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妙蓝
非连续性文本包括插图、阅读提示、课后练习、小资料、目录、图表等多种内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进入崭新阶段,教师要注意整合教学资源,从更多角度展开教学探索,以顺利启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机制,形成更为丰富的教学视角,促使学生在系统性学习过程中建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认知体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已经纳入学科教学课程范围,教师要正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存在,并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顺利启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计划,以开辟崭新教学视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
一、在资源整合中探寻教学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和材料,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搜集和整合活动,并在具体处置过程中寻求教学切入点。在具体整合操作时,教师要做好引导,为学生规划具体的阅读路线,从信息搜集整理过程中形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意识。非连续性文本助学作用不可小觑,教师需要有对应的设计意识。
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并要求学生说说阅读体会。为进一步激活学生参与文本阅读的主动性,教师让学生搜集经典的文本插图,通过观察这些插图,说说阅读体会。在这个阅读观察学习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问题,也没有设计阅读教程,而是让学生自由观看课文插图,从这个角度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进行搜集整合,具体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存在,对相关插图作用进行深入探索。学生抓住插图展开具体阅读分析,很快就找到了学习切入点,并在热烈讨论中建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认知思维。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极为丰富,教师调度学生整合思维,这无疑是一种学法指导,对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有重要帮助。
二、在教法筛选中探寻教学切入点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教辅手段,积极创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投放更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活动、展开多样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促使学生在阅读、分辨、讨论、归结等学习行动中完成阅读认知内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运用时,需要有调整升级的自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做出更多应对。
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让学生关注课后练习材料,形成更为完善的阅读认知。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对课文后面的练习内容进行了阅读和分析。第一个练习题目,从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展开引导,要求学生在故事情节梳理中建立阅读认知体系。第二个练习题目,从人物性格分析角度展开引导,要求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时,关注一些细节描写。第三个练习题目,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为学生带来更多阅读启示,鼓励学生在阅读思考过程中梳理阅读认知。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进行提示,要求学生结合这些信息展开文本阅读学习,课堂学习逐渐呈现良性循环。课后阅读小资料是对文本的重要补充,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成功启动学生阅读思维入场。非连续性文本分散在教材的不同位置,都是为课文服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非连续性文本助学意識,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在适当的时机做出适当的助学设计。
三、在训练设计中探寻教学切入点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的主动性。搜集教材中有相关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素材、布置课内课外阅读对比活动、对接学生生活推出阅读竞赛、对教材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进行整合处理,这些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契机。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呈现形式不一样,其助学效果也有差别,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教学调查,以便找到最佳切入点,将非连续性文本植入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清贫》一课时,在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任务:根据你的阅读理解,为课文添加一个插图,可以画一个人物,也可以画一个场景。学生接受这个学习任务后,都积极展开思考和讨论,很快就进入插图创作环节。在课堂展示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插图设计意图,学生都能够从个性理解角度进行解读,阅读学习进入深度研究层次。教无定法,教师在教法应用时讲究灵活和变化,无疑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与感知。
四、在生活对接中探寻教学切入点
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以及网络传递出来的信息,大多属于非连续性文本范畴,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较多,这些无疑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展开教学设计,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
如教学《杨氏之子》这篇小文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教材注解阅读文本内容:文言文阅读有很多难题,字词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研读课文中的注解内容,说说这些注解有什么特点,在文本阅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并对相关注解进行重点分析。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性学习,并结合学生课外阅读经历进行调动:注解一,对文本出处进行了介绍。回想一下,你对《世说新语》中哪些内容有印象?学生开始回忆和讨论,很快就有信息回馈:在成语故事阅读时,常常会看到《世说新语》中的内容,如“难兄难弟”“略见一斑”“拾人牙慧”等。教师要求学生讲述相关故事,这为课堂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和内容,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在学生对注释的解读中,可要求学生对注解进行个性解析。如:“乃”字的注释为——就,于是。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这个词?学生会积极思考,举出“胜败乃兵家常事”等例子。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对应评价,促使学生文本解读顺利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注释进行定点研究,结合生活认知和积累进行延伸思考并应用训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感知机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文言文,阅读这些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借助注释进行文言文阅读,这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从注释角度进行设计,是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合理应用,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启动后,教师要在资源整合、教法优化、训练设计、生活对接中寻找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学习体验机会。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缺少敏感性,教师要合理运用辅助手段,促使学生展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布置更多针对性的训练任务,促使学生在不断阅读体验中形成学科认知。
(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