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阅读教材编写策略研究

2020-03-10 08:53吴育红
出版广角 2020年24期
关键词:教程教材内容跨文化

【摘要】“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网络学习与传统课程学习相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迎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依托网络和手机开展移动式学习的时代特点,《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从“教材内容专业化、智慧化”“教材资源多元化、数字化”“呈现载体网络化、移动化”等方面建构大学英语阅读教材编写策略,促使传统教材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混合式學习。

【关  键  词】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教材编写

【作者单位】吴育红,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434;G230.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27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课堂与线上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1]。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引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变革,而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材被视为外语学习的心脏,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体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平台,对实现教学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个板块,将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2]。目前,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文化拓展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已在各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为推进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2020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

本文从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入手,从“教材内容专业化、智慧化”“教材资源多元化、数字化”“呈现载体网络化、移动化”三个方面梳理《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的编写策略,以更好地服务混合式学习,为相关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

一、大学英语阅读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国外学者于20世纪初期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的概念,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把传统学习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尽管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达成一致意见,但学者们普遍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将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优势结合,是一种“线上+线下”互补、互相交替组合的新型学习模式[3]。近年来,随着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电脑网络、智慧学习平台、APP手机移动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混合式学习蓬勃发展。

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学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纸质材料为媒介,可以利用的阅读信息量有限,阅读信息的承载方式单一,这制约了大学生阅读学习的有效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大学英语阅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首先,大学生可以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根据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等客观实际,实时、便捷地从海量学习资源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学习素材,开展有效的学习,实现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其次,大学英语阅读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语言文字,而是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影像等多元方式呈现,方便大学生选择不同的媒介开展个性化学习。最后,大学英语阅读学习的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网络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翻转课堂、蓝墨云班课、手机移动端、APP智慧学习系统等打破了固定教室、固定课本、固定时间的学习形态,更适合具有“数字原住民”属性的大学生开展移动式阅读学习。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学英语阅读学习已打破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课堂教室为学习空间的局限性,呈现学习内容的电子化和多样化、学习平台的数字化和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网络化和移动化等混合发展态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以及大学英语阅读学习模式的转变势必推动大学英语阅读教材编写理念的转变以及编写实践的革新,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和智慧学习的目标,实现纸质媒介与数字资源的结合,以及线下传统课堂学习与线上网络课堂学习的融合。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编写策略

传统大学英语阅读教材的知识信息承载量有限、承载方式单一,编写和出版过程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实现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鉴于此,《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团队在编写过程中积极融合信息技术,努力促进教学内容、呈现载体、资源建设的转型升级。

1.教材内容专业化、智慧化

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2]。作为大学英语的文化拓展课程,《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在素材选择和体例编排上紧紧围绕历史、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展开,将文化知识的拓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融于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信息大爆炸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与各种舆论观点层出不穷,知识信息混杂在一起,难以甄别有用的信息。专业化的知识信息无疑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教材编写的难点。《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团队在编写过程中以世界多元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为主题单元,从国内外报纸杂志、学术论文、书籍和经典著作等知识信息库中遴选文化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专业化学习内容,努力使承载体裁多样化,帮助学生在欣赏原汁原味的英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世界文化知识、丰富本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能力。

以往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数是此领域的专家,理论知识深厚,但由于许多专家较早告别讲坛,专心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等工作,可能存在理念与实际教学工作脱节、无法客观了解学生真实学习需求等问题,陷入所编写教材脱离教学实际的困境。《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编写者均是来自大学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情,能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角度出发设计教材内容、编排体例;同时,他们还关注以应用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智慧学习过程。《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练习设计上充分考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一方面,《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在内容选择上对部分原版文章中的生僻词汇进行替换和调整,对部分文章做了适当的内容整合和删减,以保证教材内容语言难度适中。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在编排体例上对内容进行细分,共分为四册,每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三部分内容,共四篇阅读材料。第一部分共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设计的练习为思考题、句子和段落翻译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思辨能力和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中英翻译能力;第二篇文章参考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题型,设计了阅读理解单选题和“十五选十”完形填空题,可提高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运用和观点理解能力。第二部分为两篇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阅读使用,并设计信息匹配题。第三部分为能力拓展部分,包括“头脑风暴”、写作等相应的练习任务,可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和协作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大数据的智慧学习是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协同创新与知识融合的全新学习方式;智慧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个性、高效、沉浸、自然和持续学习等几个方面[4]。《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的内容编写与体例设计,充分考慮了混合式学习的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路径,驱动其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其开展智慧学习。

2.教材资源多元化、数字化

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对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等超文本学习内容和资源的需求远远高于对传统纸质学习内容和资源的需求,单一的传统纸质教材对语言文字的表意模态有较强依赖性,这制约了大学生对英语学习范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选择[5]。

当代大学生是从小就通过影视、动漫、视频等获取信息的一代人,他们更倾向于视听型学习。《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每一篇文章都附有与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这凸显了图片作为语言表意的辅助功能。编写者针对每一单元的主题深度挖掘内容,以配套直观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维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综合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英语阅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形态的教材内容还可以强化教材的交互功能,帮助学生和教师形成双向互动。对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的多元化、数字化让教材“动”了起来,使他们能够置身于学科知识的多维环境中,主动探索知识,进行体验式学习;对教师来说,教材内容的多形态化改变了传统的“阅读+讲解”模式,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更高水平的发散式教学[6]。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大数据挖掘海量信息资源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但只有根据实际需求,利用好信息资源,才能带来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多元化、数字化的教材资源建设紧紧围绕专业化内容展开,力求知识性、可读性与启发性相结合,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启智。

3.呈现载体多样化、移动化

通过智能教学平台、移动学习端等媒介呈现多元化、数字化、动态化的教学资源是混合式教学的特征之一。为了契合混合式学习的发展趋势,《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团队在编写过程中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进行与纸质教材匹配的多样化数字资源整合。该团队意识到,数字资源不是将纸质资源简单进行数字转换,而应该创设性地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嵌入移动课堂和课外拓展课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成熟,智能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手机阅读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重要方式。智能手机具有体形小巧、便于携带的优势,校园无线网络的全区域覆盖更是为实现快速便捷的手机阅读、手机视听、互动参与提供了保障。基于手机阅读的碎片化特征,《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移动终端的数字化资源开发突出内容短小精悍的特点:文章后的移动化拓展内容大多是时长为10分钟左右、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学生只需扫一扫文末的二维码就能获取音频、视频、微课等拓展资源信息和课程主题资源,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移动化学习。总体来看,英语阅读教材移动端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纸质教材呈现方式单一且信息承载量有限的制约,丰富完善了教学资源,实现了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随时随地移动式便捷学习的需求。

21世纪教学活动的重心由向学生传授固有知识转向支持学生利用工具从信息海洋中主动获取信息,内化并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以解决在现实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即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和复杂技术条件下具备深度学习能力[10]。大学英语阅读教材编写的转型升级只是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随着大数据、AI技术在教学上的深入应用,大学英语阅读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将逐步实现从多形态化、数字化到全方位、智能化的发展[7],更好地适应英语教学生态环境,帮助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与智慧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坚林,王静. 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常态变化与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可视化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6(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Z]. 2017.

[3]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79.

[4]郭晓珊,郑旭东,杨现民. 智慧学习的概念框架与模式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14(8):5-12.

[5]张承祖,顾卫星.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纸质教材的转型升级研究——以《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程》为例[J]. 出版广角,2020(14):92-94.

[6]陈坚林,贾振霞.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外语学习方式探索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7(4):3-8+16.

[7]肖永亮. 数字媒体本体之再设计[J]. 工业工程设计,2020(6):57-66.

猜你喜欢
教程教材内容跨文化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