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基于功能动作训练视角

2020-04-09 02:36:12牛森赵焕彬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体身体民族

牛森,赵焕彬

(1.商丘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2.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通过特有的身体实践所创造的,反映中华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的原生性文化,其生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竞技体育文化具有本质区别,其在开展时“有它的特定‘程式’,包括‘仪式展演、身体行为竞技和成果分享’三个步骤”,其身体行为拥有特殊含义,体现了“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文化智慧[1]。自近代国门打开以来,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日渐衰微。因此,传承和创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重新焕发光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身体行为是体育的基本要素,功能动作训练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前沿,旨在关照身体行为这一基本要素,重视体育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以回归体育基本功能和作用,才不会使体育文化的“文化”概念空壳化。这是本文基于功能动作训练视角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原因。

一、功能动作训练的内涵

人们对于功能动作训练的认识正逐渐加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功能动作训练的理论体系逐渐清晰,相关概念、内容、分类、机制、应用研究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对功能训练的称谓始终不能统一,有称之为“功能性训练”“功能动作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等名称,其实质是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编写竞技运动训练前沿理论与实践创新丛书作为中国教练员培训教材,张英波等翻译了Gray Cook的《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正式翻译成《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功能动作训练”一词,并定义为:功能动作训练是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和理念体系,它强调合理的动作模式与规范的身体姿势,利用对脊柱力量、动作模式、恢复与再生、动力链等环节的系统性优化,最终以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表现为目的[2]。通过梳理近几年有关功能动作训练的研究来看,功能动作训练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为学界和大众所接受。“功能动作训练”是在对人体基本动作模式进行测试、诊断和纠正的基础上,采用某些特殊设计的动作练习手段,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运动损伤风险,提高动作效率,促进运动水平提高的动作方法体系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动作筛查、动作姿势、支柱力量、动作准备、动作技能、恢复与再生、伤病预防等部分[3]。

功能动作训练是动作模式的训练,动作模式是指人体具有一系列相同的空间、时间、形状和方向等成分的解剖动作组合。从物理学上看,人体的3个垂直、矢状、冠状轴和面是动作模式的基础,人体动作在时间、空间、方向、顺序、形状和轨迹等成分所进行的一系列协调组合的动作[4]。动作模式是所有技术动作和各种活动的基石,优质动作模式是强大动作绩效的本源和动作安全的最佳保障[5],正确、高效的动作模式是竞技能力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竞技体育中,所有表现难美、复杂的技术动作均由最基本的动作模式相互衔接、有序组合而成,可以说没有正确标准的动作模式就不可能有完美的专项竞技动作,也只能带来运动损伤和不良体态。库克和鲍伊尔等学者认为人类动作技能表现是基于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原动作模式(primitive or primal movement patterns),包括蹲起、弓箭步、步态、推拉等(见图1)[6-7]。人类在工作、生活、学习、运动、休闲等活动中,所从事的任何动作都是基于动作模式的基础之上,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复合平面的运动,极少在单一平面内完成的。总的来看,功能动作训练中的动作练习是多关节参与,通过多角度练习,在运动链的各个平面整体、协调练习。动作模式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运动表现,动作模式训练就是在单个或多个动作的干预下,通过突破这些动作的模式限制,形成、发展、矫正、巩固动作模式,突破限制是动作模式训练的本质[8]。

图1 基本功能动作模式结构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功能动作训练

体育研究词典将身体动作或运动(motion)定义为在一定参考物之下改变位置的行动或过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直线型或平移动作、角运动或旋转动作和两者兼有的动作。随后,介绍了运动学(kinematics)和动力学(kinetics)对身体动作侧重不同的研究[9]。今天的运动生物力学包含运动学和动力学,它主要从解剖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角度对人体动作进行研究,身体动作既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规律,又符合力学原理,因此,可用质量、速度、加速度、能量守恒等物理概念和原理对身体动作进行分析和概括[10]。美国学者休斯认为,人的身体姿势尽管“要受解剖和生理的客观限制,还是有可能做出许许多多的姿势来,而其决定因素显然主要是文化的因素。明显不同且能稳定保持的身体姿势可能有千种之多”[11]。但是,功能动作训练将人体基础动作、基本动作、专项动作等归结为几种动作模式,这正是功能动作训练对运动训练实践的贡献所在,即功能动作训练规范和标准化了所有身体活动,无论是普通大众的日常锻炼,还是高、难、美的竞技体育项目,无不被其高度概括,定量化、定性化研究以及定量和定性结合研究逐渐加强和深入,量变引起质变,并最终推动运动训练实践向更高一个层阶飞跃。因此,功能动作训练为民族传统体育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是对其根的本质的研究。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更能体现出动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别是一些独具特色和富有区域性的动作,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身体动作表达不同文化价值和内涵,但是,今天我们过多地强调和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特质,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它的基本功能和作用,那就是对“动作”这一核心概念的漠视,导致本来该加强探究的本质属性,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上层建筑——精神、文化、符号、情感、观念、信仰等。体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体育的“手段性”是其基本特征,强身健体是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本质属性[12]。回归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上来,那就是通过身体动作和姿势来表达人类自身的诉求,用动作健身、劳动、竞技、祭祀、求偶、娱乐等。从功能动作训练的视角来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身体动作(见图2),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其精髓,选择性吸收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下面将以两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为例,分析其中的动作训练。

图2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身体动作分析

(一)五禽戏中的功能动作训练

五禽戏是人们重要的传统养生手段之一,同时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华佗五禽戏为世人所关注,其养生效果为世人所瞩目。华佗五禽戏起源于安徽省亳州市,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广泛流传且长盛不衰[13]。在五禽戏的理论、手段和方法中潜藏着许多功能动作训练的要素。首先,五禽戏与功能动作训练对“动作”的追求具有“同源性”。五禽戏来源于原生态的自然界,模仿大自然的物,即虎、鹿、熊、猿、鸟之类动物,遵循了“物类相致”规律,追求动物的强健,其“表”以模仿动物“动作”为练习形式,其“里”配合呼吸、意念乃至阴阳五行。“禽戏本意,铭刻心记”是华佗五禽戏首要训诫,它的理想追求是仿禽之习性,通过练习五禽的形即五禽之“动作”而取其意,通过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及习性的模仿和练习,达到“练形取意”之目的[14]。五禽戏练习形式上,可以划分为单侧(单臂或单腿)推或拉、双侧(双臂或双腿)推或拉、两侧交替推或拉、左右方向旋转、左右腿弓步、单腿蹲(双腿蹲)等动作模式,因此,我国先民早就通过对动作习练,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即动作的功能。其次,五禽戏与功能动作训练都追求身体的平衡发展。“对称习练,阴阳表里”是五禽戏的又一重要作用和功效,也就是说在五禽戏动作练习中追求对称,这里的对称不仅仅是左右对称、上下联动、内外兼修,而且追求阴阳表里的关系,用阴阳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达到调养身心的目的[15]。因此,五禽戏关注身体左右对称发展,与功能动作训练的均衡发展相一致,五禽戏练习动作中注重了不同关节平面和练习维度,既有线性速度的动作模式,又有多方向移动速度的复杂动作结构,使人的身体在三维空间内得到充分练习和完满发展。最后,五禽戏与功能动作训练都注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练“虎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深山中的猛虎,伸展肢体,抓捕食物;练“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众鹿戏抵,伸足迈步;练“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里中的黑熊,转腰运腹,自由漫行;练“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置于花果山中的灵猴,活泼灵巧,摘桃献果;练“鸟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江边仙鹤,伸筋拔骨,展翅飞翔[16]。人体运动是在中枢神经调解下通过关节运动和肌肉收缩来实现的,五禽戏中各动作的表现力,不同动作要突出不同的“形”像和“神”像,都是在中枢神经有效控制下来完成的。动作模式的形成是多感觉参与的过程,人体感知觉系统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相应区域,通过神经系统的整合,形成对其他系统的统一指令,并通过人体运动所产生的动作参量的拮抗与协同完成动作模式[17]。因此,五禽戏练习中正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形象表现,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和动作的控制。

(二)太极拳中的核心区及核心力量训练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中又一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其流派众多、百花齐放且各具特色,但其刚柔相济、舒缓沉着、内外兼修、老少皆宜的技击动作深受群众喜爱,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太极拳练习中,把人体分为上盘、中盘和下盘,而中盘即指腰,与功能动作训练的核心区重叠。从生物学角度看,核心区是由人体肩关节、脊柱、骨盆、髋关节及周围肌肉组织所构成的人体躯干的中间部位。核心部位即核心区,核心部位在人体完成动作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力量的传导、重心的稳定、环节的发力以及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上下肢各种运动状态都受核心肌群控制,当拥有了强大的核心力量,躯干的稳定性增强,四肢才能高效地完成各种复杂动作,因此,功能动作训练把核心力量训练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我国传统武术长期习练中,人们形象地总结了传统武术的特点,即“八卦掌以步为核心、形意拳以意为主、太极拳以腰为主”,太极拳发力特点可归纳概括为“力由腰发,不全为双手之力”。同时,在太极拳练习中四肢要自然放松,丹田和腰背之间是力量之源,且以腰部发力为主,力行走于腰间,而最终发于两臂。由此可见,太极拳非常重视人体的“腰部”这一核心区的训练,这是太极拳运动中注重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表现[18]。因此,腰部发力是太极拳练习的要点和特点,通过腰部力量的增强,达到稳定核心的作用,利于力量更好地传递至四肢,从生理解剖结构上来看,太极拳腰部发力与功能动作训练中核心区力量训练参与运动的肌肉群是相同的。

三、功能动作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共生共融

(一)影响的交互性

功能动作训练是现代竞技与康复理论体系,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已经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指导作用,也在不断被应用于大众健身、学生体质增强、军警体能训练、残障人群康复以及中老年人延缓衰老等领域中。因此,功能动作训练对体育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大众健身爱好者,在了解功能动作训练的理论和实践后,无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体育训练(锻炼)的认识,同时,为不同体育需求者正确掌握和深刻理解训练或健身方法、原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由此可见,功能动作训练涵盖了上至竞技体育下至大众健身,乃至特殊人群康复训练,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将是全面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并逐渐演变为以强身健体或竞技技击中取胜为目的身体动作,其张扬的是雄健的人体美,并保留了民族、地域、生活、原生态文化要素和特色,承载着浓郁的原生文化积淀,它是我国各个民族文化特质的外在表现的运动形式。在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及其竞赛活动传入我国之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都占据着主体地位,它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德、智、体及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它的体育功能体现在强身健体等方面,它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培养民族自尊心、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作用。

(二)内容的共通性

从功能动作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和表现形式来看是异动异构,但其实质是异质文化的多元共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抓住了“动作”这一核心要素。它们在练习内容上针对的是动作,而不是肌肉,虽然在练习形式上形态各异、各成体系,但它们都是基于动作的训练,都是在基本动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取了相同的基本动作元素,并最终是人体机能素质综合表现的外在结果。二是注重多关节、多维度。二者动作都符合人体解剖学和生理机能的三维特征,无论是功能动作训练中各种基本动作练习、专项动作训练,还是民族传统体育中各种屈伸、跳跃、旋转动作练习,在动作方向上都是多维结合,是动作在矢状、额状、垂直轴复合空间的运动表现;不同时序和作用的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有序用力,人体不同部位和各层次肌肉的共同参与,不同形态的大肌群和小肌群协同作用。三是注重平衡发展。平衡发展不仅仅指平衡能力的发展,而且指人体各种素质的协同提升。在功能动作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中都注重平衡能力的发展,如在功能动作训练中Bosu球、瑞士球、平衡盘、悬吊等辅助器械训练都是发展人体的平衡能力,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马步、梅花桩练习甚至是在激流中的练习无不体现和注重对人体平衡能力训练。此外,二者都注重人体整体素质的提升,都用整体和协同的视角认识和加强人体素质的平衡发展。

(三)结构功能的同质性

人的运动心智是由身体的结构与功能决定的[19]。功能动作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在人体固有结构基础之上,不断强化功能,通过对人体系统、全面地锻炼,进而全方位地影响和发展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人体结构与功能互为促进和影响,首先,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实体,功能是结构外在表现,结构为功能而存在,功能又以结构为基础,人体的各个系统和部位的构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身体的某一细微结构出现异常或病变,功能也会随之出现变异。人体又是一个敏感而聪明的有机体,一处结构有异,相邻结构就会出现功能性代偿,人体动作也会相应出现变化。因此,无论是功能动作训练还是民族传统体育动作都是基于正确认识人体结构的基础上,透彻掌握其功能,通过不断强化功能,以完善结构,最终达到强化其功能和完善结构的目的。其次,功能促进结构完善。结构在内,功能在外,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但功能又可以反作用于结构,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无论是功能动作训练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都是人类通过有效的动作手段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身的过程,通过各种身体动作练习,促使人体各系统结构向更高层级跃迁,进而强化功能,最终完善结构。

综上所述,功能动作训练理论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目标具有同向性,内容具有相通性,结构与功能具有同质性,影响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在近代西方体育文化风靡全球的域境下,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既不与其相抗衡、对抗,也不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既不来者不拒,又要为我所用,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在功能动作训练的视阈下解析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将有利于透彻而又深刻把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个性和特征,丰富、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加速、促进和提升由历史向现代转变的发展进程,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全球化发展与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猜你喜欢
人体身体民族
人体“修补匠”
我们的民族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4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10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我de身体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