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忠
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必定是一个具备文化基础,能够自主学习,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积极的模式,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显得十分必要。两年来,笔者参与了“运用积极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在运用积极模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下面笔者略作阐述,以供参考。
一、积极引导理解词语
在教学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理解词语对于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词语是篇章的构成元素,而理解词语是理解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具备文化素养的根本所在。
1. 古诗词的词语学习。
古诗词有的较深奥难懂,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动力。另外,很多学生还会因为诗词字数较少的原因,在对诗词意思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囫囵吞枣地先把诗词背诵了下来,因此在课堂上学习时就没有了新鲜感,对于诗词的品析就不再有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举一反三的乐趣,而不仅仅只是对该首诗词的解读。
古诗词虽然言简,读起来似乎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却还是有点难度的,因此每篇古诗词旁边都有注释,文本里也多带有插图。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代入法,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课文插图加以理解。比如,教学杜牧《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时,“寒山”一词在文中有注释。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而不是寒冷的山。如果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就可以借助插图。图中的诗人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图中还有一棵有着红红枫叶的枫树,那是深秋季节才有的景物。教师再适机结合语境来讲解,学生也就能清楚地理解该词的意思了。因此,对古诗中词语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结合注释、借助图片、结合语境的方法来理解。
2. 阅读课文的词语学习。
如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的“明朗”一词时,可以运用最常见的拆字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明朗”就是“明亮、晴朗”的意思;还可以借助课件出示明朗的天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部分学生还能够运用生活经验来理解。但这些理解都只局限于词语表面的意思,对于词语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思,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来理解“明朗”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从而体会作者心情的愉悦。又如,教学本课中的“凌乱”一词时,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就会觉得作者在这里似乎矛盾了:凌乱的不规则的地面怎么会是美的呢?这个就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整合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将上下语段中的句子互相结合,让学生仔细体会,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凌乱”其实是写出了落叶的色彩之美、形状之美,视觉的美丽不一定需要那么规则。
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可以朝深处挖掘,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必定是师生交融、生生交融、生本交融的课堂,教師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合适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都融入文本中,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统编教材二年级的课本中有很多跟常识有关的文章,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借助多媒体,给予学生更多直观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如《雾在哪里》一文以童话的形式写出了雾的各种变化,文章虽很优美,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来教学,恐怕学生学完课文后还是一头雾水,还是不知道雾是什么东西。因此,教师可以下载雾把大海、城市笼罩的视频,视频上朦朦胧胧的景象,可以让学生马上就知道了雾的样子;随后再播放风吹过,云开雾散的视频,让学生明白雾前雾后景象的不同,使得本来难懂的自然现象变得简单而奇妙,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还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编想象的兴趣,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无疑就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得以提升了。
除了影像上的氛围创设,利用实物创设学习氛围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如在教学识字单元中的《树之歌》一课时,在预习阶段,笔者先让学生回家制作各种树叶书签,然后带到课堂上来展示。上课伊始,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拿出来的水杉叶标签、枫叶标签,还有那些说不出名字的树叶标签,都出乎笔者的预料。在教师赞许、学生彼此肯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这时再继续文本的教学,学生自然是学习积极性高涨。学生在习得语言文字的同时,也习得了相关的自然常识,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积极进行良性评价
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教师的评价无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态度的载体。
1. 语言的评价。
对于低年段学生,如果教师的评价只限于“你真棒”“非常好”之类的语言,学生就会腻烦、麻木。因此,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做到评价的语言有新鲜感、有个性特点,比如,“你真是火眼金睛”“你懂得真多”等。对于高年段学生,太过直白的口头评价很多时候会让他们觉得很幼稚。因此,教师在评价上要增加语言的艺术感,要适度进行评价,让学生听着舒服,比如,“你的阅读面真广”“你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等。
2. 体态的评价。
对于低年段学生,当他们的回答很出色的时候,教师可以走到他们跟前,摸摸他们的头,高高地竖起大拇指,或者由衷地鼓鼓掌。这种良性的体态评价,能够传播一种情绪,让学生在受到夸奖的时候,倍感幸福。
3. 实物的评价。
一颗红星,一面小彩旗,一个小本子,甚至一片枫叶……这些东西都很普通,但是当它们成为课堂上教师的奖品的时候,意义就不一样了,学生会倍加珍惜,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课堂表现优秀的奖励。他们既可以把这些东西带回家得到家长的表扬,又可以向其他同学炫耀。教师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小物件,燃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定是牵引着学生的目光的。如果教师能充分地运用积极模式,就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上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