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理论下许渊冲《楚辞》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建构

2020-03-11 03:01邸琳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5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楚辞归化

邸琳

摘 要:《楚辞》是中国传统诗歌的起源之一,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对我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发展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文化意象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构成《楚辞》的核心。基于此状,本文试图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文本,来研究译者使用了何种策略去实现翻译楚辞过程中的文化意象建构。最后得出结论,许渊冲在翻译文化形象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归化的方式,使译文既能传达原文的精神风貌也能帮助外国读者更好理解楚辞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译; 归化;文化意象;文化翻译

《楚辞》也称“楚词”,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是战国时期屈原吸收楚地歌辞创作出的新的诗歌体裁,是我国古代最早和最辉煌的长篇抒情诗,对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在西方国家,《楚辞》受到了众多外国读者的欢迎,这得益于众多英译本的对外宣传。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众多翻译家开始致力于翻译这部作品。1852年,《楚辞》的第一个西译本出现在1852年,由德国学者费兹曼(A. Pfizmaier)译出;1884年,《中国文学精华》由翟理斯出版,其中包括《楚辞》中的两篇诗歌:《卜居》(Divination)和《渔父》(The Fisherman);1918年,阿瑟?伟利(Arthur Waley)出版的《中国诗选一百七十首》里翻译了《国殇》(For Those Fallen for the Country),《离骚》(Sorrow after Departure) 和《九歌》(The Nine Songs)

与西方世界译者的译介活动相比而言,国内对《楚辞》的翻译起步较晚,但是更具优势。1953年我国出版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Li Sao and Other Poems of Chu Yuan,包括《九歌》,《九章》,《卜居》和《天问》等,这是国内英译《楚辞》的开始。1994年,许渊冲《楚辞》(Elegies of the South)出版,该书包含十二首诗歌的英译。1996年,孙大雨出版《屈原诗选英译》。2006 年,卓振英所译《楚辞》(汉英对照)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问世。其中,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认为英译《楚辞》一定要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他的《楚辞》英译本在形与神方面风格独特,充分发挥目标语言的优势,努力追求译诗的形美。因此本文对归化理论在《楚辞》英译本中的应用分析,通过将《楚辞》中的文化意象分类,举例说明归化理论在文化意象翻译中的应用。

一.对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介绍

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是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其《论翻译的方法》中首先提出的。他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 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1995 年,美籍意大利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重要作品《译者的隐身》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将其分别概括为“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术语,并为后人广泛应用。

归化和异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绝对的归化和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归化策略是把源语本土化,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了解译文,增强可读性和欣赏性。避免因过度追求与原文完全一致而造成译文模糊不清,生硬难懂。归化需要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近,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还原原文内容,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感觉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相似之处,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文本。异化翻译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考虑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最终保存和反映了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

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

意象是文艺美学中的概念,而文化意象从属于意象,是相对于自然意象而言的,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地理因素和人文内涵存在差异,大大增加了翻译难度。

(一)文化意象的发展与内涵意义

1999年,谢天振教授在其专著《译介学》中首次提到“文化意象”这一新名词,并称自己是:“中国文化意象第一人”。谢先生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扬州”为例,提出“文化意象”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成因、分类进行了阐述。谢先生在文中指出: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個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2 “文化意象”一词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两部分构成,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其中物象是感性经验,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而意象通常是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为思想含义和精神内容。文化意象的功能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来启迪未知。意象的创造是有关的感受与知觉的经验在头脑中的重现,重组,概括和提升。意象创造的主要方法是“略形貌而取神骨”,目的是消解“象”含义的清晰性,指向性和单一性,造成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3

(二)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我们兼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一些学者特别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语境,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归化可以尽量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作品的陌生感,而异化则指刻意保留原文外来色彩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文化意象的过程中经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法

在翻译过程中,当译入语文化意象和源语中同一文化意象的语用目的相符时,译者可以直接保留原文化意象以达到一致的交际效用。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上简单的解释。

2.注释法

当翻译源语中某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时,可借助注释法来帮助读者接受正确的信息。直接翻译某些具有特殊文化特征的意象,并在注释中补上相应的解释信息,从而使源语文化意象得以保留。

3.替换法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两国语言的文化意象迥异。这时原文的文化意象可以用译文的另一个具有相似寓意的意象替代。即以归化的方法翻译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历史积累的产物和民族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传统社会习俗。因此,它的文化意象处理方式至关重要,在翻译策略的选取上,应该坚持让作品真正成为促进民族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的原则,注意到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文本的影响,使得目的语文本信于源語文本。我们“不应该满足于传达原文文化意象的一般意义,而应把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视作自己的一种职责。4

四. 归化理论在《楚辞》文化意象翻译中的应用

(一)《楚辞》中文化意象的分类.

《楚辞》作为我国经典著作,蕴含了丰富复杂的文化意象,在研究其他译者对意象的分类后,根据原文不同意象类别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类,本文将《楚辞》中的意象分为神话意象,时间意象,植物意象和自然意象进行翻译研究。

1.神话意象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囊括了众多神话意象,而这些意象塑造了一个神仙云集、生动形象、流光溢彩的美妙世界。神的意象主要包括:尧,舜,禹(Emperor Yao, Shun, Yu),湘夫人(the Lady of River Xiang),河伯(the God of the River),东皇太一(the Almighty Lord of the East),云中君(the God of Cloud), 女娲(Nüwa)。这些神灵都具有强大的神力,存在于各种古代神话传说。例如,在中国传统神话里,女娲是开天辟地时创造万物之神。东皇太一是楚国百姓所信仰和祭祀的天神。

2.植物意象

楚国的文化传统赋予众多植物独特的意义。诸如江离、辟芷、木兰、芙蓉等香花草木是多种文化意象的综合再现,屈原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些植物中。据统计,楚辞中引用植物达235次,花和香草的使用是楚辞的一个突出特点。楚人对木兰(magnolia)和菊(chrysanthemun)有可以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愿景,这可以从《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得到验证。这些普通的花木被想象成为升华生命与灵魂、永葆青春与活力的意象,成为通往另一世界的纽带。

3.时间意象

楚辞中的时间意象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体时间,如黄昏、春、夏、秋、冬等,可指事情发生的具体时刻。以“黄昏”为例。楚辞中“黄昏”总是与“秋天”,“迟暮”结合,如《离骚》中的名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Grass will wither and trees decay, oh! I fear that beauty will grow old)(4),强调季节交替、时光飞逝。第二类则是概括宽泛的时间,如朝、夕、岁等,《离骚》中有大量的“朝……夕……”结构,如“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At dawn I gather mountain grass, oh! At dusk I pick secluded one)(4).

4.自然意象

《楚辞》包括不同的自然意象,天文意象有日、月、风、雨、雷、电、天、地等,“天”这一意象象征公正不阿,例如《离骚》中提到:“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地理意象包括山川、河流等,如赤水( River Red)、昆仑(Kunlun Mountain)西海等,其中在楚人心中昆仑尤为神圣。他们视昆仑为民族圣地,借助此意象表达了追求天界理想社会的愿望和对精神永恒的向往。

(二)归化理论在《楚辞》意象翻译中的应用

在上文已经介绍了《楚辞》的背景知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和翻译策略以及《楚辞》中的文化意象分类,接下来通过实例来分析许渊冲英译本中归化理论的应用。

例1:“吾今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

许译: “I bid the lord of Cloud above, oh! To find astream the Nymphean Queen” (许 27). 5

这句话中包含两个神话意象:丰隆和宓妃,丰隆是神话中的云神,所以许渊冲将其译为“The lord of Cloud”。宓妃被译为“ Nymphean Queen”。这句话表达了寻找神灵的愿望。“The Nymphean Queen”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水中女神,身躯曼妙,姿色动人且善于魅惑他人,许多爱慕者都难逃噩运。宓妃是伏羲的女儿,为河洛女神。貌美如花却性情乖戾,喜引诱男子。她们虽处于不同的文化中,但是具有相似的性格特点,如此翻译很容易让译入语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自然地了解原文大意。6

例2.兰芷变而不芳兮,荃惠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许译:“Sweet orchids have lost fragrant smell, oh! Sweet grass turn to weeds stinking  smell,oh! How can sweet plants of days gone by, oh! Turn to weeds and wormwood unfair” (36).

香草是楚辞研究中最独特的植物意象,这句话中包含了三种香草:兰芷, 荃惠,芳草,它们代表了德行,真实和美丽。许渊冲先生将这些香草分别译为“sweet orchids”、“sweet grass”、“sweet plants”。而恶草则是“茅”、“萧艾”,代表了丧失德行,分别被译为“weeds”、“wormwood”,并在“weeds”后用“stinking strong”作定语修饰,前后对比鲜明。这种添加修饰语的译法,更符合西方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更易领悟原文中植物意象的内涵。

例3: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以緕怒”

许译: “To my loyalty you are unkind, oh! You heed slander and burst in fire” (6).

君主没有发现作者的忠诚,却被其他小人的诬陷之词激怒。这句话中的植物意象是荃,它是《楚辞》中香草美人的突出代表,表示至高无上的君主。许渊冲直接将其译为“you”,看起来像是屈原和君主的直接对话,因此外国读者也能明白荃的含义和讽刺的意义。

例4: “朝吾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牒马. ”

许译: “I tether steeds on Endless Peaks, oh! After I crossed the Deathless stream” (26).

这句话包含两个自然意象:白水和阆风。许渊冲抓住了白水的神话意义—让人民长生不老,所以将其译为“Deathless stream”,并将阆风译为Endless Peaks。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进行了解释,以外国读者所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这就展现了归化的优势。

例5: “縆瑟合交鼓,箫钟兮瑶簴. ”

许译: “Smite zither strings oh! which are made tight”

“And strike the bells,oh! Till rocks their stand” (62).

战国时期,楚国流行歌舞与乐器。在《楚辞》中包含大量对于乐器的描述,但在翻译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翻译乐器。外国读者很难分清我国传统乐器的区别,也不能真正明白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本句中瑟在古时候是二十五根弦的弦乐器,许渊冲将其译为zither,Zither是西方的齐特拉琴,尽管与瑟有些许不同,但以相似的文化意象进行翻译,更有利于目标读者明白原文中瑟的意义,并且该翻译形式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归化”理论对《楚辞》文化意象的翻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楚辞英译中,“归化”理论指导下的译文可以让目标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化意象,减少阅读时的障碍,同时避免中西方文化冲突。更容易外国读者接受译文,从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杨丹宇.《归化与异化: 翻译策略浅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1,(21):64.

[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曲广泳 孟庆艳.《浅析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有效传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3):130.

[4] 吴晟.《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哲学探究》[J].文艺理论研究,1994(3):51- 59.

[5] 许渊冲.《楚辞》[M].北京: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6] 施思.“归化与异化:楚辞英译文化意象再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6 (2011): 88-90.

注:

1 杨丹宇《归化与异化: 翻译策略浅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1,(21):64

2  谢天振.译介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曲广泳 孟庆艳 《浅析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有效传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3):130

4  吴晟 《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哲学探究》[J].文艺理论研究,1994(3):51- 59.

5  许渊冲.《楚辭》[M].北京: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6  施思.“归化与异化:楚辞英译文化意象再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6 (2011): 88-90.

(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  050000)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楚辞归化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论《诗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再现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