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2020-03-10 04:20何香凝美术馆北京画院
中国书画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何香凝画坛美术史

◇ 何香凝美术馆 北京画院

编者按:近期,由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共同策划的“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专题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部分是何香凝革命人生及其艺术;第二部分则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与北京画坛的互动。展览展出了包括何香凝艺术精品,何香凝与北京画坛艺术家合作作品以及北京画坛艺术家精品,共计约65件作品(其中包含何香凝美术馆馆藏作品37件,北京画院馆藏作品28件),同时辅以相关的历史文献。何香凝晚年定居北京,她与北京画坛多位艺术家的合作画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特别的案例,其视觉意义已经超越一般意义诗书画的“雅集”。展览以近代美术史个案的研究视角,从“集体创作”的主题,对何香凝的艺术创作,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刊将展览作品内容分两期刊发,并配发相关研究文章,以飨读者。

何香凝(1878ü 1972),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

1903年,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讨伐军阀等斗争,后又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1949年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何香凝毕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统一大业,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

归国后作画义卖的何香凝(1931年)

何香凝在香港与从事抗日活动的文化界人士合影(1938年)

毛泽东与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合影(1949年)

何香凝与毛泽东(1951年)

何香凝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她的画作气度恢宏、立意深邃,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众多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画作更为凝重。她的绘画作品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如果将何香凝放置于近代美术史的上下文之中,何香凝的艺术创作,尤其是晚年定居北京的创作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特别的案例。何香凝横跨近六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她的艺术创作与其革命人生紧密关联,并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六十多年,先生往来于南北、东西,也因此与不同社会团体(“南社”“寒之友社”等)、地域(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的艺术家有着广泛的交游,并为后人留下一批精心绘制的“合作画”。画中可见与何香凝合作的艺术家主要活动于北京和江南两个区域,尤其以前者占多数,他们的名字可谓构成了近代北京画坛的半壁江山,以此而论,北京时期的“集体创作”又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以个案研究的视角,此批作品如同近代美术史当中其他“集体创作”行为(如“西北写生”“井冈山系列”“东北写生”“东欧写生”等),可视为新中国美术史中“集体创作”的一份珍贵历史记忆。此次展览,我们期望以近代美术史个案的研究视角,从“集体创作”的主题,对何香凝的艺术创作,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正是基于以上的学术研究和历史的思考,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共同策划了此次“流水高山写新图ü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展览,借助两个专业机构的藏品及学术力量,共同推进相关近代美术史个案及何香凝艺术的研究,以期观众从作品及历史文献的观看和阅读中,感受艺术的优雅及历史的真切感。

一、画高人寿

20世纪初,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新知,她于1908年入读女子美术学校的高等科学绘画,同时向端馆紫川、田中赖章学习,《狮》《虎》恰是早期难得的精品。“她这个时期的画,都离不开她师傅的格调和画风 其特点是保持着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廖承志)1911年辛亥革命,先生随之归国,与民族、国家共命运,先生的绘画创作活动也始终联结着其革命理想人格精神。绘画的风格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转向古典水墨的审美;创作的题材除延续狮、虎猛兽动物形象之外,古典山水及“君子”题材成为创作主体,如《松·竹·梅》(1928)、《山水》(1929)、《松·菊》(1931)、《青山瀑布》(1934)、《绿梅》(1943)、《冰雪暖于棉》(1951)等是其不同时期的代表。陈毅题跋的《高松立海隅》(1960)则是82岁时所作。诚如郭沫若1954年的跋文:“革命乃高度之艺术,先生之革命事业之艺术活动,会而为一,非偶然也。”二十六件精品既体现出先生松柏般的人格精神,也是近代百年历史的见证。

二、图画新篇

1949年,作为近代重要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何香凝应党中央的邀请,同众多滞留香港的民主爱国人士自香港北上,参与国家建设各个方面的事务,如人民政协、宪法草拟、侨务工作等等。晚年何香凝政务之余,安稳的生活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从而形成创作生涯的另一高峰期(“这不会累着我的,我生平作画,现在是最愉快的时刻啊!”),且与上海、杭州、南京、北京等不同地区的艺术家有广泛的切磋、合作,如杭州潘天寿、南京傅抱石、上海贺天健,以及北京地区的叶恭绰、溥松窗、胡佩衡、溥雪斋、汪慎生等。其中,先生与北京画坛的交流尤其广泛,以何香凝美术馆馆藏作品统计所得,达到二十多位艺术家。放置于艺术史的上下文,此时“集体创作”的合作画其视觉意义已然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诗书画“雅集”,一如收藏于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的《和平颂》巨幅创作,“集体创作”的行为既是艺术交流,同时也呈现出了艺术处在崭新时代的社会价值。

三、画坛友朋

20世纪的北京画坛与海派、岭南等,无疑是近代地域绘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北京画坛因其地理政治的缘故,似乎尤显复杂。各种艺术思潮及艺术理念并存伫立:古典文人画价值体系的延续,如溥儒、黄宾虹等;留学归来的金城、陈师曾以社团及研究会的方式形成崭新的绘画趣味和学术系统;留法的徐悲鸿(中国画改良)、吴法鼎、李毅士等;近代美术教育的建立以及20世纪中期开始的新国画运动。纷繁的艺术史线索共同描绘出近代美术变革的历史景象。何香凝所交往、所合作者恰是北京画坛不可或缺的艺术家,他们之中或是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或是新时代艺术样式的创造者。展览甄选出了二十多位自20世纪初即活跃北京画坛的艺术家,试图以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描绘出近代北京画坛的格局,也将何香凝晚年的艺术创作纳入近现代美术变革思潮的研究之中。

何香凝、廖承志、徐悲鸿 倚松读书图 131.5cm×64cm 纸本设色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款识:此幅香凝老人画松,苍劲轩翥固不待论,承志人物极有新罗韵味,能者固不可测也。悲鸿画马,时木适在侧,山限于地,颇虑其难于设计。及画出,余不禁拊掌,因为题识并附一诗。遐庵。倚马情犹壮,栽松意未厌。偶然持一卷,成折花韬钤。叶恭绰。钤印:遐庵(朱)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书画劳军纪念(朱)廖承志(朱)何香凝印(白)叶恭绰(白)徐悲鸿(白)

猜你喜欢
何香凝画坛美术史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汪观清:深耕画坛,“牛”劲十足
何香凝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郭诗奇作品
寺凡几多僧/CG画坛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