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城
学生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没有兴趣写作文;语文教师怕上作文课,常为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而犯愁。这些都是事实。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在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之前,自然怕写作文。那么,如何破解写作教学这一难点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同时要加强语文课堂的随文训练,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提升他们写作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用文字写下来。笔者将阅读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练笔的几点做法整理如下。
一、巧借文本特点,锻炼仿写能力
教材中的每篇文本,都是很好的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课前,教师需要认真解读文本,钻研教材编排的意图;在课堂上,更应结合课文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练笔的训练点。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为例。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段落中,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的运用,以及人物的语言描写,都为本学段的学生提供了绝佳的范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不加以综合运用,实在是太可惜了。文本阅读除了让学生体验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让学生发现说话的人既可以出现在语言前,又可以出现在语言中,还可以出现在语言后,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省略说话人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写人物的语言,形式灵活,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笔者根据本学段的习作目标,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并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的情境,展开练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习作模仿。因为他们有“本”可参,有“法”可依,因此表达更加真实、流畅。如小茹同学的《妈妈,给我买只鹦鹉吧》的习作片段。
“妈妈,我想买只宠物!”我小心翼翼地请求。
妈妈的态度很坚决:“不,我永远也不会在家里养那些臭得要死的东西。”
“妈妈,我就想买一只鹦鹉!”我拉住妈妈的手哀求,“班里好多同学都养了……”
妈妈一脸嫌弃:“那种东西麻烦得要死,屎尿一大堆,谁来清理?”
“我来清理笼子。”
“你连碗都不愿洗。”
“我会给它洗澡。”
“鬼才信!”
“妈妈,给我买只鸚鹉吧!”我在心里不断地哀求着,真渴望听见干脆利落的一句:“好,我给你买。”
二、紧扣单元重点,培养思考能力
每篇文本,除了有其独到的特点外,都与本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要求学生认真读这些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笔者先要求学生细读孙膑说的话,体会孙膑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准确判断的能力。然后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比赛失败后对田忌的神态描写。透过田忌与孙膑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思考:他俩是怎样看待比赛的马的?学生积极思考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就轻松自然了,本课教学训练的难度就降低了。最后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齐威王会服输吗?”学生纷纷发言。笔者出示小练笔:如果你给齐威王(或田忌)当谋士,再来一次比赛,你会怎样决定比赛的胜负。注意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具体,把人物的思考过程写清楚。这样的教学设计,主题精彩,学生获得了难得的练习机会;单元重难点教学得到了化解,学生习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拓宽想象空间,激发创造能力
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阅读与习作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天性,鼓励他们拓宽想象,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展开课堂随文练习。
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的“我”的年龄及性格特征与四年级的学生很相似,在教学接近尾声时,笔者与学生展开了讨论:“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 ”抓住关键词语“哄堂大笑”让学生思考:“我”是怎样的出场、怎样的表演情景才引来大家如此的反应?笔者再次指导学生朗读文中排练前,老师告诉“我”怎样表演的段落,重点体会“爬”“站”“叫”“扑”“追”“躺”六个动作,并且边读边想:“我”的出场或表演哪个顺序错了?缺少或增添了什么动作?……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他们大胆想象,创新表达。这个创作过程,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扎实读写训练,丰富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要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替代教师过多的文本讲解,要让学生在朗读、交流中,增强表达的愿望。
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用具体的事物来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如何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匆匆流逝的岁月,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呢?
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的对比读、角色读,品味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以及表达方式的独特。同时,笔者为学生搭建了语言训练的平台,让他们边读边思考:有多少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让他们边读边想象:溜去的日子像什么?消失在哪里?让他们边读边说话:你的日子,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来去匆匆的?学生的朗读感悟到位后,笔者顺势过渡:“同学们,从你手中溜去的四千多个日子,像什么一样?消失在哪里?”“请仔细想一想,你在做一件事时,日子是怎么过去的?”学生思考成熟后,笔者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照第2、3自然段,采用以下两种句式,用上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记下日子在生活中来去匆匆的影子。
“……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我的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的时候,日子……”
文本的语言生动形象,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句子整齐统一,节奏鲜明活泼,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极好例子。教者应充分利用好文本,创设好读写结合的平台,把握好读写训练的尺度,学生的内心感受与生活经验就会从他们的口中流露,从他们的笔下飞扬。这样,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才会得到真正落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进行作文练笔的机会很多,形式也广泛,需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多用心,巧妙地设计好训练点,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读写素养就会不断地提升。这样,写作教学难点自然就破解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泉州开发区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