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治理优势与制约因素

2020-03-10 01:52郑艳儒
关键词:大都市上海文化

刘 怡 沈 郊 郑艳儒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0240)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已经深度参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博弈,在全球城市的竞争态势中,文化因素进而对于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文化功能的强盛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不同于其他一般性全球城市的主要标志。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体现,是突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加快实现城市功能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发展路径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城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对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竞争力、创造力、吸引力进行分析与评估,符合全球发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大格局中上海的城市治理方向和未来功能定位。

从国际学界和业界的大多数城市评价可以看出,上海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航运、金融等细分领域,就全球城市总体评价而言,上海目前还缺乏自主的、有影响的排行与评价。近二十年间,上海在不定期发布的《世界级城市名册》中,从Gamma级别上升到Alpha+级别。在“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PCI)中,上海从2008年的第25名上升到2017年的第15名,在经济指标排名中位列第五,作为亚洲重要的区域性航空航运中心,上海在可达性指标上位列第三。本土学者在上海进行卓越全球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尝试从不同视角关注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路径和趋势。郭可等(2018)通过国际主流媒体涉沪新闻报道,对上海城市形象进行分析,认为上海城市排名与媒体关注度趋同。(1)郭可、陈悦、杜妍.全球城市形象传播的生成机制及理论阐释——以上海城市形象为例[J].新闻大学,2018(6): 1-8.陶希东(2018)对于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发展提出“为提升文艺原创力和文化创新提供最佳土壤和环境、营造现代文化投融资新格局、打造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国际大都市现代艺术集聚区、搭建上海文化服务交流的全球化新平台、新载体”等策略(2)陶希东.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路径与策略[J].科学发展,2018(12): 100-108.。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徐剑教授“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课题组在2019年发布的51个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排名中,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旧金山、柏林、北京、洛杉矶、上海、罗马位居全球前十。(3)徐剑.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设计及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2): 17-27.本研究基于此项“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排名结果,运用钻石模型进一步分析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全球对比研究发现主要短板与问题,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全球话语、中国智慧和上海方案。

一、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和治理评价框架

国际文化大都市是全球城市的特殊形态,在体现全球城市普遍性特征的同时,也凸显着占据竞争优势的文化软实力。国际文化大都市能够在全球城市竞争中以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吸引力形成优势文化影响,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公共设施、文化市场服务、文化产品供给均具有较高的可获取性,并反映为相应的文化参与和文化自觉。国际文化大都市所呈现的“大文化”特征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且包括人文生态和文化市场等更为宽广的衍生维度。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评价的维度和标准,由人文生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市场、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全球影响等十大维度构成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4)徐剑.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设计及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2): 17-27.,契合了“大文化”理念中的竞争力、创造力和吸引力价值标杆。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在文化竞争力层面,首先在整体上强调作为历史过程动态积淀的“人文生态建设”,这一维度是城市文化顺应并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特有环境,与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自然地理资源密切相关。从政府维度而言,“公共文化设施”作为政府的基础民生工程,构成城市发展的文化基础资源,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硬件支撑。与文化设施相连接的“文化供给”是市民文化认知水平提升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建构公共文化氛围以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尽可能实现文化公平。从政府文化传播的接受效果来看,体现城市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程度的“文化参与”,能够与公共文化供给形成良好共生互动模式,最终促进城市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文化空间维度,“文化市场”作为民众文化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呈现为“文化经济发展”程度,而且在不同维度上体现城市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城市文化空间的饱和度,以及城市的文化发展实力和潜力,对于探寻城市文化未来发展趋向具有重要启示。

在文化创造力层面,从文化人力资源维度而言,“文化教育”作为城市创造力可持续性的体现,直接影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吸引程度,尤其国际化教育对于城市文化传播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与人才紧密相关的是城市的创新能力,在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互联网发展”是一种新的历史维度,也是城市发展的契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不仅是作为技术性工具性手段,而且跃升为城市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文化吸引力层面,“文化旅游”丰富城市的社会文化感知度,它承载的民间国际交流的直接渠道具有显著感召力,能够强化城市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全球影响”是城市在国际上所具有的文化风格、时尚、思想的引领地位,以及在文化产品、服务和人才层次上的汇聚与输出能力,境外旅游者和定居人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的国际接受度和城市包容度,国际媒体报道、城市大使馆和领事馆则体现出城市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能力以及在交流中拥有的话语权。

二、 基于钻石模型的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和治理优势分析

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钻石理论”,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四大竞争力要素,以及政府和机会两大辅助因素。虽然国家和产业的竞争力,与城市如何获取文化竞争优势并实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存有差异,但其整体框架和内容具有相似之处,能够成为进行城市文化发展研究的坐标和参照。在过去的研究中,媒介传播学(5)杨越明.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0-72.、文化软实力(6)罗能生,张希,肖丽丽.中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7): 1146-1151.等领域已经使用此模型观照新的研究对象,本研究将在此理论基础上对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优势和潜力进行分析。

图1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和治理优势“钻石模型”

(一) 政府目标: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愿景形成政策驱动

1986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上海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是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强调上海在国际发展环境中的定位,国务院的相应批复提出“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信息和文化中心,同时还应当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2001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中的国务院批复指出:“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2011年,九届上海市委十六次会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2014年,上海市政府在《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并在对标卓越全球城市的背景下,提出打响“四大品牌”,把文化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抓手。2018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在原来的“四个中心”基础上增加“科创”概念,提出到2035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包括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7)金绍农.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N].光明日报,2018-10-08(6).。“十三五”期间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在世界格局的坐标中,体现出国家发展战略对上海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参与全球城市的竞争中强调体现城市文化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上海将按照国家战略的部署,担当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国家使命。

(二) 生产要素: 文化教育为人力、知识、资本资源提供潜力

生产要素中包括人力、知识、资本等多维度资源,上海的文化教育潜力使其在生产要素层面占据优势。文化教育是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通常需要通过政策的支持、学术水平的领先、就业发展的前景来维持,其中国际化教育对于城市传播和城市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大多数国家已将其列入国家战略。上海的文化教育发展整体实力均衡,呈现出后发城市的文化教育发展潜力。从文化教育得分数据(表1)可看出,上海虽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比存有一定差距,但与巴黎、北京、洛杉矶相比差距较小。具体来看,从2013年到2018年,上海高校学生数量从50.48万增加到51.50万,呈稳定的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上海加大教育支持政策力度,以人为本构建适宜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文化教育不仅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而且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培育的人才既为城市文化提供创新动力,而且也是未来城市资本资源的重要提供者。

表1 国际文化大都市综合得分前十名城市的文化教育得分比较

(三) 受众需求: 公共参与和文化旅游呈现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于经济的发达、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等因素,上海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从文化出版和戏剧影视到文化教育和娱乐休闲,上海都是中国最为发达之地,吸引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集聚和文化参与。目前,上海的公共文化参与位居全球城市前列(表2)。上海的观影人次从2013年3 793万逐年增长,到2018年为8 728万;博物馆与画廊参观人次2018年为2 915万;主要节庆参加人数2018年约为3 255万;艺术场馆观众人次2018年为1 066万。可以看出,上海市民对于艺术表演、参观博物馆和画廊、观影等文化活动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也体现城市文化传播力度有效地转化为一定的接受度,上海市民对居住城市拥有较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表2 国际文化大都市综合得分前十名城市的公共文化参与得分比较

文化旅游也是民众文化需求的直接表达,吸引力越大的城市能够吸纳更多的游客和关注,上海在文化旅游维度表现出显著优势(表3)。上海年度游客人数超越其他全球城市,从2013年25 991万到2018年34 870万,逐年递增。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星级以上旅游酒店数量从2013年271个到2018年206个,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高端的四、五星级酒店数量明显上升,而低星级酒店数量明显下降,一方面原因在于低星级酒店受到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旅游消费水平的升级。上海在公共文化参与和文化旅游方面的居民需求,是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反映,而文化需求是文化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将为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

表3 国际文化大都市综合得分前十名城市的文化旅游得分比较

(四) 关联网络: 借势“互联网+”拉动上下游产业

在互联网应用的实践中,“互联网+”已经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影响和改造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在文化领域,“互联网+”对于文化内容和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刻的革新,产生新型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业模式,依据数字化、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升级传统文化经济模式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运行原则。在社会化媒体文化、粉丝经济文化、泛娱乐文化、虚拟文化、二次元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中,呈现出跨界聚合、模式创新、强IP驱动、场景体验等产业特征。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目前拥有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无线网络覆盖、移动媒体普及率等指标都位居前列,在互联网发展方面展示出潜力(表4)。城市创新环境的优化,是上海为实现打造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中心等目标而做出的努力。这种优势潜力有利于输出移动生活方式,有助于未来将“移动生活之都”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形象标识予以全球推广,打造移动消费、移动出行、移动医疗的移动文化生态链。

表4 国际文化大都市综合得分前十名城市的互联网发展得分比较

“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中,电竞产业依托影像、声音、动画、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媒体、VR、数字通讯技术等多元形态的文化产业支撑,形成电竞产业发展的必需条件,推动上海占据了国际游戏盛典和举办电竞比赛的核心地位,无论是从媒体、高校资源、活动场地、赛事经验,都有相应的资源配备。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和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等热门电竞项目均有顶级赛事落户上海。目前,在赛事举办地的选择上,抢滩上海已成为厂商和主办方的共识,国内80%以上的电竞公司、俱乐部和明星都集中在上海。从上游厂商到中游赛事、俱乐部、制作公司以及下游的直播平台、周边产品,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先完成电竞全产业链布局的城市。(8)首席体育官.“集团化”优势领跑全国 上海打造“全球电竞之都”[EB/OL].(2017-12-18)[2020-01-07].http://www.sohu.com/a/211274446_528958.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作为全球数码互动娱乐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盛会,已形成品牌优势,具备吸引全球粉丝集聚上海滩的影响力。

(五) 机遇: 世界格局、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成就未来国际文化大都市

从全球发展而言,上海作为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节点,面临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互联网产业布局调整、科技革命创新等社会升级式转型,迎来大力发展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历史性机遇。从国家发展战略而言,上海是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的标杆城市,以及与全球对话交流的窗口城市。在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从早期的港埠都市、工业城市,至今已承担起“五个中心”建设的历史使命,以及全球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等目标,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契机。从区域发展而言,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上海进一步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发动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所以,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激活城市文化核心功能,促发城市文化活力和动力正逢其时。

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国际文化大都市不仅应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并且需要与全球城市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与交流。在此机遇背景下,上海以会展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从产业形态而言,会展产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和服务型经济,是技术、资金、品牌、人才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是符合世界格局中后工业时代经济特征的新兴业态。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上海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处。而上海会展产业所具有的优势,正与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密切相关,这一城市群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会展产业正是体现上海对长三角地区以及海内外辐射的重要领域。上海在目前世界会展城市实力综合排名中仅次于巴黎和法兰克福,位居全球第三,并在成功举办世博会、进博会等大型高端国际会展实践中呈现实力。

三、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和治理制约因素

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外部环境中,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并在具体的细分领域领跑全球。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虽具有很强的后劲,但也存在明显短板,主要问题体现于人均公共文化资源不够充分;文化经济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缺少全球影响力。

(一) 文化演艺等公共文化设施人均资源量处于弱势

上海通过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公共投入,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世界上已初具规模,尤其是体育馆建设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其他顶尖国际文化大都市,特别在音乐演艺文化设施上存在短板,所以公共文化设施分项得分偏低(表5)。具体而言,每百万人图书馆数比较中,上海是9.86,伦敦是23.44,巴黎是10.69,东京是17.24,旧金山是47.49;每百万人剧院数比较中,上海是5.59,纽约是18.15,伦敦是15.24,巴黎是11.20,旧金山是65.58;每百万人音乐厅数比较中,上海是0.37,纽约是3.86,伦敦是3.53,巴黎是6.70,东京是2.92,旧金山是19.22;每百万人体育场馆数比较中,上海是1.90,纽约是7.38,伦敦是17.18,巴黎是9.82,旧金山是24.88;每百万人博物馆数比较中,上海是5.17,纽约是11.71,伦敦是28.44,巴黎是11.03,东京是9.72,柏林是46.88。

表5 国际文化大都市综合得分前十名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得分比较

可以看出,上海城市的文化演艺等公共文化设施人均资源量处于弱势,每百万人音乐厅数和每百万人剧院数都远低于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上海的巨大人口基数成为人均指标不占优势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2018年上海人口2 424万,远远超过纽约、巴黎、伦敦人口,所以即使在总量可观的情况下,由于人均占有率偏低使得指标得分处于弱势。同时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运营模式瓶颈需要被重视,上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多地体现出行政层级管理和政府派驻化管理特征,运营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全球城市相比还存有差距,比如美国的一些社区借助“财政补贴+民间主导”模式进行社区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设施空间运营,以及利用创办社区公司、志愿者体系等多元方法,以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公平和高效运行。(9)王振,花建,等.上海全球城市坐标的文化战略[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166.虽然上海近年来尝试引入第三方民间力量为社区文化活动机构载体的建设运营提供服务,但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公民治理和多元化治理水平的创新提升将更加有助于为多元文化空间打开局面。

(二) 文化产业比重有待提高,缺少核心文化产业

在文化经济发展指标上,与纽约、伦敦、东京、洛杉矶相比,上海还有明显差距(表6)。上海的文化产业还未能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产业规模、就业量的比例这两个关键指标只有得到足够量级的提升,上海的文化产业才能有质的飞跃。纵观顶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优势文化经济发展模式,通常都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培育城市的核心文化产业;并面向全球市场,打造全球化的产业价值链条。东京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以动漫业为城市主导文化产业,并成为引导东京文化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政策方向,以动漫产品作为核心内容,推出动漫外交,扩大文化输出,东京市政府对动漫等产业实施支持和扶植政策,不仅将动漫作为重要出口产业,而且作为独立文化进行培育。

表6 国际文化大都市综合得分前十名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得分比较

对标纽约、东京等国际都市,上海在核心文化产业规模、产值和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上海的文化产业虽全面涉及渠道、内容、服务,但是相互之间缺少有机整合,产业链架构未得到充分运用,未形成全产业链模式。上海目前已拥有或建设中的支柱核心文化产业更多依赖于传统文化产业。从戏剧业到电影业、动漫业等诸多传统文化产业,虽然在GDP贡献率中表现良好,但在引导时代潮流的背景下难以担当文化领航。从“十三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的文化内容产业、大设计业、网络信息服务业、咨询会展策划业、创意生活体验业等五大文化产业领域来看,结构分布较为均匀,但同时存在优势不够凸显的问题。虽然动漫、网游、电影、网络文学、节庆、会展等细分产业领域均有所作为,但都未成为城市的最核心文化产业,不足以成为城市的文化领航从而促成城市的大文化产业链。只有形成从核心圈到中圈、外圈的全产业链,城市的全域产业资源才能进行有效和合理配置。

(三) 文化吸引力有待于提升,文化全球影响偏低

上海城市文化品牌显示度有待加强,缺少全球影响力(表7)。上海2018年的境外旅游者数量是893.71万,纽约和巴黎的境外旅游者都在1 000万以上,而伦敦则有近2 000万的境外旅游者。上海的境外人士定居数量为17.8万,而纽约和伦敦多于上海近一倍。“对于城市的成功来说,移民也是至关重要的。”(10)[美]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刘润泉,译.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233.上海的大使馆和领事馆数量为77,纽约是124,伦敦是191,巴黎是169,东京是172。2018年上海的国际媒体报道量是28.67万,纽约是170.83万,伦敦是206.06万,巴黎是51.02万,东京是36.10万。可以看出,上海的境外旅游者、境外定居人口数、大使馆和领事馆数量、国际媒体报道量都明显低于纽伦巴东等城市,说明上海对于全球资源的文化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7 国际文化大都市综合得分前十名城市的文化全球影响得分比较

文化全球影响较大的顶级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上都有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识别系统。比如伦敦是创意之都,巴黎是时尚之都,东京是动漫之都,纽约是世界文化大熔炉等,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超级地标性文化街区,以及具有文化积累的大型节庆和赛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认同的构筑。而上海目前的城市文化识别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才能吸纳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避免对外文化传播力分散。

四、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对策路径

(一) 发展具有竞争识别优势的文化产业,形成高效整合的全产业链

中国文化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显示,以培育文化新业态为契机,培育充满创造活力的文化生产力主体,在全球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中占据优势地位是大势所趋。上海需要发展具备竞争识别优势的文化产业,形成产业链带动力,提升城市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文化产业不等于现有支柱文化产业,支柱文化产业是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收入规模占比例较大的产业。而优势文化产业是相对于全国、世界其他城市而言,在此产业发展方面拥有独特的竞争力和潜力,其他城市尚未发展或者优势不足。优势文化产业需具备国际影响力,能够产生强大虹吸力,统筹、整合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文化区域的全域资源,吸引和集聚丰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城市共建共享和完整产业链,带来经济连锁效益。在纽伦巴东均有围绕优势核心文化产业而形成的同心圆模式,分为外圈、中圈、内圈及文化核心,紧扣产业链而形成上下游生态圈。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全球城市更加注重知识资产、创新驱动、资源整合,上海在拥有中国最大城市物质财富的基础上,突出文化抓手,需要更加强调知识、科技、创新、生态的文化新业态,选择符合后工业时代发展逻辑的文化产业形式迅速发展并占位,代表时代最先进的创新精神、商业理念和消费时尚。上海要跻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大都市行列,就必须在全球输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创新。

(二) 围绕城市优势文化产业,建立超级地标文化街区提升文化全球影响

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所需发展的符号空间,与后工业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对吸引力、影响力、包容度、创新性、知识资产等要求紧密相关。顶尖国际文化大都市普遍具备标志性的全球地标文化街区,并与核心文化产业相关,承载着实质性的文化活动。超级文化地标街区作为城市文化活动的场地和空间,不仅是城市气质和品位的缩影,也是集中发挥城市文化集聚力和辐射力的重要载体,以及引领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无论是纽约百老汇还是伦敦西区、东京秋叶原,都呈现了所在城市的文化灵魂,凸显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形象与功能。而上海现阶段缺少超级地标文化街区的短板则直接影响作为全球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为全球城市符号的超级地标文化街区,所依托的文化产业形式必须能够代表时代的先进文化生产力。如二十世纪,美国电影文化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百老汇戏剧产业作为彼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逐渐发展壮大。超级地标文化街区的空间设计和内涵构建,不仅需要体现出人文的感知空间和景观的审美空间,而且需呈现出历史的记忆空间,并预留出能够应对未来的潜在空间;不仅在外观上充满艺术设计氛围,最重要的是能够促使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消费文化街区所承载的文化产品。

(三) 公共文化设施和供给更加多元化,从城市内部出发提升公共文化效能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在未来“十四五”期间需要建构有序的、多层级的文化空间,为多样化的市民群体提供足够丰富的、多元化的可选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社会发展中不断升级的市民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设施和供给不仅是物质资源,同时应具有空间效应、文化效应和社会效应。

在艺术演出设施层面,通过推动旧厂房改造演艺场所、参与指导和解决消防问题等措施,有针对性的提升音乐厅、剧院等文化消费场所的人均占有资源,鼓励民营、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供给,使得文化设施和供给进一步下沉到民间,以更加多元的形态和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民众需求。在公共阅读设施层面,推动建设未来书店,在商业形态中营造和开创适宜的文化休闲空间,实现消费、社交、阅读、休闲、教育等多元化功能,增加市民生活的文化仪式感;推动发展社区图书馆等文化平台,提高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的可获取性,为市民日常生活增添文化气息。在文化节庆层面,赋予文化节庆以新内涵、新意义和新活力,不仅设立全球性主题文化节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吸引全球人流、资金流,而且设立地方特色节庆,塑造和拓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增加市民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参与,使节庆文化成为上海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大都市上海文化
上海电力大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第二届国际大都市竞赛(数学)
大都市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