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历史的比喻论析

2020-03-11 23:18:42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科书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重视历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善用比喻是习近平总书记语言的典型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以“教科书”“镜子”和“老师”等为喻,来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其中,历史作为“教科书”,具有记录的重要功能,它告诉我们要不忘来路、铭记过往;作为“镜子”,具有反观的现实功效,它提醒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持警醒;作为“老师”,具有启迪的强大功用,它引领我们去把握规律、开创未来。学习这些比喻、深刻体会其内涵,对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反思过去、直面当下、走向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习近平关于历史的最早比喻,也是对历史记录功能的形象表达。2013年3月,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切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同年6月,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作出同样比喻,同时还将党史、国史的学习比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修课”,要求不断交出“合格答卷”[2]。此后,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他又对历史这一“教科书”的内涵进行了深化,提出新的多方面要求。但根本而言,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推进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和发展。

(一)知史爱国、知史报国: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激发着我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里创造的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3]。从社会结构到科技发明、从甲骨遗存到书画雕刻,无一不是中华儿女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儒释道合流到宋明理学,无一不构成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中延续至今的唯一“活着”的文明,中国也是世界文明体系中“古文明”与“国”合二为一的唯一国度。今日中国大美的山川、辽阔的疆域和先进的文化等,便是几千年文明的凝聚和发展。然而,步入近代,中国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的阴影,时刻笼罩在人民心头。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华儿女开始了上下求索、顽强斗争的艰辛历程:从普通民众到封疆大吏、从氏族官宦到文弱书生、从留学青年到巾帼女子,一个个群体、一代代中国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最终,中华民族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古老的中国实现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伟大转变。历史作为“教科书”,记录了这一漫长的过程,也记录了一个国家的荣耀与苦难、一个民族的抗争与梦想。学习这一“教科书”,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曾经如何辉煌灿烂、兴旺发达,近代又如何饱经忧患、浴血重生,有益于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进而不断树立和增强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志向。

(二)知史知党、知史爱党: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引导我们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首近代,我国社会各阶级在深重的社会危机面前进行了各种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取得胜利。在人民困顿迷茫之际,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国内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孕育而生。它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也改写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作为真正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人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李大钊、瞿秋白等领导人惨遭敌人杀害,方志敏、左权等将领也在斗争中献出宝贵生命。他们的肉体虽然死去,但革命气概不朽、爱国精神永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日本帝国主义被打败、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建立、今日中国更加繁荣昌盛等,便是最好的回馈与告慰。历史作为“教科书”,记录了我们党的奋斗历程,记录了无数优秀共产党员敢于斗争、甘于奉献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我国走过的历程、我们民族走过的历程,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由其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政党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学习这一“教科书”,感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路奋战的艰辛,体会爱国与爱党的一致,有益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更加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知史知社会主义、知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记录了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推进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只有了解一国之过往,才能明白其今日样态之成因,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其未来走向[5]。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历史事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也是历史事实。但在道路问题上,党和人民却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清政府被推翻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归于失败;一些中间派别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沦为幻想;中国共产党主张经过新民主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主义这条新路,我们党审慎行进,取得一定成绩,却也不可避免地误入“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歧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纠偏,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后40余年更实现了有效坚持和深入拓展。今日中国经济社会等方面辉煌的成就,便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历史作为“教科书”,记录了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历程,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历程,同时以优异的成绩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客观性、必然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走得好。学习这一“教科书”,感知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认识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益于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最好的教科书”,主要针对历史陈述客观事实、激发情感认同而言。它绝无“历史万能”,要求我们照搬照抄之意,如社会主义问题上,习近平便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6]因而,学习这一比喻,我们要注意掌握其核心大意和基本要求,即在对党史、国史的学习中推进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在实践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绝非拘泥于“教科书”的字眼,在思想上脱离实际、在行动中自我拘泥。

二、历史是一面镜子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习近平关于历史反观功效的生动表达。2015年9月,他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7]2016年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中再次作此比喻,同时指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8]。同年11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亦作此比喻,同时认为“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9]。2019年1月,在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再一次作此比喻,强调要“鉴古知今,学史明智”[10]。可以看出,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下,历史作为“镜子”的内涵和指向是不同的,但其功能和功效又相同和相通,即都在反观中为我们提供了镜鉴和参考。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历史照射出人类战争的破坏性,警示我们要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一个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回望过去,人类经济社会的每一个繁盛时期,无不在内外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生;人类文明的创造与保存,无不以良好社会环境为支撑和基础。相反,回溯历次王朝更迭、农民起义,无不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和萎缩;每逢边寇侵扰、外敌犯境,无不导致文明遭劫、人民困苦。特别是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0多年间,中国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仅日本侵华战争就造成我国军民3500多万人伤亡的人间惨剧,给人民留下了惨痛的记忆[11]。战争的残酷,反衬和平的珍贵;战争的破坏,亟待和平的修复;战争的规避,呼吁和平力量的增强。然而,放眼世界,在和平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局部战争依旧频发,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环顾周边,在抗日战争胜利70余年的今天,仍有少数人存在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倾向;审视国内,一些“神剧”、戏说作品不时消费和恶搞历史,一些“精日”分子的恶劣行径更数度见诸报端。对此,习近平一方面积极寻求维护和平的手段,一方面表明坚决捍卫和平的决心。他指出,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12],所以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秩序和体系,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同时也指出,历史即历史、事实即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13]。因此,以史为镜,就是要同世界人民一道全力维护和平;以史为鉴,就是要不断提高警惕、强化对错误言行的批判和引导。

(二)历史照射出封闭僵化的落后性,提醒我们要坚持改革、推进开放。一个国家要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文化交流与社会变革。回首过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盛唐海纳百川、兼收并包,引得四方前来,气象盛大恢宏;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友好交流,互通有无,尽显大国风度。然而,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时,清朝统治者却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封闭引起落后,落后必然挨打。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清政府防务不堪一击,人民由此苦难深重。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也打开了国人视野;列强入侵蹂躏了领土山河,也激发起民族自觉。打败列强、成立新中国后,面对西方严密封锁,我们党和政府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一切途径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时,我国却因“文革”而再次走向封闭和孤立,经济社会遭受严重挫折。总结教训、解放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的改革开放大幕,使中国重获生机,也迎来发展转机,改革开放由此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当前更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推进着世界的发展。透过历史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开放、包容、创新,社会便兴旺发达;消极、封闭、狭隘、僵化,社会就停滞落后。以史为镜,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保持开放大门不关闭;以史为鉴,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保持改革步伐不停滞,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

(三)历史照射出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危害性,告诫我们要高举旗帜、增强定力。一个国家要保持稳定、长期发展,离不开坚强的组织领导和优越的社会制度。审视历史,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成绩卓越而一度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但在后期改革中,却因受到所谓“公开性”“民主化”等影响而归于灭亡:一些党员公然否定苏共历史、否定社会主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更进一步削弱、否定了党的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偌大的苏共作鸟兽散、苏联也随之土崩瓦解。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14]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在中国大地上的彰显便是鲜明例证。然而,国外多年来却始终存在对我们党领导地位的批评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一党专政”“资本社会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妄断不一而足;国内一些人也脱离中国实际鼓吹西方多党轮替、三权分立,有的更为达到“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5]的目的而歪曲、丑化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等。对此,习近平提出“鞋子论”,同时要求我们在此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坚决,以“守住阵地”“打赢战斗”。因此,以史为镜,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原则性问题上,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丝毫不动摇;以史为鉴,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镜子”,主要针对历史反映客观现实、总结经验教训而言。它不“虚化”也不“美颜”、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本来面貌,这也是其不同于近视镜、哈哈镜、放大镜甚至有色眼镜的地方。周边一些国家以为戴上“近视镜”便可以掩盖自己“近视”的事实,国内一些抗战“神剧”以为“哈哈镜”的演绎效果很好,历史虚无主义用“放大镜”来看我们党和国家某段时期某些方面的微小不足,一些西方国家更戴着“有色眼镜”来对我国品头论足……它们自以为自己很正确,实则一开始就因选错“镜子”而犯了大错误。于我们而言,在历史这面“镜子”面前,要不时停下来照照自己的“仪容”、整理一下自己的“姿态”,同时也要注意勤加擦拭和维护,莫让“灰尘”沾染镜面、防止有人随意“涂抹”。

三、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习近平对历史启迪作用的高度颂扬。2014年3月,他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提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16]。同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同样作此比喻,同时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7]。2018年11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作此比喻。他指出:“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18]对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也具有重要意义。纵览兴衰成败规律、审视安危荣辱得失,历史作为“老师”,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人民立场、强化党的建设、顺应时代潮流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启迪我们,要通过坚持人民立场来赢取道义支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道义是最根本的力量。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近代中国人民的抉择更是“覆舟载舟”的直接呈现: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使得民众智识低下、如一盘散沙,终于与民众疏离、被民众抛弃;国民党轻视人民、脱离人民,使得人民生活如故、甚至困窘更甚,终于失去人民、被民众推翻;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解放、人民幸福,紧紧依靠人民、紧密联系人民、扎根服务人民,最终赢得人民。历史告诉我们,“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封建统治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之所以被推翻,就在于损害了人民利益,为民众所抛弃。“得民心者得天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壮大发展,就在于代表了人民利益、为人民所拥护。有鉴于此,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19]所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与发展好其根本利益等。执政后顺乎民心不易,掌权后爱民如始不易。以史为师,就是要永葆为民初心、走好群众路线;以史为师,就是要防止“霸王别姬”、规避“亡国之音”。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启迪我们,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强化党的建设。人民创造历史需要有先进群体来引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改写了中国历史,也由此获得执政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员队伍的扩大,党内存在的“四风”和贪腐等问题却愈发凸现出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变得极为迫切。历史昭示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封建统治者在王朝之初勤政进取、而后日渐奢靡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不乏少数,苏共丧失政权也与忽视党的建设密切相关,因而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十分必要。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20]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绝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不等于现在,现在不等于永远。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很容易在执政业绩光环的照耀下,出现忽略自身不足、忽视自身问题的现象,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21]。所以,打铁必须自身硬,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切实将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基于这一理念,习近平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全党“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22],把反腐倡廉当作政治必修课来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得到极大改善。以史为师,我们就是要持续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果敢的行动清除病毒;以史为师,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三)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历史启迪我们,要通过把握发展大势来推进民族复兴。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也是我们党长期的奋斗目标。但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过程中,复杂的世界形势和繁重的国内任务却对党和人民提出严峻挑战。站在历史高度,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23]而世界大势就是维护和平、共同发展、文明互鉴。在此指导下,我们党基于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妄自尊大、独善其身更非长久之计的认识,在国际方面审时度势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文明交流对话等,极大推进了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在国内方面,面对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更迫切地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但其绝非轻而易举便可实现的,它必须通过苦干、实干、巧干来推进。“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怜悯犹豫者、懈怠者与畏难者[24]。以史为师,就是要有效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顺应时代潮流中推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以史为师,就是要不断奋斗搏击,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最好的老师”,主要针对历史阐发深刻道理、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而言。它给我们以启示,却并不要求我们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25]基于这一理念,他相继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26]的重大政治判断,要求我们稳中有进、锐意进取等。所以,在历史这位“老师”面前,我们既要保持谦卑、虚心求教,又要注重自身洞察力和前瞻力的培养,以切实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发挥来推进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一面镜子,也是最好的老师。它们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通融。“教科书”记录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深刻的启迪;“镜子”对经验教训的反观,以记录为基础,以启迪为归宿;“老师”启迪的实现,是对记录的升华,更是对反观的发展。三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和明确的界线,这也是它们有时被连用或混用的原因之一。此外,习近平还曾将历史比作“营养剂”“清醒剂”和“智者”等。“营养剂”主要针对中国革命历史而言,“清醒剂”在纪念抗战中被提及,“智者”在阐述文化自信时被提出,它们又可分别被纳入“教科书”“镜子”和“老师”的范畴。因而,在习近平关于历史的比喻中,无论喻体在称谓、形象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异,它们在实质上都是相融相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高度重视历史、不断学习历史、有效运用历史,以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推进国家繁荣、实现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教科书历史
清季乡土教科书的编撰与审定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7:06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中学生(2016年20期)2016-08-16 01:46:54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34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