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方法研究

2020-03-10 10:11
黄河之声 2020年24期
关键词:联觉律动要素

彭 倩

缘起

音乐要素是构成音乐的基础,对音乐要素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但长期以来,在音乐教学理论及实践中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研究较少。新课标把音乐要素等基础知识的教授列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首要目标,体现了其重要性。但由于音乐知识教授受到弱化轻视,教师的对于音乐要素的挖掘层次不够深入,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原因,导致学生对于音乐要素的掌握比较薄弱。

随着近年来对音乐要素学习的关注增多,对音乐课堂回归音乐本体的呼声加大,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要素的学习中来,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已经成为音乐教学领域十分引人关注的研究课题。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要素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将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实践与探究

音乐要素泛指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结构等[3]。这些要素交织作用在每个音乐作品中。节奏是旋律的骨骼,音高是音乐表现的重要载体,力度速度使得音乐高低起伏,音色变化让音乐富有表情与个性……每个音乐要素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作用。

笔者尝试在音乐课堂中引入多感官认知教学法进行音乐要素的教授。多感官认知的内涵是指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实际的学习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推动学生的全面提升。其实质是通过眼、耳、脑、手、口多种感官体验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4]。

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笔者在课堂中设计了较丰富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图示法、律动法、对比法等,把音乐要素有机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体现音乐课堂的审美性。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仅想以此文作为引玉之砖,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关注、指教,从而使中学音乐课堂在不断地实践中获得创新和发展。

一、图示法

图示法指用图形把音乐要素表示出来,让音乐要素更加直观、生动,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学习。图示法比较适合表示旋律、节奏、结构等音乐要素。

1.案例

案例一:

(图1)

(图2)

案例二: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我让学生熟悉四个音乐主题,在他们对主题都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全曲聆听,同时要求他们听到主题几就伸几根手指头来表示。在聆听过程中,学生对听到的音乐进行判断,而我根据学生的判断在黑板上写出主题出现的顺序。最后,在主题基础上完成乐曲的整个曲式结构图。通过梳理出来的结构图,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对乐曲的布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更有条理性,不再是听得一头雾水。

2.分析与思考

图示法直观形象,在旋律要素中,能生动地呈现出旋律升降的过程。在节奏要素中可以体现节奏的紧凑、舒展等特点。在欣赏一些大型的音乐作品时,适合用图示法表示出作品的结构。这样的呈现方式容易抓住学生注意力,给其更为直接的视觉感受,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

在运用图示法时,要注意贴合音乐,应该力求准确有效而不是一味追求画面美观繁杂。刘志华老师的《牧场上的家》一课中,她用简单的三根小草图案就让学生体会了三拍子的韵律,简单明了却而且十分有效。有些音乐课堂中老师设计了精美的画面,但是没有充分体现音乐特点,反而失去了图示的意义。

二、律动法

律动法指教师或学生根据音乐要素特点设计并进行律动。调动学生的动觉、听觉进行学习。律动法比较适合用于节拍、节奏、情绪及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教学。

1.案例

案例三:

在教学生们如何准确判断音乐节拍上,我采用了律动法。音乐课中播放二拍子或三拍子的音乐,让学生随音乐踏步,二拍子左右脚各踏一步,三拍子左脚先踏一步,然后右脚踏两步,脚步随音乐节拍变化而变换。刚开始有一部分学生还手忙脚乱,经过一段时间的感受之后,学生们都能抓住音乐的节拍,脚步声也变得一致起来。在音乐节拍变化后,脚步的变换也变得更准确了。通过平时课堂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节拍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大家觉得这样的形式很有趣,还自创了很多不同节拍的不同动作进行律动。

2.分析与思考

当我们要教授某些典型音乐节奏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踏步、拍手等律动方式来加深印象。而当音乐的速度及力度发生变化时,也可以用身势或手势来表现。如随着速度的变换鼓掌伴奏,随着力度变化手伸高或放低。律动需要学生动脑,动耳,动身,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的感官越多,学生获得的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初中音乐教师往往感叹,学生不爱动,特别是男生,课堂中的律动总是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但其实初中生是充满活力朝气,十分好动的。为什么在音乐课上不爱动,是不是可以从我们的律动设计找一些原因?

教师设计的律动首先要能体现音乐特点,其次就是要简单易学,而且还要适合初中学生。如果让初中男生来学习一个柔美的舞蹈动作,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但如果教师设计的律动符合男生特点,他们也是乐意参与的。我在《雷鸣电闪波尔卡》的第二主题时为学生设计了舞蹈律动。女生随着音乐做甩裙的动作,简单优美。而男生则是随着音乐鼓掌伴奏,虽然是鼓掌,但是要求他们双手举高,放在左耳旁边,姿势要自信,帅气。由于这些律动都紧扣音乐特点,难度不高,而且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他们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学得不亦乐乎。

三、对比法:

对比法是在音乐课堂中常用的方法,基本上适用于所有音乐要素教学。对比法主要是聚焦学生听觉,之后大脑再对音乐进行对比,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要同时动耳、动脑、动口。在音色辨别教学中,对比法是非常有效的。

1.案例

案例四:

在欣赏《行星组曲》时,我让学生对比聆听了《火星——战争之神》(下文简称《火星》)与《金星——和平之神》(下文简称《金星》),两段音乐的情绪、个性十分明显,学生很容易感受出来。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演奏乐器及其音色上去寻找音乐色彩不同的原因。学生们听出来在《火星》中多用管乐、打击乐,大号、小号、长号等等轮番演奏不同主题,使得整段音乐声势浩荡,让人仿佛来到了残酷的战争现场。而在《金星》当中木管乐与弦乐清淡柔和的音色让音乐十分的纯净、明朗,作曲家还选用了色彩乐器竖琴及钢片琴,让人感到犹如达到了和平安详的天堂。通过这样的聆听与对比,学生们对乐器音色的表现力有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法同样适用在速度教学中。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mart Commercial District……………FAN Wei, LIU Hai(4·52)

案例五:

在上到肖邦《葬礼进行曲》这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充分感受音乐速度的作用,我通过音乐软件把音乐速度加快,然后把原始音乐以及加速之后的音乐播放给学生听。两段音乐旋律、节奏一模一样,只是速度有差别。在听过原曲后再听加快版《葬礼进行曲》,同学们哑然失笑。经过加速处理之后,原曲低沉压抑的气氛全然不见,音乐快速行进下,仿佛一首斗志昂扬的进行曲……大家经过思考、探讨得出一致看法,合适的速度对于音乐意境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在调式调性教学中,对比法也是常常用到的。比如在《沃尔塔瓦河》中,沃尔塔瓦河的主题一开始是以e小调出现的,旋律线条柔和而婉转,好似一首动人的赞美诗,在深情的歌唱着。而在乐曲结束处,主题以整个乐队演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次转到了E 大调,音乐变得壮观热情,仿佛告诉我们,经过惊涛骇浪洗礼后的沃尔塔瓦河,绵延不断,自豪而信心百倍的情绪得以展现。[5]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辨别同一主题旋律在不同调式上所产生的不同色彩。此外,音乐情绪、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教学都可以使用对比法。

2.分析与思考

笔者认为,对比音乐中,引导学生动脑挖掘音乐差异表象后面的深层次原因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才是对比法的意义所在。让学生深入聆听、感受音乐,找出其不同的原因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感觉音乐要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对音乐要素的作用认识更加明显,也会有更为深刻的学习体会,因此对比法教学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音乐表面,需要老师们深入引导。

四、创作法

创作法使用频率不如前三种方法高,但它在曲式、调式等音乐要素教学中的效果很不错。在不同情况下创作法能分别调动学生的耳、眼、脑、手、口等多个感官。

1.案例

学唱《大海啊,故乡》这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创编歌曲结束句的环节,让学生学习了调式主音的知识。

(图3)

《大海啊故乡》是一首F 大调的歌曲。我在教唱尾声时,让学生观察,乐曲尾音落在哪个音上?学生自然能答出是在5 上。这时,我告诉学生,一般歌曲结尾都落在1 上,因为1 是主音。然后让学生翻看本册教材中的其他歌曲,通过观察,学生也发现歌曲一般都是结尾在1 上。那学生就有疑问,为什么这首歌曲是结束在5上面呢?我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改编结尾,让乐曲结束在1 上,通过思考,学生把最后一句改为:

(图4)

这时,我让学生分别演唱了两个版本的结尾,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何区别。学生们感受到,结束在5 上面,表现出音乐中意犹未尽,仿佛有对故乡诉说不完的思念之情的感觉。而在讲述歌曲结束在主音1 上面的感觉时,有一个学生说,觉得作曲家好像已经回到了故乡,十分的安心,踏实。这说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调式主音的中心感、结束感。这样的感受对于他们的演唱也是很有帮助的,在演唱歌曲时,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出结束句那意犹未尽,仿佛诉说绵绵不绝思念的情怀。

在曲式结构教学中,创作法也有其突出优势。如《卡门序曲》一课中介绍了回旋曲式后,我让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曲调作为主部主题尝试创作一首回旋曲。同学们兴致勃勃,纷纷进行起了创作。通过自己的创作,对于回旋曲的结构掌握得更加娴熟了。

2.分析与思考

一提到创作,大家都认为很难,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正视创作,不要把创作想得十分困难,创作并不一定要“高大上”。例如,让学生设计歌曲的演唱力度、速度和情绪,虽然简单,但它也是一种创作,让学生唱一唱自己设计过的歌曲,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又能带给学生成就感。

创作也要因人而异,欣赏课中,有些教师会让学生给音乐主题填词,有些文笔好的学生写得好一些,有些学生可能写得稍差一些,教师给每个孩子的评价就要从他自身情况出发,中肯公正,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创作的意义何在,什么样的创作是好的,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创作。相信通过老师细致扎实的引导,学生会愿意创作,乐于创作。

五、联觉法

“联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词语,它指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沟通现象。如《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开始部分的音乐音响由弱到强的变化给人以一个队伍由远及近的联想,斯美塔纳的《沃尔塔瓦河》的开始使人联想到一条小溪,而音乐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在物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相同或相似性,但它却能让人在某些时候联想到特定对象。利用好音乐这一特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可以提高他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积累丰富的音乐体验。

联觉法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教学都可以采用。

1.案例

案例七:

《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引子一开始是在小提琴轻柔的震音背景上,由两支圆号悠缓地奏出号角音调,紧接着就是表现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的第一主题,音乐情绪对比非常强烈。在让学生聆听了音乐之后,我启发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音乐画面,有的说像平静的战场上突然开战,有的说像寂静的舞台突然开始表演热烈的节目……然后我再继续引导,是什么音乐要素让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总结出来,音乐速度力度的变化、不同乐器的使用使音乐情绪、音乐形象变化十分明显。

案例八:

2.分析与思考

“虽然联觉是人的本能反应,但联觉的习惯与反应的敏感性仍然是需要训练与培养的。在音乐审美体验中活跃的联觉反应是需要培养的,学生把握了联觉对应关系的钥匙就可以自己走进与创设一个音乐表现的世界。”[6]这也要求音乐教师了解一定的联觉对应关系,再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可能会出现学生联想的东西与音乐本意有较大差别的情况。作为教师,应该尽量保护学生的热情,然后再从音乐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理可依的,合情合理的想象。

结 语

新课标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这要求我们在传授音乐要素知识的时候也要体现出音乐课堂的审美性。除了在课堂中进行音乐知识的教学外,还要注意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将音乐作品的“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7]。

以上是笔者基于多感觉认知教学理论在课堂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行之有效的音乐要素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只能单一使用,在很多时候可以综合运用。使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学习更加有趣、高效。

教无定法,相信广大的音乐同行一定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希望通过广大音乐教师的努力,尽可能多地寻找到中学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联觉律动要素
和谐律动
你是联觉人吗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