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浩,郭明卓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大规模高校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与不足。步行系统作为校园设计的重要一环,一直存在连续性差、步行距离过长及步行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文章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以下简称南航)、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及喀什大学的设计实践为例,对高校步行系统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并不能真正做到人车分行。通常情况下,校园步行道布置于车行道两侧,起到辅助道路的作用,学校只能通过交通管制的方式强制人车分行。而在行人需要穿行离时,人车混行的情况还是会出现。特别是上学和放学时,人流量和车流量达到一天的高峰,人车混行不可避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下高校仅通过建筑群之间局部的建筑手段实行人车分流,尚没有任何高校实现真正的人车分行,尤其在校园的入口处,仍然出现了人车混行的情况[1]。除了要解决人车分行的问题,高校还面临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即步行系统连续性不足,步行系统的连续性与使用者的体验息息相关。一个连续的步行系统不仅有利于实现人车分行,还能提高行人步行空间的安全质量与校园可达性。
高等院校的规模日渐扩大,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需要建设更大面积的新校区,甚至扩大成为超大面积的校园。虽然扩大校园规模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设施,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问题。校园的扩张不但与城市用地紧张的现状相矛盾,且传统的校园规划方法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2]。此外,大面积校园还会造成如空间分散、尺度失衡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应针对超大面积校园进行相应的校园规划设计和研究。
与此同时,低密度模式已经成为当下大学校园规划的重要要求,一方面是规划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考虑新建校园郊区化背景下的多占指标、多占用地等实际利益因素。低密度、大面积校园建设模式与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相矛盾,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为此合理预留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校园规划做法成为当下热点课题。
传统校园的步行空间通常设计单一、嘈杂、拥挤,不利于开展交谈、休憩等社会性交往活动。传统开敞式的连廊缺少夏日遮阳、雨季挡雨的设施,难以抵抗不利的天气条件,也就无法为师生提供可停留的场所。此外,由于许多高校地形地貌复杂,不同的功能用房有不同的层高,因此校园常会出现各种高差和错层,导致无法形成连续性的步行系统。可见,传统的步行系统设计手法已不再适用,新的高校校园需要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
要实现有质量的步行系统,人车分流是前提条件。大学校园中学生的步行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相互交流,并行前进,在此情境中学生对外界的警觉度会降低[3]。人车不分流,步行系统将受到车行系统的极大干扰,产生大量安全隐患。
在高校校园规划中,高校校园外部环境质量取决于人车分行的效果。一个优秀的人车分行设计,不仅能创造出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还能创造出便捷通畅的车行环境,从而为全校师生提供富有活力、高效便利的校园环境[4]。
(1)水平分行。在水平维度上,用地规模较小的高校,可采用内部整体式步行系统。在这种模式下,车行系统一般会安排校区外围,人行系统在校园内部串联各个建筑单体。由于规模较小,内部步行系统所覆盖的区域仍然在舒适的步行距离之内。内部整体式步行系统通过步行路、连廊、天桥等要素,联系校园人居环境的各个区域,不仅可以实现人车分行的效果,还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力交往空间。用地规模较大的高校,可以采用人行道+区域步行系统的方式。区域步行系统即将大规模的校园人居环境根据人居环境的不同特点划分为若干区域,区域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区域内部拥有独自的步行系统,各自进行内部组织,区域和区域之间通过人行辅助道路联系。由于人行道作为车行道的辅助道路,学校能通过交通管制的方式,实现人车分行,因此行人可以通过车行道两侧的人行辅助道路到达校园的各个区域。在喀什大学的规划方案中,校园占地144.9km2,规模较大。方案把校园分为1个公共区及4个书院,以车行道路进行串联,区域间的步行系统主要靠车道旁的人行道。同时,每个区域有独立的教学和生活功能,区域内主要通过二层连廊进行联系。由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区域内解决,跨区域的步行较少,从而人车可以在水平维度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行。主要人行的区域内,主要车行在区域间,少量人行和车行混行(见图1)。平面分行的局限性:在水平维度上,校园要实现人车分行,让步行系统为主导,势必会导致车行系统的可达性变差或使车行路线变长。由上述可知,在常规的车行系统中建立步行系统,两者相交处会产生冲突,破坏步行系统的连续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行。
图1 喀什大学水平分行(自绘)
(2)立体分行。立体分行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整体分离和局部设置连廊。整体分离是指立体化开发设计,利用地下、地面和屋顶平台,将主要功能抬高与架空,以此将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整体分离开。整体分离一方面解决了校园中一直存在的人车混行的问题,另一方面明显节约了土地资源,缓解了用地紧张问题。同时,整体分离抬高了活动平台,使其远离繁杂的地面空间,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安静的交往、学术研究环境。此外,连续的步行系统使行人可以通过活动平台和人行天道延伸到各个功能区,实现了校园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完美连接。由此可见,整体分离的方式可以获得多重效益。例如,南航生活区的主要步行系统在二层,底层架空层布置停车及自习室。既实现了人和车的立体分行,又实现了宿舍人员内外隔离(见图2)。局部设置连廊是一种立体人行方式,通过水平空中步行连廊结合垂直交通设备,与外部车行道路分离,形成独立的步行系统。局部设置连廊的设计仅解决了教学区域与生活区域之间的联系问题、人车分行问题及高差带来的交通不便。空中连廊除了具备交通功能,同时也是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南航和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楼与生活区之间均以天桥连接,校园主车道从底下穿越。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天桥除了跨越道路,还架于校园景观河道之上,不仅具备步行交通的功能,还提供了驻足观景的场所(见图3、图4)。
步行系统是为了使学生能步行到达校园的各个功能区,尽可能不依赖车行交通。而一般学生的步行极限时长是15min左右,因此在建立连续有效的步行系统后,如何在步行极限时长内,容纳更多学生,满足他们日常学习生活的需求,这成为校园设计的关键。此时适度提高建筑紧凑度及混合适度的功能,就成为有效的解决手段。为此,可通过水平串联和立体并置两个方法,达到提高建筑紧凑度和功能混合的目的。
图2 南航整体分离(自绘)
图3 南航生活区天桥(自摄)
图4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生活区天桥(自摄)
(1)水平整合,提高紧凑度。在水平方向上,分置不同功能的建筑,可通过底层平台或架空连廊串联成为一个综合体[5]。水平整合既使得相互独立的建筑之间既保持了联系又避免了人流交叉,是一种高效、便捷的做法。不同于以往单一功能校园建筑横向平铺模式,水平整合模式使不同专业的学院紧凑地置于一栋建筑内,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空间,促进了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交流互动,符合当代校园多元、开放的教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内涵。
喀什大学建设规模较大,为建立有效的步行系统,方案规划在中心公共区以外,布置4个内部功能齐全的书院,书院内部主要通过二层连廊进行联系,从而提高校园局部的紧凑度(见图5)。
图5 喀什大学水平整合(自绘)
(2)立体叠加,适度功能混合。立体方向采用叠合的模式对空间和功能差异巨大的功能房间进行复合,这有利于应对不同教学模式的频繁转换。可以将讨论室、报告厅、展览、庭院等公共性功能房间放置在不同功能空间的结合部位。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楼在一个建筑单体里,混合了教室、实训、办公、图书馆和产业功能。南航生活区则在宿舍楼内,混合了居住、超市、快递、自习室和活动室等功能。两个单体在内部功能混合后,使得学生的教学步行距离及生活步行距离被控制在合理、宜人的范围内(见图6)。
对于露天的步行系统,在遇到雨雪天气时,学生往往会使用不便,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学生可能会转向使用车行交通,步行系统的使用效率会降低。同时,由于地形及层高变化等原因,步行系统容易存在高差,大量台阶的出现,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同时降低了使用的舒适性。而步行系统的建筑化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的两个问题。步行系统建筑化是以骑楼檐下空间、底层架空空间、连廊、天桥等作为步行系统。建筑化的步行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全天候风雨无阻的通行空间。二层连廊的设置,可以更好地结合室内缓坡,解决高差问题。同时,在建筑化的步行系统中,垂直交通设施的增加可以使地上、地面、空中三个维度一体化。各功能单元通过连廊、平台相互连接,为师生们提供更多元化的路径,甚至不用下到首层就能到达相邻楼层的教室,从而可以避免多余的步行,使师生的日常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利用平台的起伏和坡度较小的踏步、坡道等解决校园高差的问题,可提高步行的舒适性。例如,南航生活区的步行系统就把步行系统嵌入宿舍单体中,使之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见图7)。
图6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楼立体叠加(自绘)
图7 南航建筑化步行系统(自摄)
通过把交通以外的功能和步行功能复合化设计,这样步行空间被赋予更多社交的功能。在这里,不同专业的师生可以相互交流学术问题,步行空间增加了更多学术研究的可能性,有利于开拓边缘学科,是校园共享信息的场所。共享交流空间通过安置坐凳、绿化等方法,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师生使用的舒适度,增加交流的机会。此外,为了完善步行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校园步行环境作为公共环境,应该合理设置如照明、环卫、标识、休息、遮阳、挡雨等公共设施[6]。在这种交流空间中,既可以进行学术、科研交流,又可以开拓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讨。师生可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研讨,也可以进行无组织、无计划的交流。其中无组织、无计划的交流更加自由,可以得到更灵活、更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交往空间促进了专业交叉和学科交流,师生的想法能够在此产生激发、碰撞,从而共同创造新的学术价值。例如,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连廊的首层空间及二层平台,在步行空间内融入了大量坐凳、绿化,为师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交流空间(见图8、图9)。
图8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连廊首层(自绘)
图9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连廊二层(自绘)
高校步行系统应该从校园与学生的行为关系出发,将人车分流的理念融入校园规划中,根据节地原则高效利用土地,通过一体化设计方法形成紧凑的校园空间,缩短步行距离,丰富区域功能。利用建筑化及功能复合化的步行系统营造出多样化的校园场所,最终形成紧凑高效、丰富多样的校园步行环境,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师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