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经刚,欧阳竹青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0二地质大队,江西 新余 338000)
分宜某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地块面积86609m2,拟建1栋6层的生活楼和10栋4层的标准厂房,建筑高度为24.6~20.4m,单柱最大荷载分别为3900kN和5700kN,结构类型均为框架结构,设计初期拟采用浅基础型式。
拟建场地位于萍乐坳陷带袁水复向斜中部偏南翼,区内二叠系茅口组(P2m)灰岩发育,分布广泛。场地原始地貌为荒地、稻田、蔬菜地等,现已填土整平。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场地内自上至下揭露的地层岩性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冲洪积形成的粉质黏土(Q4al+pl)和含砾黏土(Q4al+pl),底部为二叠纪茅口组灰岩夹薄层碳质页岩(P2m),溶洞发育。各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Q4ml)。分布于地表,全场地均有分布,系近期场地平整人工堆填而成,主要由粉质黏土、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等组成,局部有生活垃圾,结构松散,成分含量等不均匀。厚度变化较大,普遍为3~6m,局部可达8~11m。属高压缩性土,工程性质差。
(2)粉质黏土(Q4al+pl)。埋藏分布于人工填土底部,系全新世冲洪积而成,层位分布基本稳定,土层结构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硬或可塑状,但厚度变化较大,为1.1~20.6m,平均厚度8.3m,土层顶底面起伏较大。属中等压缩性土,工程力学性质较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推荐为180kPa。
(3)含砾黏土(Q4al+pl)。埋藏分布于人工填土及粉质黏土层底部,层位分布不稳定,不连续,土层结构均匀,韧性中等或低等,干强度中等或低等,呈软塑状,局部含水饱和呈流塑状。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为1.8~21.0m,平均厚度为8.58m,土层顶底面起伏较大。属高压缩性土,工程性质差,力学强度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推荐为110kPa,属于场地底部的软弱下卧层。
(4)灰岩(P2m)。为二叠纪海相沉积形成的碳酸盐岩,局部夹灰黑色薄层碳质页岩,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多见有方解石脉充填,岩性较坚硬,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4.16MPa,推荐承载力特征值为2800kPa,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根据规范要求,所有钻孔控制深度均进入底部完整灰岩5~8m(遇溶洞则穿透溶洞进入底部完整灰岩5~8m),稳定完整灰岩实际揭露厚度为5.05~10.30m[1]。稳定完整灰岩面标高在42.59~79.17m。
根据钻探揭露情况:该场地隐伏岩溶现象特别发育。岩面起伏较大,相邻钻孔间存在陡坡临空面,具有溶沟、溶槽、石牙等不良地质现象。底部溶洞也特别发育,部分地段形成向上开口型溶洞而成为土洞。溶洞的形态变化不规则,顶底面起伏较大,溶洞内多充填有稀泥夹碎石,普遍含水饱和呈流塑状。各钻孔溶洞之间连通性较好,钻进时均全孔漏水。
全场地135孔有76孔揭露有大小不同的溶洞,部分钻孔还揭露有串珠状溶洞。钻孔揭露溶洞深度大小为0.2~14.6m,平均揭露深度3.38m。其中:揭露深度不大于1m的溶洞有24个;1~5m的溶洞有50个;大于5m的溶洞有24个。根据统计结果,该场地岩溶见洞率为56.3%,线岩溶率为23.5%,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6.6.2条判定岩溶发育程度为强发育[2]。
场地岩溶裂隙水丰富,具有一定的承压性,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通过岩溶裂隙通道及溶洞补给、径流、排泄,水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年变幅为1.00~2.00m,尤其是在每年的4—6月补给量相对充分,属于地下水补给的丰水期。每年11月到来年的3月份为补给的枯水期。场地内地下水综合稳定水位埋深为0.00~2.50m,地下水综合稳定水位高程为82.43~86.30m。
从场地空间分布而言,场地上覆土层均匀性受隐伏岩溶微地貌的控制,仅粉质黏土层基本稳定,上部人工填土层松散、厚度大,底部的含砾黏土层位不稳定、不连续,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 50011—2010)该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和软弱土[3]。下伏二叠系茅口组灰岩,为该区的基底岩石,区域厚度>220m,层位稳定,但该场地揭露岩面起伏较大,溶洞发育不规律,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
综合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内岩土层变化较复杂,层面起伏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层较稳定,工程力学性质较好,但因上部覆盖有较厚的松散填土,底部还存在软弱土层及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能引起地面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场地地基需经加固处理或采取适宜的桩基础方案才能使用,综合评价场地适宜性为一般。
根据拟建项目工程性质及场地内岩土层工程地质条件,针对该项目工程提出了两种基础方案:复合地基基础方案[4]和桩基础方案。
(1)复合地基基础方案。拟建项目工程中6F生活楼单柱最大荷载为3900kN,4F标准厂房单柱最大荷载为5700kN,根据场地岩土层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内粉质黏土层工程力学性质较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推荐为180kPa,是为较好的浅基础持力层,但是由于上覆填土层厚度较大,底部还存在有软弱下卧层,因此拟建工程不能直接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型式,需加固处理上部人工填土层,选择加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作为浅基础持力层,复合地基可采用较密集的夯扩桩、碎石挤密桩或搅拌桩等型式,与桩间土共同形成复合地基,桩端穿透上部的松散填土层,以粉质黏土层作为复合地基基础持力层,复合地基之上再采用独立基础或筏板基础。综合该场地地质情况,复合地基基础方案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拟建建筑荷载较大,采用夯扩桩、碎石挤密桩或搅拌桩(柔性桩)等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能难以满足设计要求。(2)场地内人工填土较厚,呈松散状态,欠固结,在地面堆载及自重作用下会发生沉降,对复合桩基产生负摩阻力,难以与柔性桩共同受力形成复合地基。(3)场地内地基均匀性较差,且松软土层厚度较大,下伏基岩面起伏很大,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也会存在不均匀性,易引发较大的差异沉降,难以满足上部建筑对沉降变形的要求。且下伏基岩岩溶发育,局部发育土洞,易发生岩溶塌陷。为此,拟建场地采用复合地基基础方案仍难以达到设计要求,故建议采用大直径嵌岩桩基础方案。
(2)桩基础方案。考虑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为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性,采用大直径嵌岩桩可穿透上覆土层和溶洞,选择底部完整灰岩作为桩基持力层。该场地底部完整灰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4.16MPa,推荐承载力特征值为2800kPa,岩层刚度大,大直径嵌岩桩桩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属于刚性桩,可消除地基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差异沉降,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由于底部完整灰岩埋深较深,因此桩基础型式宜采用冲击成孔灌注桩,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桩端宜嵌入底部完整灰岩不小于2m,且桩端底部完整灰岩不小于5m,遇有溶洞或薄层夹层,需穿透溶洞或夹层,进入底部完整灰岩上。
(1)冲击成孔灌注桩具有设备简单、钻进速度快、能克服地下障碍物(如孤石)、穿过溶洞及夹层、桩身变形小、单桩承载力高等优点,以底部完整灰岩作为桩基础持力层,可有效解决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问题,为此该工程可使用冲击成孔灌注桩。
(2)预制管桩具有质量可靠、工期短、成本适中、单桩承载力高等优点,但遇有硬夹层、孤石时较难穿过或易出现断桩现象,且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遇饱和黏性土大面积沉桩会造成地面隆起、桩体上浮及造成断桩现象。该场地基岩为较硬岩,且存在岩溶洞穴和夹层、临空面,采用该种桩型桩端无法穿过溶洞及夹层进入底部完整灰岩,故不宜采用。
(3)人工挖孔灌注桩,其优点是可平行施工,可有效保证质量,其缺点是松散土层、软弱土层及地下水对挖孔桩施工会带来较大困难,且施工过程中必须持续抽排地下水,容易造成地面塌陷,施工人员安全保障较困难,故不宜使用人工挖孔桩。
(1)拟建场地分布有较厚的人工填土层,结构松散、欠固结,且地面有一定的大面积堆载,采用桩基础可能会在桩侧产生负摩阻力,故桩基施工前需先对填土层进行夯实处理,然后再成桩,可消除负摩阻力对桩基的影响。
(2)桩基施工时,相邻桩孔较近时宜跳孔施工,避免引起桩孔塌陷,且不宜大量降排和扰动地下水,防止导致可能的不均匀沉降或岩溶塌陷。
(3)由于底部灰岩层面起伏较大,采用冲击成孔灌注桩成桩过程中会遇到倾斜岩面,给桩基施工带来困难,因此可采用回填块石等措施重复冲击成孔进行纠斜处理,依次保证桩身垂直度满足设计要求。
(4)场地内基岩为可溶岩,岩溶强发育,冲击成孔时如遇溶洞、溶槽等溶蚀现象,易发生瞬间漏浆导致桩孔坍塌,需及时补浆,防止孔壁坍塌。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也往往会遇到超灌现象。
(5)采用冲孔工艺成孔,孔底沉渣厚度对桩基承载力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灌注前应严格检测孔底沉渣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该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溶现象强发育,上覆土层存在较厚的人工填土和软弱下卧层,场地工程适宜性一般,不宜直接采用浅基础型式。文章通过分析论证,提出了两种基础方案,一是复合地基基础型式,二是大直径嵌岩桩基础型式。通过基础选型对比和桩型选择分析,最终确定采用大直径嵌岩桩基础,桩型采用冲击成孔灌注桩,可满足设计要求。最后该工程设计采用冲击成孔灌注桩基础,设计桩径为0.8~1.0m,以完整灰岩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底部完整灰岩不小于2m,且桩端底部完整灰岩厚度不小于5m。该项目桩基施工前进行了一桩一孔勘察,桩基施工完成后,经专业桩基检测机构检测均达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