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文学塑造

2020-03-10 03:48陈丽娜
雨露风 2020年4期
关键词:象征主义文学性

陈丽娜

摘要:《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奥斯卡获奖电影作品,站在同样优秀的同名小说的肩膀之上,成了跨越几十年历史,依旧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经典作品。本文以此作品为例,着力探究其文学塑造。

关键词: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透视;文学性;象征主义

在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类比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挖掘出了其他艺术特征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比如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阿贝尔·甘斯(Abel Gans)就曾说过,电影“应该是音乐,它是由许多相互影响、相互寻求灵魂的结晶,以及视觉上的和谐与寂静本身的特点所形成的;构图上应该是绘画和雕塑;在结构和剪裁上应该是架构;应该是诗,应该是针对人和事的诗,由身体灵魂的梦幻旋风组成的诗,应该是舞蹈,是与灵魂交流,使你的灵魂出来,与画中的演员融合的内在节奏形成的舞蹈。”20世纪中叶,美国文学的方向,由传统文学向南方文学倾斜,南方文学逐步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流。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为代表的南方文学,促使美国文学不断繁荣,同时也使一大批在南方文学中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女作家,走入美国文学界。其中,以《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珀·李最具有代表性。这部作品发表于1960年,轰动一时。1961年,这本书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售出了三千多万册,还在同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上映。

通常,欣赏英美文学的视角,包括语言表达具有的显著特征、人物及场景的描写方法、文学内涵的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以及文学历史背景等。然而,在《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电影的解读中,完全借助英美文学视角进行解读,不够全面,因此还需要借助镜头特写等,分析哥特、蒙太奇、浪漫手法的电影技巧,进行细致化的解读。正是这些包含了文学视角及专业镜头技巧的解读,对于电影本身的文学特性、人物形象、中心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解构,展示了《杀死一只知更鸟》在文学特性上的展现,以及在改编电影方面的巨大成功。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讲的是一个名叫汤姆·罗宾逊(Tom Robinson)的年轻人被诬告强奸,但因为他是黑人,辩护律师阿提克斯·芬奇(Atticus Finch)无法阻止陪审团认定汤姆有罪,尽管他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汤姆不是强奸犯。虽然这个故事的主题涉及了当时非常敏感的种族不平等、强奸等严重问题,但整部小说风格依然温暖搞笑。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电影,在概念呈现上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忠实于原著的情节,展现主题内涵,同时借助了多样的电影表达手法,具备高超的电影技巧。加之精彩的演绎,细腻的电影意识表达,从儿童视角展开的倒叙的故事结构,真正地凸显出原著普利策奖获奖小说的光环。电影的改编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它既反映出了文学对电影的推动作用,又展现了英美文学的核心魅力,促使文学通过电影的重塑获得了文学价值的升华、影像价值的塑造。

一、从电影看英美文学中的人物塑造

如果说,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影像的卓越表现,那么突出这些卓越表现的核心就在于电影里大量的人物形象塑造。由于电影的视觉直观体现,因此在人物形象方面需要更加丰满,较原著更为直观、生动和立体。由此我们借助电影看到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万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物,符合小说原著的核心主题,同时也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一展现出来。律师芬奇在电影中,遵从他内心的选择,正直、公正,无疑是正面形象的代表。作为律师的他,坚守道德底线;作为父亲的他,树立了一个正直的榜样。他善良、耐心,在为穷人打官司时,考虑对方的自尊。他顶住压力,面对陪审团的施压,毫不畏惧,也绝不放弃。与此同时,他将他善良的品德,浇灌给他的孩子。毫无疑问,芬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人们正面的思想素质。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物,同时,其代表英美文学中才华横溢、善良热情的正面角色,也代表了作者及当时文坛突出的形象塑造特性。

梅伊拉和她的父亲依威尔是这部电影中的两个反派角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梅伊拉亲吻一名黑人青年的行为,无疑是反叛且不受道德允许的。尽管这些社会规则,在现在看并不成立,甚至是毫无人性的,然而在当时,任何人违反,都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会被大众鄙视和谴责。为了避免自己的罪恶感,减少自己的烦恼,销毁她过失行为的证据。梅伊拉撒谎,试图把一个无辜的黑人青年送上断头台。另外,在事件不断扩大,甚至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过失时,梅伊拉的父亲依威尔却利用威胁、恐吓和侮辱,对受害者进行打压。甚至为了帮助梅伊拉弥补她的过失以及为了他骄傲的白人血统,他杀害了黑人青年,还想要谋杀两个无辜的孩子。电影通过夸张的手法对这两位反派角色进行了塑造,两人的表情夸张且复杂,在遇事时,突出的性格表现即为急躁和激动。尽管在内心思想上,二者存在着想法的迥异,但仍然可以看出当时英美文学中反派人物恶劣、丑恶的形象特征。

除了正派与反派角色的塑造,电影在配角形象的塑造上也十分具有特点。在配角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哥哥吉姆及妹妹斯科特,可以说两者打破了配角的局限,他们更像是电影的两个小主角。这两个角色形象、生动地刻画,体现在两人性格上。他们是孩子,天真、烂漫、善良的代表,天性可爱,同时具有好奇心。在電影中,哥哥吉姆带妹妹出门,让妹妹在原地等待,并说“数到十就回来”,天真的妹妹斯科特就真的待在原地,从1开始数到10;妹妹斯科特的性格活泼、开朗,像一个男孩,当她第一次穿上裙子时,会在家人面前觉得尴尬,甚至是有些羞愧;当他们克服心里的恐惧,带着好奇的天性,明明非常惧怕,却总是跑到拉德利家去探寻究竟……这些具体的情节刻画,都表达出了儿童美好、纯真的心理,利用文学作品的细节,通过电影情节的塑造与表达,更加立体地体现了出来。

二、从电影审视英美文学的中心思想表达方式

《杀死一只知更鸟》利用黑人青年这一身份,表达了作者反种族歧视、反偏见的核心主题。电影中,汤姆·罗宾逊作为受害者,并不仅仅代表了黑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善良、热心、值得尊敬,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汤姆·罗宾逊热爱生活,对身边的人表达出无尽的善意,然而却由于他的黑人身份,承担了莫须有的罪名。不仅如此,陪审团在对这一事件进行裁决时,他们不愿意承认是白人的错误,一致判定无辜的汤姆·罗宾逊有罪。陪审团的犹豫不决,周围人的有色眼镜,正是原著小说作者及电影导演所要表达的理念,他们希望透过作品,唤醒人们内在的善良价值观,呼唤打破偏见,呼吁冲破种族歧视的禁锢,给少数群体提供更多的信任与平等。

拉德利是电影的主要配角。影片结尾,当孩子们身处险境时,拉德利作为人们口中的疯子和心中恐惧的对象,击退了坏人,救出了孩子。他尽力避免犯罪的发生,避免孩子再次被他骚扰,这和传闻中的描述大相径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另一个主题思想塑造:不要相信传闻中的描述,不要轻易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只有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才能够了解他的品性,才有资格去评价一个人。

“希望”也是电影一直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更为隐蔽,不易被察觉。但是从汤姆·罗宾逊的心态,周围人表现出的情绪,都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内核。对于生命的希望,一直存在于汤姆的心中,他始终相信,法律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裁决,他将获得正义,会获得释放。尽管“希望”这一主题思想更为隐晦,但是,电影中在人物刻画方面,依然在不断地强调这一主题。主角芬奇没有放弃希望,不断地将善良的种子播撒给他的孩子;拉德利没有放弃希望,尽全力避免犯罪发生。这些希望的种子,通过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播撒给了电影外的观众:即使希望渺茫,也要努力去尝试,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去获得想要的结果;始终抱有希望,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自我的尊重。

三、从电影看英美文学艺术的创作

(一)采用伏笔手法

在整个电影中有多处伏笔,如芬奇作为神枪手的伏笔,拉德利形象的伏笔等。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吉姆因为芬奇总是回避射击,愤怒地说芬奇“只能触球不能进攻”。在后面,芬奇精准的一枪射中了远处的一只疯狗,显示了他的神枪手技巧。另外一个伏笔是:开始的时候拉德利只在晚上出来,而且是在人们都睡着的时刻,也正因为如此,被人误解,被人诬陷。影片最后细致的解释,原来拉德利只是害怕和人说话。

(二)运用象征主义

原著小说中并没有过多地去描述知更鸟。“知更鸟只给我们唱歌,不做坏事。它不吃人家花园里的花和菜,不在谷仓里筑巢,它们只是真诚地为我们歌唱。这就是为什么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种罪过。”这是书中唯一对罗宾的描述。在小说中,罗宾象征着古怪的雷德利和黑人汤姆。影片中的知更鸟,以无罪的形象,有着非常典型的象征意义。“除了给我们唱歌和让我们快乐之外什么也没做”暗示着天真善良的人,就像拉德利和黑人汤姆一样。影片的结尾,拉德利以一个好人的形象出现,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生命,使真相大白。但是汤姆没有等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正被澄清的一天——仅仅因为他是黑人。这两个人就像是那些知更鸟——他们拥有善良的内心与灵魂,尽力帮助别人,并没有奢望别人的回报,但是反而被别人诋毁甚至残害。

(三)大量的细节描写

影片的细节刻画,是通过特写的形式展现的。也正是大量的特写,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一一对应,展现了英美文学详细刻画的描绘手法。例如,接近影片结尾时,律师芬奇离开法庭,法庭旁观者中的黑人们纷纷起立。黑人牧师对斯科特说:“简·刘易斯小姐,站起来,你的父亲要过去了。”这句话不仅将斯科特描述为简·刘易斯小姐,运用了尊称,更是利用特写,表示黑人起立这一行为。通过这两个细节,展现了黑人对律师芬奇的尊重。因为他们意识到芬奇代表黑人发言,对他们没有偏见,代表了正义与正直。也正是这种特写形式的刻画,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成共通,体现了芬奇高大的形象。在影片另一个情节中,妹妹斯科特不小心闯进了拉德利家。影片并没有表现妹妹具体看到了什么,而是通过妹妹斯科特面部表情的特写,来展现他们对拉德利的恐惧。妹妹的眼睛不断放大,明显是被吓到,她坐在地上拼命地摇头想要醒来,但却没有。哥哥大叫着让她离开,她却没有动,直到哥哥跑过去将她带出门。正是这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与表情,从侧面对拉德利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反映。这段特写对应了原著小说中的“天旋地转、气急攻心、不知身在何方”的描述,利用更为生动的手法,通过细致的画面展示出来。

(四)采用双重线索并行

第一条线索围绕着哥哥吉姆和妹妹斯科特对拉德利的探索来展开。小说结尾有一句“你好,怪人”。斯科特真正理解了这个怪人,小说的伏笔也得到回应:“怪人是我们的邻居。他给了我们两个肥皂娃娃,一块怀表和一条表链,一对幸运币和我们的生命。”事实上,通过这一段描写,两个孩子和拉德利的关系已经逐渐确立并明朗。其实善良的拉德利也一直静静地看着门外的世界,关心着身边的孩子。莫迪小姐家失火时,斯科特站在门外,感觉很冷。拉德利偷偷跑出门,给斯科特盖了条毯子。当斯科特和吉姆遇到危险时,他也是第一个发现危险并救他们的人。这是一条认知探索的线索,由此得出结论,拉德利是个好人。

第二条线索是芬奇作为律师为汤姆辩护的过程。镇上的黑人汤姆被陷害,依威尔指控汤姆强奸了他的女儿梅伊拉。然而,事实是梅伊拉喜欢上了汤姆,并且主动亲吻了汤姆。知道这些后,依威尔很生气。他认为他的女儿和一个黑人相愛会损害他们家庭的声誉。于是他打了梅伊拉,威胁她一起陷害汤姆,说汤姆强奸并伤害了梅伊拉。为了坚持公正公平的精神,芬奇勇敢地担任了汤姆的律师。案件一开始,镇上的居民不理解芬奇,说他“为黑鬼说话”,甚至有人晚上出来威胁芬奇和他的孩子。在审判现场,芬奇慷慨激昂地演讲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他正义的话语告诉所有的人什么是平等,什么是正义。然而,由于陪审团成员的种族歧视,无辜的汤姆最终被判有罪。

四、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关系

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在细节展现上生动、形象,在人物塑造上立体、大胆,也正是这种精彩的小说演绎,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当电影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小说本身具有的思想深度,同时也在小说原本具有一批忠实读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观众数量。《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电影改编,在手法上更为新颖,利用倒叙手段从儿童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拓展了全新的电影视角。可以说,电影改编与文学作品相互成就。文学作品给电影改编形成了良好的铺垫,而电影改编对英美原创文学的发展,同样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文化获取的重视度增加,影视产业的发展与扩张不断加快。这也使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大荧幕,改编成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电影作品。在这些电影中,我们从角色塑造、表现手法等,可以发现文学与电影作品之间的连接。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我们就能看到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下,人物的塑造更为精准,通过艺术手法的加工与创造,人物形象在电影中更为立体,中心思想的表达更为突出。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多有不同,感染力方面也是各有千秋。两者需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才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美]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M].高红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刘霞.人性的展现——概念隐喻视角下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解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3(03):67-70.

〔3〕王育霞.试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知更鸟的象征意义[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01):45-46.

〔4〕李悦.《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知更鸟的象征意义[J].鄂州大学学报,2019,26(06):37-38.

〔5〕郑静军.企业外包用工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9.

〔6〕罗伯特·麦克拉姆,周厚娟.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J].英语世界,2019,38(08):76-80.

〔7〕潘俊飞.纯真与经验——《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童真叙事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18):90-91.

〔8〕袁青霞.“懸疑与揭疑”——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儿童视角与人物对话[J].戏剧之家,2019(15):200-204.

〔9〕令狐曼.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之间的关联性探析——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J].大观(论坛), 2019(03):126-127.

〔10〕胡思涵.论影视作品文本翻译与字幕翻译不完全重合关系——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分析[J].校园英语,2018(45):225-226.

〔11〕姜莹.制造业企业招聘外包风险防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2〕关莹.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J].农家参谋,2017(23):190-191.

〔13〕张芸芸.《杀死一只知更鸟》: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D].太原:山西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象征主义文学性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象征意义解析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阿甘正传》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与英国象征主义诗人的比较研究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