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钰
(陇南市武都区图书馆,甘肃 陇南 746000)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誉,享有 “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千年药乡”之称,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武都区下辖36个乡镇,15个社区,767个村,总人口约60万人,居有汉、回、藏、蒙等多个民族,武都区也是甘肃省重点贫困地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6年12月8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牵头,全国公共图书馆扶贫工作委员会在重庆成立[1]。2017年5月,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实施方案》,指出不仅要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更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2020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武都区全面脱贫攻坚的重要之年。“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近年来武都区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通过开展送书籍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扶贫活动,全力推进文化惠民,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助力武都区脱贫攻坚步伐。
根据武都区委、区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武都区图书馆先后于洛塘镇、三仓乡、桔柑乡开展帮扶工作。2017年在桔柑乡竹园山村开展帮扶工作。竹园山村位于桔柑乡西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约11.8km,辖两个自然村(竹园山社和杜家沟社),全村共204户、75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453人、共有耕地2100亩,林地面积8000亩,适宜花椒、中药材、土蜂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67人,脱贫41户、156人。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101人,脱贫16户、71人。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30人。杜家沟社与竹园山社相隔十几里地,两村普遍地广人稀,村民住的都比较分散。武都区图书馆在竹园山村开展帮扶工作期间,多次为竹园山村赠送图书、桌椅、电脑等设备器材。各帮扶责任人经常深入农户家中,进行摸底排查、登记等工作,尽最大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并及时将贫困户反映的问题反馈给乡政府和农办。馆内人员上下一心,经常兵分两组,多次深入农户家中建档、建爱心卡等工作,并随时保持电话、微信联系。2019年武都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冰雹之灾,支柱产业花椒、核桃等农产品正是挂果之际,导致大部分乡镇花椒、核桃、苹果等惨遭冰灾。武都区图书馆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入村子,挨家挨户进行慰问,与村民面对面沟通,想办法尽量将损失降到最小。针对竹园山村土壤、地理位置与气候适合种植中药材、蔬菜等情况,馆里将图书合理配置,选出适合竹园山村的中药材和有机蔬菜种植方面的书籍。为党员活动室配备书柜两个,配送图书600多册。捐助10000元用于田间产业道路的建设,捐助20000元用于竹园山社和杜家沟社垃圾处理池和党员活动室粉刷建设。赠送阅览桌2张、阅览椅16把,塑料凳子若干,帮助建设杜家沟社小型会议室。为两社捐助全民健身器材两套、12件。帮助杜家沟社建设书屋一个,赠送各类书籍2000多册,图书的种类更多,覆盖面更广。为两社配便携式音响两套,锣鼓器材两套,照相机两个,配备电脑两台,打印机一台。多年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开展送图书下乡等延伸服务,方便农村群众阅读。2019年11月底全馆人员积极为贫困户和五保户捐款购买化肥。每年春节前由馆长亲自带队组织人员对贫困户和五保户上门进行慰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020年是武都区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虽然大部分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思想和精神文化仍然没有完全“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化扶贫必须精准。农家书屋是一项纯公益性的农村文化事业,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设立的由农民自己管理,能为农村群众提供使用的书籍、报刊等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具有长远社会效益,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民心工程。武都区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于2008开始至2016年全区共建成农家书屋693家,藏书100多万册,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每个农家书屋藏书均达到1000册以上[2]。竹园山村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一楼,面积约15㎡、共有书架五个、藏书1600多册、阅览桌4张、阅览椅6把。农家书屋虽解决了农民无书可读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多年来竹园山村农家书屋闲同虚设,书屋几乎无人光顾,与全国广大农村普遍一致的就是,竹园山村和杜家沟村里现居住的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年轻力壮的全都出门闯世界去了。留守老人担负着家中繁杂的农活和看守孩子的任务,而这些老年人大多数没什么文化,少数的也只是略识字而已,更谈不上孩子的文化教育。老人没意识更没精力引导孩子去农家书屋看书学习,日常的活动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偶尔去看书的也是看看武侠小说之类的。农家书屋管理员由村委会人员兼任,平时根本无暇顾及书屋的管理。农家书屋建设实行的是统一标准,没有按照各地实情,配置的书籍由政府统一采购,书籍过于模式化、种类单一,同时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农家书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伏尔泰说过:“读书使人心明眼亮”。“治贫先治愚”,县区级图书馆作为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机构及基层群众学习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身负文化扶贫的重任与使命。
图书馆专业的馆员队伍及信息素养能力优势,通过文化扶贫可以更精准地向贫困群众提供知识服务,引导并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自信心,提升精神文化素养。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汇集地,保存有大量的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图书馆文化扶贫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与基础,为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能够提供文献资源支持。
基层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及文化传播的职能机构,在文化扶贫中能够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县区级图书馆要从“扶智”入手,通过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阅读推广等活动,加大贫困农村群众阅读推广工作力度,能够启发贫困群众通过阅读拓展致富路径,助推脱贫攻坚步伐。
2020年是扶贫攻坚的最后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之年。针对因病返贫,因学致贫,贫中之贫等问题,图书馆应明确思路,在“扶智”和“扶志”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开辟文化脱贫道路。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武都区近年来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竹园山村自然风光优美,尤其是杜家沟社风光旖旎,沟中林木密布,山峰秀隽、重重叠叠、怪石林立,天然形成的瀑布自天而降让人每每流连忘返,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要致富先修路”,杜家沟社进出只有一条路,沟中有条小河,夏季遇到上游山洪暴发时,大量泥沙山石呼啸而下,经常导致道路被封,每次清理河道都需要从乡镇府所在地请专业人员开着挖掘机才能完成。针对这一问题,图书馆应与村委会一起积极向乡镇府及道路交通主管部门反映汇报,争取上级拨款新修道路,把此项工作作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落到实处。图书馆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及职能优势,提供旅游方面的书籍及旅游信息资源,依托村子独特的地理自然优势,积极与旅游部门协调合作开发生态旅游项目,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发动村中妇女将家中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建成特色民居、农家乐。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宣传教育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激发村民参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竹园山村土地贫瘠,林地面积达8000亩,农田几乎都在山坡上。长期以来该村的主导产业为:花椒、中药材、土蜂养殖及部分蔬菜种植。村上成立了“陇南市武都区昊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陇南市武都区桔竹土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笔者在竹园山村走访贫困户期间,发现有几户村民房前屋后零星栽有山楂树,长势很好,枝头挂满红彤彤的山楂果。闲聊中问及村民,不大量栽种的原因。村民回答,“此树虽挂果喜人,但山楂果病虫害较多,没人想过也无人尝试将此树大面积栽种”。据笔者查阅资料了解,山楂树属落叶乔木,蔷薇科,适宜温暖的环境种植,有些品种有较强的抗寒能力,栽种2~4年就会开花结果,随着树龄的增长,产量也会不断的提升。山楂树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根蘖苗繁殖、根段扦插繁殖、播种繁殖。山楂树的衰老期比较晚,树龄到60~70年也不会衰老。山楂果既能直接食用,也可药用,晒干可做中药片剂也可直接泡饮,能消食化积、行气散瘀、近年来山楂的市场行情也比较稳定。竹园山村气候条件和坡地刚好适宜种植山楂树,可以尝试栽种,种植山楂树可改变竹园山村特色产业单一的局面,拓宽村民脱贫致富多元化途径。图书馆应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提供科学种植及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书籍,同时加强与林技、农技、畜牧等部门的联系,定期请林技、农技、畜牧方面专家现场面对面为村民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正确引导村民科学栽种,养殖等,解决困扰农村群众的实际难题。
文化扶贫必须精准,文化扶贫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惠民工程。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其公益性与社会教育性,决定了必须为城乡百姓提供免费,无差别、无歧视,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针对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性和多样性,图书馆要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对确定的帮扶户进行精准帮扶。了解每户贫困户实际需求与困难,根据帮扶村的地域、自然条件、产业状况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制定出文化扶贫项目,将每项工作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图书馆助力文化扶贫目的是为了提高基层贫困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能力,应丰富文化扶贫内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比如:讲故事、猜谜语、歌咏比赛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联欢会、文艺演出、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互动,将文化知识进行普及,提高基层群众学习的主动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乡村文明进步。县区级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主要经费靠的是财政拨款,本身经费压力就大,应积极与主管部门协调,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探索社会参与合作新格局。通过多渠道筹集、募集、为帮扶村争取更多的扶贫项目与资金,真正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惠及每一户贫困群众。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此方案虽有效解决了县区级图书馆资源闲置及农家书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3]。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几个部门协同配合,而且落实到基层也需要时间,各省市(区)经济发展及贫困差异等情况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应按各地实情因地制宜,不能完全“一刀切”。县区级图书馆可以利用馆内现有阅读设施,针对农家书屋多年闲置,利用率逐年下降等现实状况,立足于帮扶村群众文化需求,创新推进“图书馆+”总分管制建设模式。“图书馆+”总分馆制是推动县区级图书馆服务城乡均衡发展,解决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助力乡村文化脱贫的重要服务方式。应以县区级图书馆为总馆,在帮扶村内设立分馆,可试行将农家书屋进行改造整合,建立为分馆。由乡镇选派文化站骨干担任分馆馆长,总馆人员担任副馆长,招聘志愿者或村内有一定文化素质,敬业精神的人员为图书管理员,由总馆负责对分馆各项业务进行管理指导,统筹运营、统一资源调配、统一服务内容、共建共享。分馆的建设要立足于帮扶村实际情况,突出文化关爱,努力为农村群众提供良好的图书资源平台与环境。书籍的选配上,要准确把握基层群众阅读需求,选配适合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书籍、报刊,应侧重突出科技、医药卫生、养殖、果树种植等农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书籍,增加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及儿童读物,改变农村图书品种单一,数量少的现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同时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实施科学管理,推动分馆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在资源上要优势互补,突出打造帮扶村地方特色,要合理利用并挖掘当地乡村民俗风情,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要为群众发家致富铺路搭桥,组织引导群众走进书屋,可利用开会之余时间讲解养殖、种植等方面知识,让群众进入书屋了解科技及最新信息动态等方面知识,全力拓展图书馆文化扶贫阅读新阵地,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真正把阅读的触角延伸到基层贫困群众,使分馆真正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推动站。
县区级图书馆文化扶贫是助力农村群众文化脱贫的重要力量,图书馆身负“治愚”的重任与使命,应坚持问题导向,发挥自身资源和职能优势,将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讲座等活动,使更多的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要强化文化扶贫精准理念,创新协同机制,建立完善的扶贫规划机制,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扶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图书馆在文化扶贫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要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文化扶贫新模式,全面打好本地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