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忠
摘 要:近年来,浙江省在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困扰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也不少:中职阶段过程监控、文化课的课程设置和选拔考缺乏统一的标准、高职课程前置和选拔考试后学生学习动机的弱化等。本文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思路。
关键词:一体化;问题;指导;改革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贯彻于落实,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改革和融合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先后出现了五年制高职、直升式五年制、“3+2”、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等模式。这些教育改革尝试大大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才培养方案的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教学内容重复(柳霁倩, 2018),实施过程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张惠君,2013)等问题。事实上,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中、高职段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中职阶段教学质量监控、选拔考试的提前和中职阶段后续教育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表象问题的背后是指导性政策的缺失和中高职教育体制保守性造成的。
1 存在的问题
1.1 指导性政策的缺失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教育、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的五年制以及中职教育均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然而,在“三二制”分段培养的五年制(含“3+2”和“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培养教育方面,除了一些指导性的原则外,中、高职段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缺乏明确的界定,深度融合的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也是如此。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6年五年制职业教育招生专业规范编制工作的通知》规定,“五年一贯制”需制定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质量标准,中高职学习时段在确保学生分别达到中高职培养标准的前提下由中、高职院校协商确定。各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虽然有指导原则,但具体实施有诸多困难。挂钩的中高职院校间不存在着行政上的上下级隶属关系,高职学院对中职学校的“指导”是有限的,往往是建议性的;即便中职学校接受了指导,很多时候执行力度受到诸多限制,效果不佳。另外,地域差异限制了中高职院校间的有效沟通,也会影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实施效果。由于不能命令挂钩的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只能在选拔考试的标准上去影响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这样的操作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与省教育厅提出的中高职教育深度融合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
1.2 过程管理存在问题
1.2.1 中高职院校间的联系松散
有五年一贯制合作项目的中高职院校间,通常由高校牵头,成立中高职教育联盟,旨在加强五年一贯制教育合作院校间的联系。事实上,这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中高职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除了一年一度的中高职联盟会议之外,鲜有教学研讨会、听评课等其它的会议。因此,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解决,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把控。如果遇到高职院校人事调整,情况就更加糟糕。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高职院校新到任的专业负责人不清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何谈在专业发展上对中职院校有实际的指导。
1.2.2 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不力
为了加强对中职阶段的教学管理和监控,对口的高职院校通常在前四个学期的某个时候对部分或所有文化课进行抽测。这本是好事一桩,但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接的中职学校太多,没有足够的人手派驻各对口中职学校实施文化课抽测。通常的做法是,把命好的试卷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中职学校,由中职学校实施考试、阅卷。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各中职学校,但不排除有泄密的可能。另外,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高职教师没有精力做到每学期给中职学校命题,导致有些高职院校文化课统考试卷多年重复使用。长此以往,不利于文化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
1.3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1.3.1 文化基础课的开设年限没有统一要求
文化知识是学习专业课基础,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职段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或要求,在中职阶段文化课开设的年限、周课时数方面,各高职院校间要求不尽相同。有些高职院校要求周课时不少于4节,有些是3节,有些干脆没有明确的要求,中职学校看着办。有些高职院校要求开设4个学期,有些是2个学期,还有一些没有明确要求。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各中职学校文化课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有些使用高教社出版的国编教材,有些使用省编教材,还有一些使用其它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带来不便。
1.3.2 选拔考试文化课考纲不统一
第五学期的选拔考试也是如此,各高职院校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除了考试时间不统一外,文化课的考纲差异也很大,要求高的高职院校使用当年的高考单独考试的大纲,而另一些高职院校则自定标准,由各挂钩中职学校就语文、数学和英语各命题一份,然后由高职院校整合出一份选拔考试试卷。选拔考试的时间、组织形式、考试范围和内容没有统一要求。对此,中职学校的教务部门苦不堪言。各挂钩高职院校要求不一,文化课教材五花八門,增加中职学校任职安排的难度;下半年12月份的是合作高校的考试季,中职的教务部门应接不暇,往往会连着几天,甚至几周(合作院校多的中职学校)都要组织考试。
1.3.3 中职第6学期大学预科课程设置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按照中职教育规律和惯例,第五、六学期或第六学期都会安排顶岗实习。由于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的特殊性:中职3年,高职2年,比普通高职3年的教育时间少1年,在加上高职第4学期的顶岗实习,导致高职阶段的实际教学时间仅有可怜的1.5年。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很难达成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更别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弥补五年一贯制教育时间上的不足,不少高职院校采取了将部分大学课程前置的做法。
然而,并非所有对口高职院校都有课程前置计划。个别高职院校仅要求中职取消第六学期的实习安排,至于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均交由对口的中职学校自行安排。这也许是合作高职院校善意的想法,不想过多干涉中职学校的教学安排,但这对于整个项目的人才培养和项目培养对象(五年一贯制的学生)而言,是不利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中职学校会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教学内容,但一般而言,无论如何增加,都应属于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不属于高职教学计划,对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促进作用是不大的。
1.4 学生学习动机的弱化和缺失
1.4.1 学生学习动机的弱化现象
本世纪初头几年,浙江省的部分中高职院校试点了直升式的五年制教育。由于该项目直升高职,大专文凭高枕无忧,吸引了很多优质生源,有些专业的分数线甚至超过了一般的普通高中。然而,该试点项目最大优势,却也成了学生学习动机弱化的直接原因。由于大专文凭高枕无忧的保障,五年制项目的少数学生丧失斗志和学习动机,开始混日子,导致了输送至高职的生源质量的下降。所幸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调整了政策,对五年制专业的升学提出了选拔要求。然而,由于选拔考试时间安排的原因,学生学习动机弱化的现象仍然存在。
升学选拔考的时间安排在了中职第五学期,选拔考试成绩在当学期末公布。一般而言,选拔考试上线的学生相当于提前拿到了对口高职的录取通知书,如同进了保险箱。在第六学期,甚至从第五学期选拔考試结束起,部分上线的学生逐渐开始松懈,在学习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教育不及时、有效,此现象有蔓延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原因。其一,上线的学生拿到了高职教育的“入场券”,觉得没有必要再那么辛苦学习;其二,由于后续学习的课程是中专课程(有大学前置课程的除外),他们觉得跟大学的学习和文凭没有多大关系,是否努力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相信中职学校的老师会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的,但摆在学生眼前的事实胜于雄辩,老师们的教育引导效果是会打折扣的。
1.4.2 取消实习实训安排带来的问题
取消第六学期实习实训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中职教育必修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实施,操作性强的专业要求有大量的实习实训时间,以确保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如果完全取消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又不另行安排实习实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会出现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与普通高中教育没有什么区别,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性。
取消第六学期实习实训会给中职学校带来压力。在常规的中职教育模式下,部分毕业班第六学期,甚至是第五学期,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是可以腾出来分配给一、二年级学生。由于五年一贯制的学生第六学期还要在校学习,中职学校肯定要安排足量的师资和其它教学资源。这无疑增加了中职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压力。民办学校尤为如此,不仅仅增加师资和教学资源压力,还会直接增加民办学校的运营成本。
2 解决思路与对策
2.1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既不是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一个五年期的整体规划。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中职段教育与普通的中职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普通的中职教育以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是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分两个阶段实施。中职段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放在五年期的大背景下考虑,成为五年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着眼五年培养大局,合理规划中职段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的分配。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由于高职院校无权命令中职学校,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实现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深度融合,避免出现中高职段教育两张皮的现象,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出台政策,明确规定中高职院校各自的职责、任务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加强过程管理监控
2.2.1 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标准,加强指导
统一文化课考纲。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选拔考试中使用高职考的考纲,这中做法欠合理的,但也可能是无奈之举。因为,如果不使用高职考的考纲,高职院校就得另行设置一套考纲,但这可能会因为各高职院校的设立的标准不同而加重中职学校的负担。其实,这是不可取的。一则,一体化教育项目的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时间比高考方向的学生少半年,不一定能达到高考的标准;二则,如果必须使用高职考考纲,那一体化的五年制教育与普通的“3+3”高职考教育有区别吗?显然没有。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文化课教学单独设置一套考纲和教学大纲,以适应深度融合的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要求。
统一选拔考时间。多数中职学校都有两个以上的专业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由于各挂钩高职院校的选拔考试时间不同,中职学校常常是苦不堪言,忙完了这家,忙那家,整个12月份是选拔考试的考试月。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统一考试时间,可以减轻中高职院校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
2.2.2 高职院校主导引领,加强过程管理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出口在高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主导和引领的职责。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中高职院校间的联系。利用已经建立的中高职联盟,成立各种工作小组,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学业评价、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等层面建立起常态的、多维度的联系机制。二)加强对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在专业建设上,高职院校向下延伸,借助中职学校的资源和优势为高职教育打下宽厚的专业和文化基础;中职学校向上延伸,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眼光要看到五年后,而不是三年后的培养结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应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着眼于五年的培养期,充分考虑各中职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将中高职的课程体系打通,通盘考虑。三)建立教学巡视制度。对口高职院校要经常性地派遣专业课教师深入各挂钩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巡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以确保中职阶段教学符合五年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四)师资互通互访。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建立起互访制度。高职院校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中职学校客串授课,一则了解中职阶段学生特点、教学进程和教学计划实施等一手资料;二则,通过客串授课的形式,中高职一体化教学项目的学生可以对后续学习的高职院校有一个直观、感性的了解,能起到稳固专业思想的作用。中职学校的老师可以到对口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培训,便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向,实施教学计划。
2.2.3 进一步深化学制改革,尝试“2.5+2.5”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通过中职3年、高职2年的教育达到原来6年的教育目标,即如何实现“3+2≥6”,是各挂钩高职学院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已经采取措施,将部分高职课程前置至中职的第6学期。这虽说一种进步,但所前置的预科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
中职第5学期末,选拔结果一经公布,一些不利于教学和稳定的现象便开始逐个显现。很多学生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被预录取,就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丧失斗志和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其他学生的实习实训安排也会构成中高职一体化项目不穩定的因素之一。为确保中职阶段第6学期的教学效果,稳定军心,加强学习动机,除了思想工作外,还有其它的策略可供选择。
修订教学计划,加强课程考核管理。学生之所不重视,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前置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高职学院有必要制定相关政策,将前置课程纳入高职段教育的教学计划,对前置课程加以考核,考核不合格需要重修,与高职的毕业资格挂钩。只有加强课程考核,才能促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前置课程的学习,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为高职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破陈规,深化中高职段学制改革。高职课程前置,可以看作是高职段教育学制的下延——预科学期或“0”学期。但是,这个学期是不在高职学院的完全掌控之中的,是要通过与挂钩中职学校的合作,借助于中职学校的师资、场地来实施预科学期的教育教学,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且不说中职学校的师资是否能胜任高职课程的教学工作,假他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终究没有自己做来的直接、有效。如果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得在学制方面做出变革,变原来的“3+2”为“2.5+2.5” 模式:中职两年半,高职两年半。着需要中高职院校有莫大的勇气,打破陈规,开拓创新,也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如能实现学制的变革,至少可以解决目前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棘手的问题:中职学校第6学期理论教学师资短缺问题;高职段教育赢得了一个可以实施有效教学的学期;中职第6学期学生学习动机弱化,斗志缺失的问题;中高职段教育可实现无缝对接。
3 结语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先后经历了五年制、“3+2”、五年一贯制名称。从名称发展的变化来看,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越来越趋向中高职院校间的紧密合作,课程融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将会从形式上的一体化走向实质性的一体化,实现无缝对接,高效、高质地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柳霁倩. 中高职一体化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2).
[2] 张丽. 影响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9).
[3] 张惠君. 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 价值工程, 2013,(15).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