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丽 王 岩
(1.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南京 210023;2.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南京 210016)
政治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社会共同体诞生之初,人类就开启了对政治活动的反思以及对理想政治组织形式的追求。随着政治实践的深入,政治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得以形成和发展。它以政治权力的来源及实践的合法性、政治价值及所描绘的政治愿景的正当性、政治运行程序的合理性为运思对象。就其本质特性而言,政治哲学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彰显着对现实政治活动及现象的实然批判和对理想政治制度及优良政治价值的应然诉求,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以正义、平等、民主、自由、法治、宽容等为范畴的理论体系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挥了对社会政治制度的批判与建构功能、对人们政治观念以及政治参与行为的塑造和激发功能,这深刻影响着新中国公共政治实践的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间节点上,适时反思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范式演进,梳理和发现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不仅是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理论的需要,而且是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之必然。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从出场到以积极的态度生长在当今时代,既是学术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其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经了一系列研究范式转换,呈现出崭新的发展图景,同步、同态、同构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范式演进的历史考察与学术自省,还原和厘清其学术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进方向。基于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主题的转换、研究方法的更新与研究内容的深化等方面,笔者拟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范式演进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平等主义的高涨(1949—1979年)。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实践同步进行,在政治大潮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变奏中曲折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平等主义的高涨。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直接体现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与解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向往,渴望开创人人平等、社会公平国家的政治情愫和价值情怀空前高涨。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以建构理想社会形态,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例如,撒仁兴在《关于平等问题》(1959)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1)撒仁兴.关于平等问题[J].哲学研究,1959(02): 1-17.,而非封建法权公开规定封建贵族特权和资产阶级法权在平等外观掩盖下确立的资本特权。其次,在学术研究方面: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以苏联教科书为蓝本,在以“解经”“诠释”为突出特征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整体是蔽而不显的。虽然“教科书模式”推动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理解,但是学术界对于“原理”只是当作现成的结论加以接受,而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困境捕捉不准,理论思路深度不够,因此并没有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真义。再次,在研究作品方面,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散见于彭建华翻译的苏联学者沃斯特利可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派性》(1950)、关其侗翻译的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1950)、莫瑞原的《西洋近世史·政治哲学引论》(1969)、陈顾远的《墨子政治哲学》(1974)和《孟子政治哲学》(1975)等。
第二阶段: 从译介、取经到本土化(1980—2006年)。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发展局面,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180-181.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部门哲学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学术界自觉实现了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换,以现实的问题为导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开始成为新的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从1980年至2006年(3)2006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历程的一个分水岭,主要原因在于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学术会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阐释与创新”在南开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学术会议中首次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主题,将国内政治哲学的研究推向新高度,至此政治哲学的研究迈向专业化、本土化、规范化,故以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分界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正式建立并不断革新,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研究内容上,由理想性、批判性政治哲学转向现实性、建构性政治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然而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落脚点却是在民族与国家的范围之内,正是在理想与现实、“应当”与“是”之间的张力和冲突中,探寻后复兴时代由政治解放通往人类解放的现实发展道路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寄身之所;其二,在研究进路上,从对西方政治哲学的引入与译介到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相对于西方政治哲学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完整的话语体系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受西方政治哲学的强烈影响,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解读和评析西方政治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热潮,并直接激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我国的复兴。如何正本清源、应对西方政治哲学的挑战,构建以中国化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其三,在研究视角上,从历史主义的宏大叙事方式到具体问题的微观分析与建构。传统上以国家统治权、阶级斗争、元叙事为特征的宏观政治哲学逐步转向多元的微观权力、非中心反抗、差异政治为特征的微观政治哲学,从宏观政治哲学向微观政治哲学的范式转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维度。因此,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出现了一大批丰硕的理论成果,如《政治哲学》(万斌,1996)、《西方政治哲学导论》(王岩,1997)、《西方政治哲学: 从古希腊到当代》(张桂琳,1999)、《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俞可平,2000)、《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韩水法,2000)、《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刘泽华,2000)、《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刘惠恕,2001)、《当代中国的新政治哲学——论以德治国方略》(房宁,2002)、《政治哲学》(宋惠昌,2003)、《中外政治哲学研究》(王岩,200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袁久红,2004)、《政治哲学关键词》(张凤阳,2006)、《政治哲学: 理性反思与现实求索》(王岩,2006)、《马克思与欧洲近代政治哲学》(杨晓东,2006)、《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欧阳英,2006)等。
第三阶段: 走向成熟和反思的中国政治哲学(2007年—至今)。自标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阐释与创新”学术会议召开以来,政治哲学发展至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研究态势,这一时期的政治哲学以审慎反思、立足中国、面向现实、追求规范等为特质,其研究范式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范式转换、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范式转换、从宏观到微观的范式转换、从西方到中国的范式转换、从文本到问题的范式转换。具体而言,在研究内容上,这一时期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科性质、本质特征、功能使命以及范畴体系等一般性问题做了深入探究,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政治自由、政治平等、政治道德、政治理性、政治宽容、政治和谐等核心范畴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由以往相对单一的文本研究法、历史回溯法转向跨学科、多领域、多重视角下比较研究法、大数据检测与分析法等;在研究对象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根本问题的挖掘与深耕,对当今时代前沿政治问题的反思与回应,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甄别与批判、对中国优秀传统政治哲学的重构和再造,这些丰富、全面、多维的研究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交响曲。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走向成熟,其学术视野越来越开阔,学术创新意识越来越强,学术队伍越来越壮大,众多优秀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业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显学,赫然成为“中心性话语”。(4)王南湜,王新生.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01): 43-54.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领域的代表作有: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阐释与创新》(赵剑英、陈晏清,2007)、《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诸范畴初探》(韩冬雪,2007)、《政治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卷》(侯才,2008)、《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张文喜,2008)、《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陈晏清等,2011)、《马克思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的超越》(孟锐峰,2013)、《黑格尔与马克思政治哲学六论》(张盾、田冠浩,2014)、《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理论与现实》(李佃来,2015)、《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刘同舫、陈晓斌,2018)、《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探析》(欧阳英,2018)、《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张文喜、臧峰宇,2019)等。
笔者采用中国知网(CNKI)为来源数据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主题或者关键词,研究时间跨度不限进行检索,共得到有效文献751篇。然后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步,数据转换。将下载后的数据导入软件,选择cnki数据来源进行转换,即data-import-cnki-Format conversion。第二步,建立项目。点击New新建工程,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导入对应的工程文件以及数据文件,然后保存。第三步,可视化。将节点选择为关键词,以co-occurrence(共现)关系进行可视化,从静态聚类图谱和动态时区图谱两种角度去展开。
图1可以直观地显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文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整体历经了沉寂期(1949—1979年)、爬升期(1980—2006年)和快速发展期(2007年—至今)。其中,在沉寂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这一专有名称尚未出现,而是与作为指导思想的政治意识形态、精英知识分子圈层的学术思想、普罗大众朴素自发的政治心理以及相对规范化系统化的社会政治思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有着开启之功,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导。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专门研究逐渐兴起,直到2006年形成峰值,可谓经历了短暂而漫长的爬升期。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出场是与西方政治哲学同台竞争和发展的,既凸显了一系列供人们斟酌、选择的政治哲学范式和理念,同时面临着学术失语、发展滞后、话语权之争等现实困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自由与秩序、民主与权力、分配与公平、程序与合法性等政治价值范畴出现相歧甚至冲突,迫切要求从政治社会最高层面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深层规范性的价值理性原则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阐释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号角,2007年以来呼吁学术界共同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繁荣和兴盛,进而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全面复兴被正式提上日程。此间中国学术界从“文本解读范式”“历史解读范式”“比较对话范式”“问题反思范式”等方面反击西方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诘难,深刻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独特的思维方式,并使之迅速成为一个前沿和热点领域,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学术影响。
图1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文献量随时间变化统计图
为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进行客观展现,笔者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关键词频次在2次及2次以上的127个关键词划分成了11个聚类,以#(0—10)进行标注,图2是聚类的具体结果。其中聚类指标Modularity Q=0.599 2,主要用来整体衡量聚类的科学度,当Q数值在0.4以上时表示聚类结果十分合理。而Mean Sihouette=0.795 6,主要用来衡量聚类的同质性,当S数值在0.5以上时,表示聚类的结果是可信赖的。在#0中主要包含了正义、自由主义、平等、政治解放、人类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等17个关键词,是该领域最大的一个聚类,单独的S数值为0.884;#1中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政治哲学、历史唯物论、中国化、毛泽东、实践唯物主义、卢卡奇等16个关键词,同质性指标S为0.79;#2中主要包含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论》、辩证唯物主义、现代性、政治经济学批判等16个关键词,S数值为0.626。此外#3—#5均包含了12个关键词,#6—#8均包含了10个关键词,#9和#10是相对较小的聚类。
图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从时间来看,#5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聚类模块颜色对应时间最早,包含关键词的平均时间为1994年;#4生产方式的研究聚类模块颜色对应时间稍晚,包含关键词的平均时间为1998年;#3社会现实的研究聚类模块对应时间为1999年;#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聚类模块对应时间为2000年;#6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聚类模块对应的时间为2004年;#1唯物史观、#8政治哲学和#9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聚类模块时间分别为2005年、2006年和2007年;#0政治解放和#2葛兰西的研究聚类模块时间均为2008年,#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研究聚类模块平均时间为2009年。
为了关注研究热点的时区变化情况,图3是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点击timezone(时区)功能实现的时区分布图。图谱由一系列时间轴组成,每个时间轴上对应着研究的关键词。
图3 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在沉寂期(1949—1979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尚未形成专门的理论和体系,从传统教科书哲学的视野出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空缺的。(5)白刚.从“辩证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演变及内在逻辑[J].求是学刊,2018(05): 1-10.虽然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科,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认识和理解散见于《西洋近世史3: 政治哲学引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派性》《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等著作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等理论体系中。表现在对西方现代个人主义、民族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悲观主义等源流的考察,辨析西方政治哲学各流派在自由、权利等问题上的理论得失;(6)莫瑞原.西洋近世史3: 政治哲学引论[M].王兆荃合译,台北: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69.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中有所延伸和发展,例如阶级斗争、国家与政治、社会的思想意识等;(7)艾思奇.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M].北京: 新华书店,1949.此外,对孟子、墨子等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传统中的“民贵主义”“功利主义”等的价值定位为提炼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理念、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体系提供了理论资源和致思范式。整体来看,相关领域中的政治哲学研究为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提供了知识储备,对后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尚未找到自己的位置,零星的见解制约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省思。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曲折中缓慢发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危机与变革。
在爬升期(1980—2006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化”“自由主义”“社会现实”等展开。研究发现在该期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把握十分关注。其中“黑格尔哲学”是解读当前“社会现实”的重要财富,在黑格尔哲学中对社会现实的把握是强调主观的思维或者意识必须完全进入到物质的客观内容之中,此外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在批判继承这一财富过程中产生的(8)吴晓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社会现实——从黑格尔谈起[J].河北学刊,2006(05): 6-8.。严格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9)王南湜.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是一种现代政治哲学[J].河北学刊,2006(05): 4-6.,是马克思主义通往社会现实道路的批判与继承。纵览我国的全局,对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政治哲学思想的展开,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作为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使得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进一步走向实践,并且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解答了我国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2006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阐释与创新”被学术界正式提出,以此为基础和契机国内第一部标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文集出版,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成为学界的共识。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活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积极言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术研究迅速掀起热潮。
在快速发展期(2007年—至今),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范式以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创新研究展开。其中构建中国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是我国学术界的一种理论自觉性的体现。武汉大学教授李佃来提出从规范与事实性、理想与现实性以及创造性整合三个方面来构建(10)李佃来.建构整全意义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J].求索,2019(03): 15-25.;南开大学教授王南湜从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我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经验同政治哲学结合的三个层面来探索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的构建(11)王南湜,王新生.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01): 43-54.;安徽大学教授陈义平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范畴和价值关系作为基本板块,以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作为理论板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根本和具体制度设计作为框架来构建(12)陈义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研究历程与当代构建[J].学术界,2010(11): 58-65.等。综合以上构建范式来看,新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体系的构建与理论创新特别强调当前的定位和现实性。但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其是否具备政治哲学的基本属性问题以及是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13)谭清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如何可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05): 57-64.。在追逐时代脚步的同时要积极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变迁经验来看,单独强调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和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在今天都不适用,唯有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地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才能加快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政治时代脚步。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经历了风风雨雨,整体从无到有,从萧索到繁荣,从单一到多元,从浅层次到深层次,在我国政治社会实践中不断孕育、成长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聚焦的学术领域来看,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本体(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合法性)、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何种政治哲学)以及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功能与使命)。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危机在于马克思主义究竟有无政治哲学或者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何种地位,国内学界对此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阐发。
其一,有学者持马克思主义没有政治哲学的立场,指出马克思主义缺乏作为规范理论的政治哲学。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使得经济与政治相分离,如果从事实与价值、政治与经济分化的意义上严格界定“政治哲学”的学科界限,那么马克思穷尽毕生精力所研究的《资本论》就不属于政治哲学,(14)参见郗戈.《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18(11): 10-17.而是经济科学。这种“非政治化”或者“去政治化”的解读模式带来的后果,正如阿尔都塞所认为的那样,就是马克思主义存在政治哲学的空场,或者是青年马克思着重政治哲学研究,转向《资本论》分析后其政治哲学最终被埋葬在资本分析之中并被后者取代了,从而造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断裂说”。
其二,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但具有政治哲学的意蕴,甚至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政治哲学。譬如,郁建兴从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总体性关联出发,指出“从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的立体结构中论证人类解放的目标,探讨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与途径,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也是他的全部思想的主题”,他进而得出“马克思哲学是政治哲学”的论断;(15)郁建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6(06): 18-23.杨晓东提出“马克思的全部思想就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终其一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好的解释,如果将政治哲学从马克思整体理论中抽离出来,“将损害马克思哲学本身的完整性,并有可能造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种教条式的狭隘理解”(16)杨晓东.马克思与欧洲近代政治哲学[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43.。
其三,从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出发,探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也是学术界争论长达十余年之久的焦点。对此,有“同一说”“从属说”“对立说”“会通说”四种观点颇为流行。第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并非传统上理解的纯粹科学规律,而是兼具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学说。因此,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独特的政治哲学,两者是重合、同一的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在政治领域的运用,是分支哲学或应用哲学,从属于唯物史观;(17)沈湘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建构的三个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05): 5-11.第三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内在规律的阐述,而政治哲学是对何谓美好政治生活、何谓最佳政治的一种形上追问和规范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分析哲学方法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思想史方法的具体运用,两者分属不同研究进路,因此是对立的;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下考察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因此政治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相互蕴含、互为他者的“镜像”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立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完成了的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个相对规范、严谨明确的内涵界定是首要任务。关于政治哲学的内涵研究,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界定:
一是“价值理性说”。该观点从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理论分野出发,指出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其研究对象分别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这种观点认为,政治哲学以价值理性为对象,侧重于政治生活中的价值问题,例如善与权利孰优先、是否存在最佳政制、权力的正当性基础、政治的终极目的等。而政治科学以工具理性为对象,通过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建立数理模型等分析框架,最终得出符合经验世界客观性的认知。
二是“政治本质说”。这种观点不同于第一种规范性质的政治哲学,而是将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限定在政治生活的本质及其规律等客观性范畴中,指出政治哲学是透过政治生活的现象世界寻求一种终极的政治本质。该观点认为,人们对政治现象的看法和观点按照其系统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其研究对象分别为政治现象、政治运行和政治本质,政治哲学就在于从最高的哲学世界观透视现实政治进程以窥探其本质和规律。
三是“现实主义乌托邦说”。该观点认为政治哲学的生长场域就在于一个不完美、并且也注定不完美的现实世界,而政治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范式就在于不仅要对现实政治的动态运行和静态模式提出质疑和批判,更要为人们擘画人类理想政治的未来图景——一种现实主义的乌托邦,并以此为现实政治树立目标和凝聚力量。但是,有论者认为,政治乌托邦是十分危险的思想。综合来看,把政治哲学作为现实主义乌托邦是学术界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一般认为政治活动应致力于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快乐、友爱之目的,而这些崇高价值在政治乌托邦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个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终极目的就在于通过阐释这类政治价值,来激发对建设更加美好社会的向往和主观能动性。
四是“权力轴心说”。与前面将政治哲学规定为传递自由和幸福的现实主义乌托邦相反,一些学者认为,政治世界的轴心是权力,只有通过权力,才能实现目标、团结力量、战胜敌人,或者维持现状。关于权力的来源方式、运行方式和转换方式等问题,人类思想史中的大师巨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但是在政治道德主义、现实主义、行为主义等问题上至今仍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政治哲学追问的对象就在于权力的来源(世袭、选举、神授、战争)、运行(集中、民主、分权、法治等)和转换(程序、实质、形式、任期)等问题的合法性或正当性,由此形成了政治哲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域。
五是“政治正义说”。这种观点认为正义始终占据着人类社会价值序列的制高点,就像真理占据着科学的制高点一样,因而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领域中的正义问题。(18)王岩,陈绍辉.政治正义的中国境界[J].中国社会科学,2019(03): 4-20.这种观点多以哲学史的现代转向为依据,一些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出版促使哲学完成了继古代本体论转向,近代认识论转向,现代语言学和分析哲学转向之后的第四次转向——政治哲学转向。正义成为当代世界哲学的中心,因此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是政治的正义性问题。
六是“意识形态说”。在唯物史观看来,政治哲学及其价值主张总是受一定阶级利益的影响,因而是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作为特定阶级利益反映的政治哲学,总是将统治集团的特殊利益包装、粉饰为普遍的共同利益,成为一种特定阶级话语和统治利益说辞。施特劳斯指出,随着历史主义、相对主义的大行其道,价值的权威性或者终极价值成为被怀疑的对象,试图通过“知识”取代“意见”的政治哲学的合法性也遭到劫难,(19)[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1.遂蜕变为一种保守性质的统治话语,政治哲学从来没有如此公众化、大众化、通俗化,这表明政治哲学在现代西方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
七是“人的解放说”。该观点认为,政治哲学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现实关照和理论关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实践的主体——人如何获得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这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中尤为普遍。刘同舫指出,近代政治哲学更多着意于“建立在人与人相分隔基础上个人的防范性权利”的自由和解放,而相对忽视了“建立在人与人相结合的基础上个性的全面解放与发展”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本真要义正在于以“自由”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哲学共产主义”为终结点和逻辑结论,并以“人的解放”为最高统领。(20)刘同舫.从继承到建构: 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的哲学革命[J].江海学刊,2016(03): 58-64.
简言之,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价值的探究可以划分为“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和“实践性价值”这三类:
其一,就工具性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反思和价值理性的能力。政治哲学所具有的高度复杂的思辨功能,使它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中成为最高的政治认知活动,合乎理性地谋划未来政治生活样态,不断反思未来社会的政治走向,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性,从而推动着政治实践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通过对公平、平等、正义、自由等政治事物的价值判断,判别不同政治理念及在其基础上建立起的政治制度等的好坏、善恶、正义与非正义,判别它们对文明的人类生活所具有的价值。(21)陈晏清等.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7.这些价值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策与法律的根,澄清政治理论中相关范畴、理念与准则确立的基础和前提,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价值取向,支配着政治主体的行为选择,发挥着对政治社会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其二,就目的性价值而言,许多学者认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内在蕴含了追索政治本质、发现政治规律、批判政治现象、建构政治原则、提供政治正义标准、寻求政治合法性依据等目的性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一种超越性理论,它的突出功能就在于擘画合目的性的政治图景,为理想政治生活提供基本价值遵循,构成当代政治生活的“导航仪”和“定盘星”。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导,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目的和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当勇担时代使命,重建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23)王南湜.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再检视[J].社会科学战线,2018(11): 14-23.为中国人民构筑新的亲切的精神家园,以对抗和消解目的缺失和价值虚无的危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奠定应然规范和进行崇高的价值引领。
其三,就实践性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不是书斋里的遐思呓语,而是对现实政治的关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演进历程与新中国70年来的政治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是其反映,是其成果,也是其助力。(24)王中原,郭苏建.当代中国政治学70年发展: 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J].探索与争鸣,2019(10): 91-101.新中国70年来的政治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了主要场域和问题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则发挥着破解政治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逻辑困境,为相关行动的展开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论证,从而规导政治实践。(25)林毅,郑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何以可能[J].探索,2017(04): 76-85.正是在与中国政治实践的交互影响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成为时代显学和政治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承担着的这种秉承文明、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立足中国的具体现实情境,建构能够阐释中国问题、指导中国政治实践的中国范式的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展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判性维度和革命性力量,有助于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创新与现实社会进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当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基础上,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无产阶级的阶级理性和人民性为特质的价值理性切入政治世界,(26)王岩.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9): 14-24.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观照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现实,具有超越西方政治哲学的根本向度。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主导着政治哲学的话语制高点,致使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权力旁落,遮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特质,造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因此,合理吸收古今中外政治哲学的有益成果、凝练和塑造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
其一,合理吸收古今中外政治哲学的有益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西方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翻版”,也不是对西方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拒斥”,而是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创新。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哲学思想中的治道、和谐的观念,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中仍有重要位置;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哲学观念更多地引入了西方的政治哲学话语,比如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政治哲学话语,比如国家、政党、阶级、革命、民族等,需要随着时代转变而不断发展。影响中国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变迁的是一种合力,西方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概念,包括政治科学中的政治文化、政治发展这些具有较强西方色彩的概念,并不是按照西方的意思被引入的,而是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而逐渐融入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也是经过中国化才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需要重视的是,中国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一些重要本土化贡献,比如,政治改革、国家治理等话语,值得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表现出极强的复合性,既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精华,也借鉴性地汲取了西方政治哲学的优秀成果;同时作为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其二,凝练和塑造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形成的丰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面向中国社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决中国改革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利益分化和价值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哲学的集中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等,充分展现着当代中国政治主体的理想信念,体现出当代中国在世界政治文明构建过程中的独特魅力。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丰富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话语解释力,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最鲜亮的政治底色和最厚重的价值底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话语表达方式,选择行之有效的言说方式,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赢得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权的不二法门。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话语生产的来源,提供着中国社会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供给力,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不断提炼和上升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巩固与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权,扩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政治影响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展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崭新形象。
其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中国实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和文化优势切实转化为话语优势、舆论优势,进而为解决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贡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理念。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政治使命和政治情怀,更集聚着共商、共建、共享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话语力量,理应有充实人类文明新内涵、开辟人类文明新境界、拓展人类文明新道路的话语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政治实践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作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有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知名度和政治美誉度,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打造政治哲学的“中国学派”,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迸发生机和活力。在微观层面上,在全社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有助于催生公共理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促成多元社会中政治哲学共识的形成。因此,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形成的要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形成必将成为引领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影响着人类探索更加美好的政治制度的未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