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理论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的运用探析

2020-03-12 08:30林晓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创应用型理论

林晓兰

(福州工商学院艺术设计系,福州 350017)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学生”三方联动共同发力。虽然,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纷纷开设了“双创”课程,积极动员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学生参与“双创”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升,但在推进“双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仍面临“双创”导师缺乏、“双创”课程单一、“双创”孵化基地少且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有助于高校转型升级,培养立德树人的大学生。将TRIZ理论运用在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中,能有效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发展,强化大学生的“双创”意识,提高大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主动性。

1 TRIZ 理论的内涵

TRIZ是由Genrich S.Altshuller创立的一种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面向人的系统化的科学方法。TRIZ理论有分割原理、抽取原理、局部质量原理、多用性原理等40个发明原理,有11个分离原理,3种分析工具:物场分析法、冲突分析法、功能分析法[1]。TRIZ理论最初服务于军事部门,依托TRIZ 理论有助于创新军事行业的发明方法。TRIZ理论中的ARIZ 算法简化了思考过程,突破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应用TRIZ理论能有效把握问题方向,挖掘问题的根源,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使得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加快。TRIZ理论认为无论是产品设计过程,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构建,都需要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进行演变。TRIZ理论提出从一个技术领域中总结的规律,可以应用于新的技术领域的开发,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效益。TRIZ理论归纳48个通用参数,其中将31个商用参数、76 标准解、科学效应知识库、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等多种工具进行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各种冲突、矛盾,进而实现用最少的资源,实现功能最大化。如图1所示。

图1 TRIZ体系结构

2 高校应用TRIZ理论进行“双创”教育的研究现状

TRIZ理论经过近六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各个领域内,都能找到应用TRIZ理论的身影。我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在TRIZ 理论的研究方面还比较落后,仅仅停留在对TRIZ理论进行宣传和推广层面,应用的领域也几乎局限在生物、化工等技术领域,在高校管理与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2]。具体表现在高校KAB课程开设不足,SIYB 培训较少,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双创”教育课程严重不足。为了解各高校KAB课程开设情况,本文选取了福建省1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就学生是否了解本校有开设KAB课程、SIYB 培训课程、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双创”课程,是否有参与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自身是否对这些课程有需求等问题,发放5 000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 900份,问卷有效率为98%。经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高校KAB课程开设不足

KAB即创业基础课,调查结果显示,不了解本校是否有KAB课程的学生达55.6%,没有参与过KAB课程的学生达75.36%,然而,学生对KAB课程的需求达到46.86%。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KAB课程开设不足,学生对KAB课程的了解程度不高,学生参与KAB课程学习的热情度不高。但是学生对高校开设KAB课程的需求度占了近一半,说明高校在KAB课程开设中仍然有很大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2.2 应用型本科高校SIYB 培训缺乏

SIYB培训是比创业基础课(KAB)更深的课程,其对培训教师的资历要求更高,SIYB 培训大多是以面向社会的小型企业为主,帮助小型企业的员工提升其组织管理与市场分析等综合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不了解本校是否有SIYB 培训课程的学生达76.6%,没有参与过SIYB 培训的学生有77.66%,学生对SIYB 培训的需求达到 26.88%。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SIYB 培训课程开设缺乏,学生对SIYB 培训课程极其不了解,学生参与SIYB 培训课程学习的热情低,需求也低。这可能与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与社会接触的较少,认为SIYB 培训课程主要对企业人员有效果,对自身作用不大的观念有关。

2.3 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双创”课程开设严重不足

高校中理科与文科学生所学课程、培养方向不同,同一个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也不同,同一个学科同一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层次也不同,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分类开设个性化的“双创”课程,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目前,高校“双创”教育课程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成三个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通识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面向部分学生的“双创”辅修课程(创业管理与实战);“双创”实践活动课程(互联网+比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等)。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与过的学生达71.6%,并不是很了解“双创”课程的学生有72.26%,但是,学生希望自己专业能与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相结合的有78.86%。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高校大部分学生希望“双创”课程设置与其专业相结合,但因高校“双创”师资的缺乏,“双创”教育主体自身经验不足,上课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双创”课程结合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3 应用型本科高校运用TRIZ理论进行“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理念滞后

我国高校将TRIZ理论应用于“双创”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多数高校对于“双创”教育概念比较模糊,高校“双创”课程教学的教师,依旧用传统讲授式方式,对学生进行“双创”理论知识的传授,单纯地告知学生创新创业就是简单的创建公司,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地培养。由于教师“双创”教学效果弱化,学生无法对“双创”教学产生兴趣,“双创”教育达不到既定的效果。因高校、教师、学生三方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三方都不敢大胆去创新,尝试将TRIZ理论运用到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中,学生接受度也低,这使得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发展速度缓慢。

3.2 高校“双创”课程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课程教学仍然采用这种被动教学方式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很多教材都是学校教师自己编写,缺乏一定的规范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课程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并不彻底,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使得高校“双创”课程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纸上谈兵,难以付诸实践。学生很难有很高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弱化,达不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3 高校TRIZ理论师资力量薄弱,制约“双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TRIZ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将TRIZ理论应用到高校的“双创”教育中更是少之又少,应用型本科高校中TRIZ理论型与实践型师资更是严重不足。缺少TRIZ理论师资,很难将TRIZ理论很好地运用在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上,去有效指导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纵观我国高校,因缺乏TRIZ理论的师资,不能将这种新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很好地应用在高校的“双创”课程教学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双创”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就业办等人员构成,这些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经验式教学,其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严重制约了高校“双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3]。

图2 国外高校创业课程组成

3.4 高校各年级“双创”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在国外高校,对各年级的学生,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双创”课程,分年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图2所示。然而,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有开设诸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双创”课程,对于大三、大四等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就缺乏“双创”课程的开设。然而,高校大学生“双创”课程教学要想达到预期既定的目标,应该将培养计划与教学过程贯穿到大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融入到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同时对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教育也要有所涉及,不能缺位,设置不同的“双创”课程,这样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的时效性,学生接受度不高,教育效果弱化。

4 基于TRIZ理论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的对策

4.1 三要素带动一循环,构建“双创”教育新模式

三要素指重创新创业课程、强TRIZ师资、设项目(创新创业)。一循环指高校、学生、企业之间形成一个综合发展的育人模式。高校要应用TRIZ理论,以三要素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校企共建联合开设“双创”课程[4]。同时,学校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TRIZ理论教师,构建学校+企业的双导师制度,扩大TRIZ理论师资队伍数量与质量。最后,依托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双创”实践载体,锻炼大学生能力,遴选有特色、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培育,带动“一循环”,构建“双创”教育改革新模式。

4.2 以师资建设带动课程建设,重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引进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吸引更多重点大学的“双创”导师加入到本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中。同时,依托“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由企业实践性“双创”导师担任高校“双创”教学教师,给大学生开设“双创”课程,补充校内创业导师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大对就业指导课专业教师的培养,提升其综合能力。通过“校外引进人才+校内骨干教师培养”的模式,不断增加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导师队伍数量,扩大创业导师的队伍结构,以优秀的创业导师建设,来带动高校“双创”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重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4.3 运用 TRIZ 理念进行“双创”专业教育

将TRIZ 理论中的创新技术40 个创新原理应用在“双创”教育课程中,能有效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能激发学生参与创业项目的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创业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了提高,能够激发学生创业的发散思维。TRIZ理论被引进到“双创”教育课程中,有效改进传统枯燥、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以丰富的实践教学,启发大学生自主思考,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有效拓展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将TRIZ理论运用在项目化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置一定的TRIZ理论拓展,有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双创”教育实效性。

4.4 以“双创”课程评价机制为抓手,助力“双创”教育新模式改革

高校“双创”课程质量怎样,“双创”教育改革效果如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高校应该建立“双创”教育评价体系,依托科学手段,对高校“双创”课程进行评价。同时,高校可以依托第三方平台,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对学校“双创”课程进行评估,能有效避免高校创业课程教育资源的流失,提升创业教育的功能。通过以“双创”课程评价机制为抓手,助力高校“双创”教育新模式的改革发展[5]。

4.5 依托校企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双创”成果转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托企业的优势资源,构建校企共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帮助高校更加科学、客观地选择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双创”竞赛项目,如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创青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同时,利于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参加“双创”竞赛。“双创”竞赛从最初项目的选择到最后项目完成就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系统,“双创”竞赛的作品很多将直接转化为社会需求的产品。因此,将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入到“双创”竞赛中,既能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又能增强“双创”竞赛项目的竞争力。然而,诸多大学生“双创”竞赛的作品在参加比赛后就被搁置,应有的产业效能得不到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依托校企共建信息共享平台,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将“双创”竞赛作品,通过企业需求的检验,转化为社会需求的产品,实现“双创”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如图3所示。

图3 “双创”竞赛成果转化模式

5 结 语

TRIZ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将其科学原理与方法应用在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中,既能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又能达到以赛促学,实现“双创”成果转化,提高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改革,促进高校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深度融合,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助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猜你喜欢
双创应用型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神秘的混沌理论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