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尚
(青岛市消防救援支队,山东 青岛 266000)
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现象,建筑业大力发展高层建筑及地下建筑。地下建筑通常用于商业经营,具备零售、餐饮、娱乐等功能。受建筑施工条件的影响,商用地下建筑的火灾危害性较大,不仅难以控制,还会产生浓度较高的有毒烟气,且复燃性较高,需建筑管理者从火灾预防角度入手,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1)人员流动性大。人员集中及流动性大为商用地下建筑的显著特征,且商用地下建筑的消费者来源复杂,表现出盲目性、方向性不足、综合素养良莠不齐等特点,在遇到火灾等突发事件时,易表现出恐慌、混乱等情绪。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的商用地下建筑每天接待消费者高达20万人,客流量较大,建筑内滞留人口较多。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难度较大,易引发较大人员伤亡。
(2)易燃可燃物多。在商用地下建筑中,商家经营的商品以易燃物或可燃物为主,如服装、食品、电器等。另外,部分商用地下建筑的商家经营酒精、杀虫剂、摩丝等商品,这类物品内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存在较大的火灾危险性。相关统计资料显示,部分商用地下建筑的火灾载荷密度为100~300kg/m2,约为地面建筑的3倍。而且商用地下建筑的空气不流通,一旦发生火灾,燃烧时间最高可持续18h,危险性较高。
(3)电气线路复杂。商用地下建筑的自然光照条件较差,对照明系统的需求较大。同时,部分商家为提高美观性,烘托气氛,吸引更多消费者,会在店铺四周设置多彩的荧光灯具;部分经营电器的商家会设置多个插座,用于展示电视或为消费者测试商品提供便利。可见,商用地下建筑的电气系统较为复杂,一旦出现火灾,会出现停电或爆炸等事故,提高建筑危险性。
(4)内部纵深大。部分城市的商用地下建筑相互连通,内部纵深较大,提高建筑布局的复杂性,易使消费者在建筑内部迷失方向,不利于消费者的及时疏散。尤其是环型地下商城,这类商用地下建筑的走道宽度较小,安全出口少,弯折位置多,易使消费者失去方向感,而且设计人员大都将通道和出口设计为单向型,一旦出现火灾,易将消费者困于建筑内[1]。
基于商用地下建筑的上述特征,建筑火灾的危害较大,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引发较大的经济损失。细化来说,商用地下建筑的火灾危害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难以控制。在商用地下建筑中,人员逃生自救及火灾扑救工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火灾难以控制。①在出现火灾后,商用地下建筑内的烟气及火灾方向,与建筑人员的疏散方向一致,在大型火灾事故中,火势蔓延和烟气扩散速度远高于建筑人员疏散速度,影响建筑人员的逃生自救;②商用地下建筑的结构复杂,烟气难以排出,阴燃区域较大,消防人员的火场侦查、火灾扑救及人员救助难度较大;③商用地下建筑的通信条件较差,消防人员的通信受影响,不利于指挥调度工作的高效开展;④和地上建筑相比,商用地下建筑在出现火灾后,热量难以消散,消防人员为了降低建筑内部温度,会增加火灾扑救的射水数量,不仅会加大水资源损失,还会影响建筑内部的人员搜救工作。
(2)烟气浓。商用地下建筑的可燃物及易燃物结构复杂,发生火灾时,会产生不完全燃烧物,形成大量烟气,且烟气中含有有毒气体。尤其是环形地下商城,基于单向型结构设计,烟气难以排除,聚集在建筑内部,产生窒息性烟雾,损害建筑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影响建筑内人员的正常疏散[2]。
(3)易复燃。在商用地下建筑中,阴燃火势相对隐蔽,极易出现复燃现象。由于商用地下建筑相对密闭,在内部形成稳定的空气环境,且与外部空气的流通较慢,棉毛纤维织物或纸张等物质燃烧后,会进入由强变弱的过程,最终出现阴燃现象;再加上商用地下建筑的烟雾浓厚,难以引起扑救人员的注意,一旦阴燃区域的外部空气流通加大,棉毛纤维织物或纸张会立即复燃,扩大火灾的覆盖范围,加大扑救难度,甚至对扑救人员造成伤害。
为保障商用地下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管理者需遵循《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下文简称《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构建专门消防小组,由商用地下建筑的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作为小组领导,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共同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实现相关工作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以某商用地下建筑为例,管理者结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内容,制定完善的消防人员管理制度及责任制度,引导商场工作人员开展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在人员管理制度方面,由于该商用地下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管理者设立专职消防队,负责建筑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建筑设计及消防隐患排查工作。对于低于10000m2的商用地下建筑,管理者无需设置专职消防队,仅设置消防管理人员即可。
在责任制度方面,管理者制定逐级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结合商用地下建筑的岗位设置,将防火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中,制定其禁烟制度及电气安全管理制度,避免香烟或电气问题引发火灾,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安全[3]。
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需渗透于商业地下建筑的各方面,开展消防知识宣传及火灾演练工作,深化建筑工作人员对消防安全的重视,并做好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商用地下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消防监督管理的全面性,保障建筑内人员及财产的安全。
(1)在消防知识宣传中,管理者需结合建筑人员特点,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消防知识宣传的有效性。以某商用地下建筑为例,管理者在商场的进出口及厕所等位置设置宣传栏,用于展示该建筑的逃生路线图及火灾逃生方法,提高消费者的火灾自救能力;对于商场的工作人员,管理者定期开展消防教育,并举办消防知识竞赛,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出现火灾时,保障自身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2)在火灾防护演练中,管理者需遵循《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商用地下建筑的特点,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并组织商场人员进行火灾防护演练。在出现火灾时,商场工作人员可及时报警,并根据安全疏散方案,带领消费者及时疏散,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3)在消防安全检查中,管理者需遵循《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内容,构建完善消防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消防安全检查的内容,及时发现消防隐患。以某商用地下建筑为例,其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内容如下:建筑设计中的防火分区是否有效落实;商用地下建筑是否存在拆、改、扩等行为,破坏建筑的消防功能;建筑设计中的消防设施是否按照规范运行,是否存在遮挡、损坏或挪用等现象;建筑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出口能否正常运行,是否存在堵塞或关闭现象;商用地下建筑的商家是否存在违规用电现象等。
在商用地下建筑消防监督管理中,合理的消防设计是预防火灾的关键,管理者需从建筑设计角度入手,规范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做好安全疏散通道设计,为火灾时建筑内人员的逃生自救提供便利。细化来说,商用地下建筑疏散通道设计需注重以下两项参数的合理设计。
(1)宽度的合理设计。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的宽度关系到建筑人员逃生自救的效果,设计人员需结合商用地下建筑的人流量及防火分区参数,计算最佳的疏散通道宽度,保障建筑安全。通常来说,如果商用地下建筑的外部通道和内部高度差低于10m,则参照每百人0.75m的宽度指标,设计安全疏散通道的宽度;反之,则参照每百人1m的宽度指标。同时,对于商用地下建筑来说,安全出口的宽度不可大于楼梯的宽度。
(2)出口间距的合理设计。在以往的建筑安全疏散通道设计中,设计者大都将其设计为垂直方向,但由于商用地下建筑为水平布局,设计者需将安全疏散通道设计为水平方向,利用台阶引导建筑人员进入下沉广场,再沿着通道进入商用地下建筑,这一流程的反方向,即为安全出口的设计方向。同时,设计者需根据商用地下建筑的人流量及易燃可燃物状况,设计安全出口的间距,要求每个防火分区至少配置两个安全出口。需要注意的是,在距安全出口1.4m的位置上,不可设置踏步,避免建筑人员逃生自救时出现踩踏事件。
在商用地下建筑的设计中,防烟区及防火区的设置,可显著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就防火区而言,设计人员需通过防火墙完成分区,防火区的面积由商用地下建筑的面积及建筑人流量决定,但不可大于500m2。同时,为确保防火区功能的有效发挥,管理者需做好商用地下建筑装修管理工作,避免建筑装修破坏防火分区,提高火灾出现的概率。同时,设计者需在商用地下建筑引入先进技术,设计烟气报警系统、自动灭火装置,及时发现建筑内存在的火灾隐患,实现火灾的有效防控[4]。
在商用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烟区是指在防火区内设置隔墙或防烟垂壁,避免火灾引起的烟雾在建筑内扩散,不仅可控制火势,还可避免建筑人员受烟气影响。在防烟区设计中,设计人员需结合商用地下建筑的具体布局,设计防烟区的面积,配置排烟系统想。为提高商用地下建筑的排烟效果,设计人员需确保防烟分区的面积及排烟系统参数保持一致。
另外,设计人员在开展商用地下建筑消防设计时,需结合消防设计内容,进行消防标志的设计,为建筑内人员疏散提供指示,并设置应急照明灯,提高商用地下建筑的消防监督水平。
综上所述,商用地下建筑的内部结构复杂,火灾扑灭难度大,需做好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预防火灾。商用地下建筑管理者需制定完善消防监督制度,优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在商用地下建筑施工时,做好疏散通道设计工作,并设置防烟区及防火区,提高商用地下建筑消防监督管理水平,保障人员及建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