药较少,大肠、胆、小肠经味药最少。结合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分析结果,为医者们临床应用中药治疗多形性红斑提供良好的依据和向导。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将一般统计法、文本挖掘、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方法等挖掘分析方法加以集成,已经在名医医案数据挖掘、疾病方剂用药规律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软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的重要工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