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城市“双修”专题研究

2020-03-10 21:24胡雨波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修汉中市汉中

胡雨波

(汉中市城乡规划市政工程设计院,陕西 汉中 723000)

1 城市“双修”概念

1.1 城市“双修”基本含义

城市“双修”就是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主要包括城市绿化的改造,违法建筑的拆除,城市色彩的协调,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的规划,城市天际线、街道立面的改造以及广告牌匾的管理等。生态修复主要指海岸线、河岸线和山体水系的修复。

1.2 城市“双修”的目的

实施城市“双修”目的主要在于解除“城市病”,建设自然循环、自我调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2 国内“城市病”问题

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不良症状,患了不同程度的“城市病”,如城市建筑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摊大饼”;违法建设、大拆大建、贪大求洋、重复建设、过度开发问题突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城市病”呈高发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民众的强烈不满。

3 汉中市现存问题

汉中市位于陕西南部,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近年来,汉中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骨架不断拉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但通过调研分析,也出现了一些“城市病”。主要表现有“五不”:

(1)不全,主要体现在城市市政设施不全。城市旧区人居环境差,大街小巷环卫、路灯、绿化、人行道标准不高、排水不畅、设施不全;现有的人行道的布置中缺乏人性化设计,对人行道内的绿化、铺地、街道家具以及基础设施的协调布置和形式风格基本上没有做到精致化的规划设计,铺装不一致、不规范,一些人行道随意上车、停车现象普遍,给铺地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损。

(2)不足,主要体现在绿地广场不足。街头、道路绿地和城市开敞空间数量不足;汉中市实际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小公园、小绿地数量偏少,分布不均;绿地景观艺术设计质量等方面存在缺陷较多;城区街道人行空间环境的设计为市民提供停留交往、休闲歇息的场所考虑较少。

(3)不强,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态系统不强,水系、湿地、软质、轻质地面少。汉中市城区开放空间由城市绿化、城市水系和城市广场三个部分组成,城区内现状主要水系有汉江、濂水河、冷水河、东排洪渠和西排洪渠,还有兴元湖和莲花池两大湖泊,其是构成汉中风貌特色最重要的要素。但这些水系中有的局部地段已被填埋,有的水体污染严重,有的流经地段属于不同的使用单位,社会公众不方便进入。城区水系的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中风貌特色的营造。以沟、渠、河流、城市道路绿化为主的线型绿地是汉中市中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形式,但是,由于沟渠部分地段覆盖、截流、改线和断头路等原因,造成线性绿地被分割,现状水系水网系统缺乏完整性,无法形成生态廊道,影响了绿地水系的整体作用。

(4)不畅,主要体现在交通设施不畅通。部分路段和节点已经出现交通拥堵,城区停车设施不足,慢行系统功能紊乱,设施也不健全等;天汉大道、兴汉路、莲湖路等路段在高峰时段堵车严重;新桥、陈家营、莲湖路口、人民路口、天汉大桥等节点更是在高峰、下雨等时段拥堵严重;政府广场、中心医院、3201医院、高客站等地停车设施严重不足,人民群众意见很大,急需改善。

(5)不“特”,主要体现在城市特色不明显。两汉三国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山水园林的自然宜居特色都不够鲜明;城市色彩控制相对薄弱,建筑风貌较为杂乱;人行道的美化亮化水平不高,缺乏有特色、有文化符号的亮化美化设施;街道上的灯箱广告、公交站牌、宣传栏、垃圾箱和报刊亭在色彩、材质、风格上缺乏设计感,与街道其他元素不协调;缺乏适当的引导正逐步导致整个城市天际线的紊乱和老城区风貌的破坏;街道的特色景观感不强,以特色为主题的景观素材太少,街道的视线重点没有精心设定,特别是很多1~2层的商业门面、破旧的建筑立面与杂乱的广告牌。

4 汉中市城市“双修”的基本原则

4.1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新发展理念要求在城市建设中,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强城市设计,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有效治理“城市病”,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以此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

4.2 坚持问题导向

汉中实施城市“双修”意义重大,要重点在路(道路及市政环卫设施)、绿(街头绿地及绿化提升)、水(水系、水体整治)、场(小广场、小游园、停车场)、线(慢行系统和建筑天际线)、貌(建筑风貌和文化旅游特色街)方面实施“六修”。以此改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为城市留存特有地域环境、建筑风格等基因,实现从历史保护到文化认同的转变。

5 城市修补

5.1 规划引领城市形态、天际线轮廓

编制完成专项规划,起到总体引导、底线控制的作用,避免限制过死,鼓励有约束的创新。同时,完善相关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精细化管理程序内容,在规划方案到建筑方案的审批过程中,完善增加有关空间形态引导的内容和程序。

5.2 划分城市风貌特色分区

通过划分城市风貌,突显汉中的特色,增强街景的可识别性,既要有效地传承汉中的历史文化特色,还需要反映汉中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现代活力,使之符合宜居休闲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定位,形成“一街一景、一路一景”的城市景观风貌。

5.3 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建设

加大城市绿化开放空间、精品公园、林荫道路建设工程。树种配置应选用四季常绿、四季有景的汉中地域性植物,根据美学要求,对树、花、灌、草融合创造,不仅要讲究绿化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注重园林植物的季节变化及生长中的景观效果。

5.4 中心城区交通及停车设施建设改造

加快市内交通、停车设施建设,缓解交通不畅、停车难问题,制定专项强制性目标,通过多方努力,从拥堵、停车难的典型区域入手。一是改造十字路口、交通环岛、公交港湾,打通断头路;二是增建地上地下停车设施,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格局,使汉中市区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5.5 慢性系统道路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从路的“上下”同时解决:一是慢行系统道路主通过与绿地景观建设结合,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引入“绿道”,让绿地景观不仅可以观赏、游玩,还能顺畅通行,从而吸引更多市民慢行,减轻交通压力;二是通过与现在的城市道路提档、小街巷改造结合,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非让机”的现状,体现路权、通行权的公平,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理念,让现有的人行道、慢车道越来越顺畅;三是提升路面的同时,改造路下的管道,逐步使原合流管道改为雨污分流管道。

5.6 凸显街道公共小品的文化内涵

通过规划审批精细化要求,从人、小品、环境三者关系出发,在体现庄重、大方的整体风格基础上,突出各自的生态、产业、文化、区位等地域特点,让文化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历史文化名城的韵味浓起来。

6 生态修复

生态环境是汉中最大的亮点,重点在生态、河岸、水系的修复。通过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更显绿水青山。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6.1 规划完整连续的水网体系

将不同层次的规划整合,使之有机融为一体。规划将老城区及其他新区组团融为一体,逐步恢复城区自然水系沟渠,使之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共同构筑汉中城市水景风貌特色。

6.2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立足实际,结合城市绿地水系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棚户区改造、综合管廊建设、人行道铺装改造等专项工作,将海绵城市融汇于城市建设管理各环节中。针对城区内河治理及行洪通道建设,对渠道进行清淤、扩宽、疏通,达到设计排涝效果。

6.3 开展河流生态恢复工作和建设水生态系统

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为原则,以湿地保护区建设与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为主体,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协调好整体与局部利益、当前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三大生态功能,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汉江全段湿地、濂水河湿地、冷水河湿地、褒河湿地等重要自然湿地周边实施保护工程。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原有的植被状况,选择耐水、耐淹、耐贫瘠的乡土湿地植被群落,人工辅助湿地恢复,提高湿地生态功能,重构水陆交接带丰富多样的湿地生境。在中心城区重要水库,采取退耕还湿、污染治理、退化湿地改造等措施恢复自然湿地面积和功能,维护和改善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完善湿地生态景观。

7 结束语

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转型,不是通过圈地建设新的区域,而是把原有区域做好,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做好“双修”工作对于汉中市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格局,并使之保持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将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双修汉中市汉中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汉中市人民医院
国 宝
看图识字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江西省“全省通”飞越抚州暨抚州市“城市双修”展示飞行活动圆满成功
“城市双修”理念下邯郸采煤塌陷区河道再生体系初探
汉中仙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