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小说《钟鼓楼》的思想艺术特点分析

2020-03-10 03:48李亚宁
雨露风 2020年4期
关键词:刘心武艺术特点

李亚宁

摘要: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了第2届茅盾文学奖,由此可见,其在艺术上的思想特色十分突出。从总体构思来看,长篇小说《钟鼓楼》借助了四合院中9戶人家、40多个主要人物,在12个小时内的活动,探究了亲情、人生、友情、励志、成长、美德等多个热点话题。在《钟鼓楼》的描述中,刘心武对人物的生活进行了敏锐的探查,通过理性的宏观把握,控诉人性的现实层面,实现了巨大的艺术超越。他的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同时也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本文从这两个方面,探究刘心武小说《钟鼓楼》的思想艺术特点,探究《钟鼓楼》在文学潮流中典型的思想意识,对其文学内涵进行思考与定位,感受其意蕴深厚、魅力深远的文学思想艺术。

关键词:刘心武;钟鼓楼;艺术特点

一、刘心武小说《钟鼓楼》的故事梗概

《钟鼓楼》讲述的是北京市钟楼鼓楼附近的一座普通四合院内,12个小时中发生的故事。在这12个小时,四合院内9户人家及其相关联的40多个人物一一出场,1982年12月12日,在底层市民生活的传统环境——四合院中,一场婚宴紧锣密鼓地展开。而正是从这场婚宴开始,人物与事件一一铺陈。古老的长街胡同、热闹和谐的四合院、丰富深邃的京剧,使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故事发生了强化、扩大。《钟鼓楼》以婚宴为切入点,展现了北京普通民众生活的横剖面。这一横剖面是具体、深入及细致的。在北京这一巨大的社会背景中,人物特性是典型的底层人物,环境特征则是极其传统的四合院。这就促使整部作品在形态展现和内在本质上更为深刻与丰富。薛家的婚宴,以主线形式隐伏在整部作品中,也是以这一婚宴,促使整个故事徐徐展开。早上五点薛大娘起床,准备婚宴,同时等待同和居的何师傅操办酒席。从早上五点到下午五点这12个小时间,所有在四合院内发生的故事被细致入微地描述下来。四合院中的人,从工人、农民、售货员、修鞋匠到医生、工程师、京剧演员、年轻翻译都被一一描述到这场芸芸众生相中。作品的展示不仅富于魅力,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情况、当下的社会历史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命运。作者在这一横剖面上,探究的是同一社会阶层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发展,同时也融入了存在主义思想理论,述说了作者自己对历史社会及人生的思考。

在描写《钟鼓楼》中形形色色的人时,刘心武表现出了更强的现实描写特性,既具有韧性,同时也没有重复《班主任》中已有的描绘手法。他实现了对自身的巨大超越。薛家的婚宴上,各式各样的人轮番登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女大学生单恋翻译;翻译和他的对象却被一位农村姑娘骚扰;一位副部长被一名离过两次婚的女性疯狂追求;婚宴上还出现了一名蹭吃蹭喝的北京乞丐。各式各样的人物在这场四合院的传统婚宴上轮番登场、齐聚一堂。正如刘心武在书前题记中所写“在流逝的时间里……已经和即将产生历史感的人们”。作品中呈现的生活场景、所描绘的生活形象,既是作者对中国历史遗存和现实变革的思考,也是历史推进中人们自觉意识警醒以及逐渐转化的个人命运及使命感。

从人物塑造方面来看,故事与人物形象反映出的思想特征息息相关。如卢宝桑这一人物是消极无为的人物代表,他粗俗野蛮、颐指气使。在有机会指使他人时,毫不犹豫地执行不属于他的支配欲。他的人格缺失,体现在他没有过多的屈辱和沦落的窘迫意识上。在复杂的社会中,他既信奉着弱肉强食的信条,却又不清楚自身的地位,不了解屈辱的意义,更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弱者还是强者。而路喜纯这一人物是正派的人物代表。他生活作风积极、宽容大度、为人踏实,同时,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借由红案的学习,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他是时代与生活的感召中美好品德的化身,也是整部小说中具有积极定位的角色。他不断地在生活中建设自我,最终怀揣着希望,走向未来。荀磊这一人物在整部小说中表现出了更强的使命感,也更具有历史意义。荀磊突破了“文革”限制,即使没有希望,也要从台历中学习。从他突破自我,以成绩第一被外事部门录取来看,他的现实意义是以自我的横向对比获得的觉醒。他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升腾起了超越生活本质的使命感。在一眼望见鼓楼时,他从内心中升腾起思想和情感的交织。这是存在于时间流逝中人类历史与个人命运交融形成的共同体。理想、意志与信心,正是他在时代环境中所奔赴的位置。同时,荀磊本身也始终思考着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了解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在时代背景下,始终怀抱着自身的神圣使命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生活。

二、鲜明的时代痕迹

刘心武的小说在创作方面均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从《钟鼓楼》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班主任》中对文革思潮的探究均可体现。刘心武的小说在作品内涵上体现了时代的脉动,传达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刘心武小说在表达时代特征方面着重关注人们的思想变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审美主义逐渐复苏,促使刘心武的小说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风格,对小说风格内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不仅超越了前期简单的肯定与否定的创作模式,同时对小说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呈现出了更加理性的分析与判断。《钟鼓楼》的小说中,不仅涉及北京钟楼、鼓楼、四合院的描绘,还介绍了饭馆、结婚风俗的变化,结合具体的情节,展开了武术等各类传统知识的介绍,包含了大量的老北京风俗、特色地点等。借由这些景观化的时代主题,展现了一幅细致的时代场景,让小说的描绘带有了鲜明的时代痕迹。

三、四合院文化与两个精神社区

四合院是整个《钟鼓楼》最容易识别的外在结构模式,它是所有书中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所有的故事都是沿着流逝的时间,依照小说的章目安排,围绕着四合院而徐徐展开的。在这个院落中,9户人家婚恋嫁娶、喜怒哀乐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他们既有彼此性格、人性的差异,也有诸多依存于生活细节的矛盾,彼此之间不可避免有着多重的纠纷,同时也有着多样的和睦。四合院的方位、格局和布置在整个小说中被精心地刻画与描绘。刘心武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其建于明清之际,既具有历史的沉淀,也具有现实中浓郁的烟火气,使读者在阅读这一四合院的描述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妙趣,仿若置身其间。

“四合院,尤其北京市内的四合院,又尤其是明清建成的典型四合院,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烂熟阶段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研究封建社会晚期市民社会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建筑艺术、民俗演变、心理沉淀、人际关系以及时代氛围的绝好资料。”从这段小说中的截取段落可以看出,在对四合院进行描写时,刘心武的描写手法并不与传统小说的环境描写相吻合,反而呈现出一种力求扩大意义的描绘态势。整个四合院文化的描景,脱离了小说书中的人物活动,甚至逐渐转化为四合院历史的塑造、文化的沿革、社会生态及文化景观中。如果从小说的描述特性来看,这显然已经超出了传统小说的描写范围,它更像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科普。如果单看这段小说片段,几乎无法找到小说情感描绘的痕迹,反而觉得这是一篇科学文章。诚然,作者想要表达四合院是书中“大主角”这样的观点,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出,作者在表达自身创作追求时,利用对四合院的描绘展开了创新,他借由北京市民生活的四合院这一特定的文化景观,表达文化、建筑与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联系。并借由这一特定文化景观,对人物复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引导。当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演化关系时,四合院就成了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演化的领地。作者通过对小说领地的描绘,将每一个研究对象逐步引入到领地内,每一个领地内的人物都能够在四合院中完成文学化及社会化的思考,实现人物特色的展示,形成了四合院独有的精神风貌。

除了四合院本身的内在结构描绘,小说中呈现的人情世故也由四合院开始,形成了两个明显的精神社区。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影响、职业的丰富,导致四合院文化不再由传统的精神社区所统治,而是逐渐演化出复杂的色调。四合院内的人们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聚集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核。一派精神社区,是由薛大娘、荀大爷、海老太太这些在年龄上更高,在思想上更为循规蹈矩的人所组成。他们就像四合院中根深蒂固的传统一样,沉积在底层人民的生活里。例如薛大娘坚持要用小轿车接新娘;七姑在迎亲办宴上,故意处处图吉利;荀大爷为儿子指腹为婚;海老太太胡编自己的身世遭遇,以满足虚荣心。这些传统文化中丝丝缕缕的联系,让人们感受到四合院文化中无处不透露着传统文化意识的风貌。而另一派精神社区,则是由更具有时代特性,在价值、信仰、情绪、修养上更加年轻化的人们所代表。在这里,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跨越了一定的等级观念。他们之间心理障碍的形成与自身性格的关系更大,反而不限于社区人们常有的交往,而是展现了一种文化与信息的沟通。一旦涉及关心的话题,这一精神社区的人们,能够突破限制、无拘无束的侃侃而谈。例如荀磊跨越等级观念去张家借阅英文原版书,引起张秀藻少女之心的萌动。

当然,除了两个精神社区的描绘以外,在小说历史进程的推进中,更为真实的是不同精神社区的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甚至是在同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纽带缺失,共同感缺乏也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澹台智珠和李凯就是这样的例子。澹台智珠与李凯文化上的差异逐步扩大,最终她复杂的心理支持逐渐崩溃,不能够排忧解难。文化上的裂痕最终是否引发了感情的破裂或婚姻的结束,小说结尾并没有明示。但我们由此可以窥见四合院中典型的文化现象,两个精神社区的文化差异。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差异性,带来了小说中突出的矛盾冲突,展现了极具魅力的艺术特性。

四、对传统心理的思考

在刘心武对时代痕迹的描绘中,除了细致入微的四合院文化及北京风俗风貌以外,《钟鼓楼》小说中同样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心理的思考。《钟鼓楼》中,人物活跃的公共空间,集中在四合院,日常生活充满了复杂、暧昧、感性的情感认知。基于社会的变迁,刘心武展现的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描绘。在结构以及市民生活方面,均展现出了区别于传统时代内核的风貌,既展现了风俗画式的、色彩浓郁的北京味儿,同时也增加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展现出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思索与改良。小说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西方信息融入,促使知识分子在现代性的焦虑中与西方文化不断对话。而作者在《钟鼓楼》作品中表现出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缘,也与西方文化信息进行了独立性的思索。他对北京的传统民俗进行了不断地调整,希望借此适应现代的节奏,凸显出民族的自我。

五、栩栩如生的人物

在文学内容方面,《钟鼓楼》流露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思想。文学的本身向人类思想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刘心武的小说表现出更强的人性、人道主义,完成了阶级论、人情美等思想的投射。可以說《钟鼓楼》本身就是对人物身上的意识进行的细致剖析,对小说人物的形象进行了特定的塑造,既讲究了人性的优美,也表达了更高层次的人道主义,形成了具有艺术美感的美学理想。刘心武在小说中通过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体现了他所期待的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理想。作者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热爱、理解与尊重,是对真善美的确信,也是通过人物塑造反映出的对新时期的企盼与珍惜。

六、命运和选择

人物命运是小说推进的主要关联。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迁是通过各类复杂的因素进行影响及变化的。而一个小小的选择就可能对小说人物中的命运造成巨大的影响,产生很大的差异。《钟鼓楼》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体现了这种巨大的命运差异性。例如路喜纯和卢宝桑,同样是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但是他们由于自身的选择而产生了不同的命运。路喜纯出生于一个贫贱的“窑姐儿”家庭,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自轻自贱,反而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即使是在屈辱中诞生,他反而明白自尊自重的重要性。在面对困难时他从不屈服,也从不放弃。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下,他为理想不断奋斗,促使自身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丐帮文化”影响下的卢宝桑。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劣根性,反而继承了家庭中丐帮的恶劣习性,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混混。由这两人的命运对比,我们即可看出性格、选择所代表的命运差异,他们由自己的选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道路。

除了在不同人物上对命运与选择的描绘外,在同一个人的命运中,一个微小的选择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例如小说中的失足青年姚向东,作者对其孤独与恐惧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一描绘突出了他人生中可以做出的选择,如果他选择去认错或自首,那么显然这种孤独与恐惧不会对他造成巨大的煎熬。然而,最终他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导致自己和身边的人都陷入了痛苦的泥潭。作者通过人物不同的命运以及多样化的自由选择,表达了一种自由选择的概念,同时也确立了在社会历史特定环境影响下具体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内核。

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小说中把握情节变换的方式。《钟鼓楼》小说中,12个小时的时间内集中描写了多个矛盾冲突的场面。一方面,通过这种矛盾冲突,加强人们对小说情节的感受;另一方面,也以冲突场面作为引导,与历史转换、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形成契合的推进。薛大娘与儿媳妇之间的矛盾;郭杏儿与冯婉珠之间的矛盾;水管风波中邻里之间的矛盾;澹台智珠与李凯之间的矛盾;姚向东的理想矛盾;唐其彬的性格矛盾;张其林的工作矛盾等。这些矛盾内容能够在现实中清晰可见地了解其压力所在,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存在着荒谬的吻合性。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矛盾冲突,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变革速率对人物命运的影响。通过这些矛盾的产生,可以看出现实与过去存在着矛盾,传统与发展存在着矛盾,历史的变革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有其无法抛离的痛苦,而这种烦恼是促使人们思考与进步的因素,同时,也是推动人们去追寻更有意义生活方式的途径。烦恼、矛盾与思考是息息相關的。通过这种矛盾,激发了人们的意识行为的转化,促使不同的情绪起点与动力,从而使人们在生活中进一步思考人生,努力去变革,在历史的变革中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八、结语

《钟鼓楼》的描绘不仅借助四合院的生活场景描述了北京丰富的民俗,同时借助民俗的描绘探究了与之共同呼吸的北京市民沉浮的命运。这就呈现出对市民生活的确实关注,同时也表现出了细致的时代风貌。大量的北京传统民俗在《钟鼓楼》中的应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在北京传统、市民生活环境的塑造;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想从宏观及历史的角度审视民族、审视芸芸众生的意愿。作者借由四合院内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来反映特殊时代下的中国社会,也借助人物的塑造形成深厚的历史感与命运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由此可见,《钟鼓楼》带有明显的历史感与命运感,这也是刘心武创作《钟鼓楼》的基本意图,它通过社会生活人物经历,反映出时代的特色、人物的沉浮,对当下的中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把握人物的命运,彰显文学的历史感,呈现出独有的思想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春凤.浅谈刘心武小说的艺术魅力[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2:45-46.

〔2〕夏正娟.三十年来刘心武小说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7-140.

〔3〕夏正娟,吴文芳.“新时期文学”的场域竞争——以刘心武小说为个案[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5.

猜你喜欢
刘心武艺术特点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
刘心武母亲的教子之道
爱子女,是重要的人生乐趣
刘心武:父母的爱是我文学成就的根源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我不想让愤恨在心里扎根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