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材插图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0-03-11 02:58唐晓慧
新教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杨桃习题文本

唐晓慧

【编者按】插图作为课程资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中蕴含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提升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将插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呢?本期专辑围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使用”进行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可见,借助教材插图理解文本是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呢?

一、掌握:语文教师应具备插图教学的基础知识

(一)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理论基础

第一学段的学生处在六七岁到八九岁之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知,这个学段的学生以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运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并且,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智能存在于学习环境、学习者使用的工具、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所有学习者之中。也就是说,学生理解教材文本,是人脑与教材的交互过程,是阅读文本与读图的交互过程,因此插图能够帮助学生减轻思维和记忆的工作负荷,成为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的支架。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对于教材插图的使用,也应充分考虑学情的各个方面,从而恰当地利用插图。此外,想要充分掌握有关教材插图的知识,还应该关注插图本身。有研究者将视觉语法理论用于分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圖。此理论以图像、颜色等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作为插图分析的框架系统,并概括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视觉语法理论的对应关系。

再现意义分为叙述再现和概念再现。叙述再现类型的插图即反映或再现文本的场景或情境的图像,如《小蝌蚪找妈妈》《找春天》《一匹出色的马》《千人糕》《曹冲称象》等文中的插图;概念再现类型的插图即象征、分析类别的图像,如《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中国美食》等文中的插图。互动意义即图像中的元素与读图者以及图像制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划分为四个维度,即接触、距离、视角和情态。接触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动向,引发读者的情感体验;距离是构图的远、中、近景,如《画杨桃》一文中的插图体现的就是近景的特写以引起读者的观察,而《黄山奇石》等描写景物的文章中的插图,多采用远景来展现全貌和整体景象;视角则是通过仰视、平视、俯视等角度展现图像的不同特点,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的插图就以俯视的视角展现小松鼠看到来自小熊的风筝;情态则是图像表达的程度,高情态的真实度越高,如《黄山奇石》《邓小平爷爷植树》等纪实摄影图像,低情态的细节刻画和真实程度较低,如古诗词中的插图多采用中国画和水墨画的形式展现中国风格的写意与雅致。构图意义分为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种,表现图像中组合元素之间的构图所传递的不同涵义和意义。以显著性为例,《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的插图通过民众的彩色衣服与周总理的白色衣服对比,以及周总理处在画面中间和占较大的比例,突出了周总理的中心位置及亲民爱民的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分类与功能

统编版语文教材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文化自信和民族气质。如古诗的插图都以水墨画为主,呈现水墨交融、浑然一体的风格特征,以体现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在表达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同时,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另外,相对之前的版本,统编版教材的插图数量更多,课后习题还有增补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和回顾文本内容。在排版上,插图的外观更加美观,插图的位置更加多变,标题处、对角线处随处可见插图,在增加美感的同时,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本内容的兴趣;并且采用了通版的排版方式,两页呈现一幅整体的图像,更具连续性;类似的排版还有半环绕式以及文字浮于图片上方的形式。这些形式都增加了读图的趣味性、视觉冲击力以及对情境的沉浸感。

统编版教材的插图不仅独具风格,还运用了不同类别的插图。学者们根据不同的维度对插图进行了分类,从组织形式上分为独立图、发散图、序列图和多层图。独立图即单独地反映场景或景象的插图,发散图即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使用多幅图来表示,序列图即能够反映文本的场景顺序的图,多层图即表达不同层次内容的插图。从抽象程度上又可以分为实物图、描绘图以及漫画图。另外,根据插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又可分为水墨画、油画、水彩画、雕塑、摄影作品等。

之所以研究教材的插图,是因为插图作为教学资源,既具有独立的价值,又具有诸多教育的功能。根据上述可知,插图自身具有美化装饰、解释文本的价值,并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能为教师提供情境导入的资源,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如《妈妈睡着了》《沙滩上的童话》等课文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帮助学生记忆,如《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中的插图。又如,古诗词的插画,一般都展现了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有助于教师利用插图解析古诗词,学生在诵读诗词时,也能以插图作为理解和记忆的支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涵养学生的审美,培育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文化,等等。

二、理解:语文教师应细致解读并分析教材插图

(一)对比分析,基于文本内容解读教材插图

1. 图文对比。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应该独立研读教材,这就包括分析文本内容和文本的配图,尤其是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更应注重“由文到图”和“由图到文”。一方面,教师应从文本转移到插图,核实插图是否与文本有较高的契合度,是否体现文本内容描述的要素,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提到的“蒲公英”“风”“苍耳”“动物”“豌豆”以及“太阳”等要素应在插图中充分体现。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插图转移到文本,并不是契合度最高的插图就一定是最恰当的插图,插图可描绘主要的文本场景,也可在图中增加元素弥补篇幅短小对内容和意蕴造成的局限,或者删减元素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把握插图这一呈现方式的特点,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的同时,补充相关插图,加深对文本的解析程度。

2. 新旧版本教材的对比。统编版教材的插图比之前版本的插图在整体上更突显优势和特点,如图文的契合度更高、更具有“中国味”、更贴合学生生活、更具美感,但是教师也应用批判的精神和态度来看待统编版教材插图。下面以《画杨桃》一课为例,将新旧版本的插图进行对比分析。

统编版《画杨桃》插图数量为一幅,附加杨桃背景底纹图,插图内容为描绘图,图上画有一颗侧放的杨桃和一个画架,画架上画了类似五角星图案的正面角度的杨桃;人教版《画杨桃》插图线条感强,更具深沉感,属于独立的场景图,表现了文中与之契合的图案元素,如“图画课”“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座位上的“我”正在画画,但“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以及“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等等;实验教科书(2003年版本)中《画杨桃》的插图则是两幅,一幅描绘图和一幅实物图,除了上述文本内容,描绘图在图像人物的动作上更是契合文中“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等内容,实物图展现了不同角度的杨桃,以黑色为背景更利于观察。经分析,统编版《画杨桃》插图以近景杨桃为特写,能够使学生观察杨桃的外形特征并与画架上五角星形状的杨桃形成对比,引起读者的疑问与好奇,并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但是描繪图并不如实物图真实,还缺乏场景感,且一般来说,学校的图画课是在学生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并不经常使用立体的画架,而且《画杨桃》的重点不在于画杨桃,而是教师通过画杨桃告诉学生道理。因此,就这一篇课文来说,两个旧版的插图比统编版的插图更能吸引读者、更能表达主题,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此外,统编版教材插图契合度不够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将《坐井观天》新旧版插图对比后发现,旧版能够体现青蛙在“井底”所能看到的视野只有井口那么大,新版的插图未能体现“井”,所传递的效果相对较弱。又如,《场景歌》中“一行垂柳”,但插图中的树木很难辨别出是柳树。总之,教师应分析优质的插图以助教助学,但同时也应注意其局限性,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弥补性的图片或利用其他教学资源。

(二)归纳总结,基于文本体裁整合教材插图

教师可按照文本的体裁归纳总结出同类文体的教学及学习方法。如记叙文的插图多为描绘场景的独立图或序列图,插图内容包括人物、事物以及场景。独立图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曹冲称象》《葡萄沟》等,序列图如《小马过河》《千人糕》等。以《千人糕》为例,教师可根据插图的场景,引导学生对照文本观察插图中的细节,以图片展现米糕制作的顺序和流程,将抽象文本具体化、直观化、可视化,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如,古诗词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整合这类文体的插图,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征以及表达的意境和神韵,引导学生对古诗、水墨画以及诗和画所表达的情境形成整体的观念。

三、实践: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使用教材插图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全程运用教材插图

对教材插图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教学资源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主动挖掘插图资源时,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第一学段的学生具备好奇心和探究欲,喜爱卡通、美观又贴合生活实际的图像,并能对图像进行陈述,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插图,通过对插图的自我建构,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图像、理解抽象文字内容、借助图像复述以及看图写话等能力。

另外,教材插图的使用可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备课时能提供情境导入的素材。如《彩色的梦》,可通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梦境包含的内容,从而展开教学。其次,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通过插图对照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如古诗的教学,可鼓励学生仿照插图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促进诗句的理解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结,更直观、可视化地理解诗句内容和情感。再次,课后的习题也能借助插图巩固和总结课堂内容。根据统计,在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多处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插图来回顾文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与教材插图结合表

增补的插图或进一步解释文本内容,或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或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延伸,习题中直接或间接提及插图能够起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运用插图想象画面、体悟文本思想感情的作用。可见,课后习题与教材插图结合紧密,可成为语文教学的策略之一。因此,教师应注重习题和作业的设计,帮助学生根据习题的提示,运用插图理解和分析教材文本。

(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插图

根据上述可知,教材插图具有的功能与价值不可忽视。但限于编排和篇幅的原因,一般来说,除了习题部分,一篇课文的插图1~3幅,甚至部分课文没有插图,如《朱德的扁担》《玲玲的画》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展示相关图像作为补充。而对于图文契合度不高的插图,教师也应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对教材插图进行编辑、修改或替换,并呈现在教学课件中进行辅助教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必要时更新插图的呈现方式,尝试将插图由静态图转变为动态图,进一步促进教材文本知识的可视化,从而利用好教材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杨桃习题文本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这类人吃杨桃很危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杨桃:树上结满“小星星”
美国人更喜欢绿色杨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第一次吃杨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