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的集中表达,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具有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每一处旅游景点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需要更多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级旅游人才将其发扬光大。因此,将文化自信与旅游职业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旅游文化的思想高度,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化和旅游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从而构筑多元立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新体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达到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目标,从而整体提升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以道德文化为先,尚德、尚德育、尚德风在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些民族文化基因对培养职业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更要以自觉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使命为己任,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的处世原则,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宝贵品质融入到自身的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首先成为凝聚这些先进精神的典范。
旅游职业教育目标就是打造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和宣导者。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更是旅游工作者的重更职责,也是提升旅游品质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融入教学新理念进行改革实践。旅游专业人才核心技能包括导游服务接待技能、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技能和旅游企业管理综合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
优秀导游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应注重旅游文学、饮食文化、古代建筑、民俗宗教等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提升学生讲解接待能力,真正能把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讲深、讲好、讲活。
资深旅游产品研发人员应该是中国文化的挖掘者。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而文化具备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让旅游变得更有获得感和认同感。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通古今之变、明中外之异、究当世之道、预未来之流的能力,善于挖掘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产品。
旅游企业管理者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领域应该让文化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之中。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价值挖掘提升和功能创造性转化的技能。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是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称为显性知识;二是未被表述的知识,如人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一是技能类,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巧、经验和诀窍等;二是认识类,包括直觉、感悟、洞察力、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等。
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尤其是对隐形知识的影响。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成立相应社团,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各种社团活动,例如参观文化博物馆、拜访传统文化名人、观看传统曲艺演出、组织演讲比赛、书法展览等。在高雅又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环境中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人文气质及隐性知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在传统文化与旅游职业教育融合方面至关重要。职业院校的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强调对学生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旅游人才,自然需要复合型的师资作为保障。
经过前期调研,发现77%的旅游专业的教师都拥有旅游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平时教学多注重旅游专业的理论与技能的传授,例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企业管理等,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能讲好中国历史、通晓建筑单体异同、了解各国宗教禁忌的“全能”教师少之又少,自然难以培养出“全能”学生。所以,教师自身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传统文化素养决定了文旅融合的程度,提升教师文旅融合的教学观念与技能是传统文化与旅游职业教育真正融合的前提。
传统教材要么只讲文化,要么只讲旅游专业知识,没有将二者有效融合,缺乏结构合理的精品教材。教材形式也比较传统,没有结合信息化,不符合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特点。
目前,旅游界唯一的职业资格——导游资格证书的培训教材可谓旅游专业教材的“风向标”。其中,传统文化知识点几乎全部涵盖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两本书中,且两书内容的相似度极高,只是体例和顺序不同,大部分知识只是单纯地描述,知识点琐碎,学生难以记忆。多数学生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只是应付考试而已。而导游证考试口试部分的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环节,则需要考生具有大量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但《导游实务》教材中关于景点讲解也是单纯地介绍讲解方法与技巧,传统文化与导游讲解的结合并没有在教材中充分体现,造成教与学的严重分离,但考试却要二者的完美结合。其它教材也普遍存在此类问题。所以,开发适应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需要的创新性传统文化教材尤其是数字化教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前期调研还发现63%的主流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注重传统文化的延伸。例如《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景区运营与管理》等作为主流课程,重硬技能、轻软实力的问题十分严重。此外在47%的院校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中缺乏有特色的文化类课程。由于课时限制,通识类课程只能满足一些规定课程,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美育课程比例不足28%。所以,只有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才能保障传统文化与旅游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人才市场亟需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应首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使文旅融合真正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效果。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把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打破技能、知识两张皮现象,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积累与提升,通过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文旅融合背景下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导游成为人才焦点。《导游实务》教材改革可以在模拟导游讲解项目中除了介绍讲解原则、技巧等内容外还应该增加优秀导游词范例,并标注引用结合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此外,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两本书中,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拓展训练可以设计为知名景点导游词的编创。这样学生学习时就会非常明确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实用性。导游词编创也大量融合传统文化,提升导游词的文化内涵,进而完成专家型、知识型导游的培养目标。
同样,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不一定是多本分割,可以是活页手册、电子教材资源汇集等形式,方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能够关联并穿插传统文化知识点,最后还能系统整理学习资料。
首先,很多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自身就可以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导游实务》课程,在导游讲解技能训练中强调导游词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融入大量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而达到“知识型导游”的技能要求;《旅行社经营管理》中的旅游产品管理项目可引导学生结合旅游者需求设计文旅产品;《景区运营与管理》中的景区标识管理项目可引导学生设计能体现文化元素的景区标识等。所有课程的考核也要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考核比例。通过这些寓教于“文”的教学操作,真正将传统文化与旅游职业教育有机融合。
传统文化与旅游职业教育全方位课程融合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但由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有限,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可能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现象。再加上学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学习效果难免会差强人意。建议旅游专业院校可以开发一些能够凸显传统文化特色的通识类公共基础课程或选修课,如《诗词赏析》、《建筑发展史》、《宗教揭秘》、《道德经的解读》和《儒学与孔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相应课程。同时,利用信息化的教学优势,开发传统文化相关的微课、慕课等作为院校课程的有力补充,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传统文化。
最后,由点(专业课)及线(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再及面(微课、慕课),全方位立体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将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所有课程学习中,让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学习与感受,才是传统文化与旅游职业教育融合的终极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与文化从来就是相生相伴、相互交融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复合的化学反应。传统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的融合才可以真正让“诗和远方”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