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固有理念在当代中国画教学中的再造与转化

2020-03-10 08:35董晓峰
参花(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中国画

摘要:中国画的教育和传承与中国画艺术一样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如何将传统文化固有的理念在当代中国画教学中再造与转化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其与目前中国画创作所面临的问题,与中国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关键词:中国画 教学体系 传统气脉

一、传统与当代的这面墙

中国人在观画、观物、观色上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规律,也有着非常完备的绘画体系。对于现代普遍缺乏中国文化素养的中国画学习者来说,只能从学习经典画着手,并要记住中国画的绘画标准和法则,建立起一种高规格的标准。当今的中国画教学呈现着活跃之势,这无疑令人欣喜,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如创作者文化立场的失衡、创作理念的偏颇、对艺术规律认识的模糊等。鉴于此,对传统中国画体系的梳理,对视觉形式规律的总结以及教学方法的探求就显得十分必要。要向传统学习,揭示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章法、布局等普遍规律。对规律的总结则以“布白”为方向,对中国画的“势”以及气势的起承转合等规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意义在于互融性,通过互融显示其宽容与厚积。中国画在教学中的四个基础包括传统绘画、书法、写生与文史,它们之间存在着鲜活而微妙的联系,如何在基础教学中合理地呈现与协调,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中国画教学抓住“笔墨结构”这一纽带,自然地衔接四个基础之间的联系,就会形成教学的一大特色。同时,基础教学的意义还贯穿于临摹、写生、创作这个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中,因为中国画的发展正是中国文化全面的营养造就的,它的布白经营理法、诗书画印一体的形式,以及观物之生的写生观念,不似之似的造型意识,无不作为一种普遍规律,融入当代艺术院校教学的血脉之中,成为激发创作的一种动力。

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国画的承传是教育规律在中国画上的体现,是中国画的基本精神与法度的传承前提。从中国画教育技术上而言,重建中国画语汇系统有一个很简洁的方式,就是诗、书、画、印一起修。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学习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一个要求,这在目前的中国画教育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是很容易推广的。在笔者看来,只要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在这样一个标准和前提下进行的文化教育,基本来说就不会脱离这个轨道。只要前提是对的,具体传授的方式每个人可有每个人的不同。

二、人格塑造在中国画中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画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什么?这是老生常谈而又饱含真理和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中国画家很重视人格品行上的修为。“人不正,行不远”,这是中国文化在发展道路上不变的真理,也是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要求。古人说“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区别最大的一点。西方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更多的是与科学有着联系,与人格品行关联不多,但这却是中国人所强调的。中国人讲究人性的熏陶,并认为绘画是内心情感与修为的外化表现。所以,绘画艺术对人格品行的高要求是中国画画家终身修炼的一个目标。

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无论你表现什么样的题材内容,都会带有人格化的象征性。大家最为熟知又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它寄托着中国人最高的人格理想——君子之风,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绘画题材之一。其他的如松柏傲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还有像魏晋以后的诗歌一样,讲求精神品格之高下。再如齐白石老先生的作品,是大家公认的好作品,但齐白石个人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自己的诗写得最好,其次才是书法。而人们对他的品评顺序是画、印、书、文。在他个人看来,首先是他的诗歌,然后是书法,也就是说要先做人,进而才能做一个好文人,最后才能说画,这就是齐白石自身修炼的追求和标准。有人说人品、画品是一个虚的东西。其实,一个优秀的中国画画家,当他进入一定的阶段后,都会实实在在散发出人格品行的修炼。

三、脉承连续,心性修养

中国画的根基是哲学,而它的根系又深深扎在中国文学的土壤里。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成就了别具特色的中国书画辉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就中国的传统气脉而言,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画家的文化精神及思想品格;二是历代传承下来的艺术作品的构图样式、笔墨语言。简言之,继承中国画的传统文脉,不能局限于某门、某派、某种艺术形式,而是既要钻研传统技法,又要承续传统文化的精神。

多读画,多看古今名画,每幅作品都体现作者的不同气息,有人浑厚,有人尖刻;有人华美,有人干枯;有人淡雅,有人婉转;有人生硬,有人豪放,如此等等,各有其面,互不雷同,各有独自的习气。但每一个画家都有他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處。因此,多读画,多读画家,汲取画家的营养,为我所用。在传统绘画作品中感受古人的绘画理念,从中汲取精华,并以此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创作出更多、更新、更具时代艺术风格的作品。也只有这样,新一代中国画画家才能真正地认识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并加以转化应用,进而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做到古为今用。

四、在基础理论中回归传统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画?首先应是意在笔先,接下来是胸有成竹,再接下来是点到为止。无论是惜墨如金,还是淋漓挥洒,肯定是要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去画画的,绝不能轻易落笔。人们对中国画里所含的“诗趣”有两种看法:(1)依诗作画。即用绘画描绘诗人所要表达的事项。将诗画合编一书在明代开始得到了重视,如《唐诗五言画谱》《草木花诗画谱》《唐诗七言画谱》《唐诗六言画谱》等。(2)为画题诗。即诗人从画中引发了情感,因而把绘画作为写诗的题材,并加以题咏。学习诗文,培养自己成为有文化内涵的画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首要条件。中国文化、中国画与中国人的关系是密不可的。

中国画里的境界高与低,直接联系着人的品质和文化造诣,这两者共同造就了中国画的含义,也成就了一种文化表率。因此,在中国画专业的教学中,诗文修养不应该是泛泛的文学普修课,而应将它列入中国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多读书可以把诗文变为作者的个人气质,而气质的好与坏,是学好绘画的第一要素,气质和修养是创作绘画的一面镜子,会直接反映到创作上去。因此,学画而不读书,定会缺少营养,流于贫瘠,其画境也不会高。读书能够使人增长文化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中国书法与中国画有着许多相通之处:(1)所用的笔、墨、纸、砚完全是一样的,在用笔的方法上也基本相同,还可以将书法的用笔直接运用到绘画上,所以,工于书法的人学画就比较容易,学画的人也必须同时学习书法。(2)画上必须题诗、题字、题款。一张画的题字好坏是很重要的,字题得好,有画龙点睛之妙;字题得不好,会有虎头蛇尾的遗憾。中国书法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繁盛阶段,不论是从意境上看,还是从技法形式上看,都达到了很难逾越的境地。因此,“写”法的形成就逐步成为元代以后中国画家青睐的一种绘画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必修课程时也有所了解,如“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书画同源”“写叶用八分法”“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叉股”“屋漏痕之遗意”等。进入到笔墨相融合的阶段,笔法也就成了墨法,即做到笔笔都有形、笔笔都有墨的一种绘画状态。中国画的“写意”是写画家的心境之意,并非是物状或是造物。“写”既是体现画家的一种表达语汇,又是画家的一种作画状态。作为中国画语汇里的“写”也是有一定标准的,就是人们常说的书法用笔的标准。书画也是最能体现艺术家的修养、人品、学识和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

五、结语

在这个社会文化大融合里,传统艺术呈现出了功利性很强的审美观,而手工艺术则成为人们自我超越的手段。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下,技艺也就成为我们超越的一个对象,从而“技”成为“道”。我们要拿“进技于道”这样一个观点来看待中国画教育问题,并要重新来看素描和色彩等一些基础课程是否合适作为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训练。如今,中国画的教育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被中国画所吸引,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艺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也呈现出尤为活跃的发展局面,对大多数院校来说,在“传统出新”与“中西融合”这两条主线下,许多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雒三桂.什么决定着中国画的高下[N].中国文化报,2014-11-19 .

[2]王晓东.山水画基础教学内容解析[J].艺术研究,2012(01).

[3]刁秀航.論现代中国画教学面临的困境[J].美术大观,2017(05).

[4]何景磊.从《国画的研究》讲稿看陶冷月的美术教育观[J].美术大观,2012(03).

[5]潘公凯,于洋.以笔墨为本,改造素描,强化中国画特色——潘公凯先生谈浙派人物画的经验与启示[J].美术研究,2006(02).

[6]王冬松.中国古代诗与画的结合之路——绘画之诗性获得过程[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04).

(作者简介:董晓峰,女,硕士研究生,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