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璐
《大还阁琴谱》为明末清初虞山派琴家徐上瀛所编纂,原名《青山琴谱》,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 年),其弟子夏溥①修订编印为《大还阁琴谱》。共收录琴曲32 首,大部分沿袭自《松弦馆琴谱》②,于其基础上增加十首、删减六首,并在指法、记谱法上进行了改良,继承并发展了虞山派的琴乐风格,对清代琴谱影响颇大。
《大还阁琴谱》共有序文七篇,分别为蔡毓荣、顺承王、伊桓、徐愈、钱棻、陆符、夏溥所作,不仅记载了琴谱修编的背景,对其作者徐上瀛的生平、逸闻及评价也多有叙述,为研究徐上瀛及《大还阁琴谱》提供较多有价值的信息。序文信息如下表:
本文欲通过这七篇序的研读和剖析,对徐上瀛生平及评价、《大还阁琴谱》的编写与出版进行探究。
徐上瀛在正史中未有立传记载,《大还阁琴谱》的七篇序中记录的信息对了解其生平经历、艺术成就有重要价值。七篇序中《青山琴谱序》、《顺承王序》、《伊桓序》创作于《大还阁琴谱》编印之时,也就是徐上瀛已故去之后,这三篇琴谱的作者并未见过徐上瀛本人,对其的见解均来自于他人及传闻,虽不属于直接性的资料,但能反映出徐上瀛在当时的名望及声誉。而《学琴说》、《钱棻序》、《陆符序》、《徐青山先生琴谱序》的三位作者中钱棻、夏溥曾受教于青山先生,陆符曾与徐上瀛相交,徐愈则与晚年徐上瀛有过一面之缘,均对徐上瀛有直接的认识,其文字的史料价值非常之高。
关于徐上瀛的籍贯,序文中多次提及“娄东”、“娄水”、“娄江”,可知徐上瀛为娄东(今江苏太仓)人。其早年经历在《徐青山先生琴谱序》中有记载:“先生早岁与严天池、张渭川、施磵槃、陈星源诸公游。诸公皆殊绝名流,于琴皆有精诣;而先生采撷英华,黜靡崇雅,自名其家,故于先生为绝调。”③陈星源是娄东琴家陈爱桐之子,张渭川是陈爱桐弟子,严天池则为虞山派开创性人物,此段载录了徐上瀛的师承来源以及早年社会关系。《陆符序》也说:“以名家子破产征琴,得传于名师,与严天池诸公为友,故其琴学遂以专家。”④说明徐上瀛出生名家,琴技来源于当地的名师,所结交的朋友也是志同道合的精英人士。关于徐上瀛早年经历的相关记载不多,仅在《陆符序》中曾自述:“吾尝两举武闱,射必洞中;六花五火,兼有秘术;一试知已。京洛固所有事也。”⑤可以得知徐上瀛曾参加过两次武举,他不仅是一位文武全才,且心系家国、有社会责任感、企图建功立业,这也是当时文人的普遍理想,说明徐上瀛在能力、学识、思想上都是一位标准的中国传统文人。
徐上瀛一生的转折点出现在甲申年,即公元1644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民族的转折点,这一年,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明王朝覆灭,满清入关,汉民族的士人、文人乃至普通百姓殊死抵抗,但终究鼓衰力尽,明亡之后的文人或坚持抗清、或做了贰臣、或隐逸山林,徐上瀛属于最后一种。关于这一阶段徐上瀛的人生经历在《陆符序》中有详细的记载。陆符是一位宫廷乐官,他与徐上瀛相识在公元1643 年秋天的杭州⑥,彼时距离甲申之变只有短短半年,但当时的他们并不知大难将至,陆符听了徐上瀛弹奏《汉宫秋》,夸赞说“妙指希声”,听得其“嗒然丧我”⑦,后两人针对古琴进行了一番交谈,陆符阅览了徐上瀛所作《溪山琴况》,感慨道:“徐君抒吐琴言,妙极奥渺……不图为乐,真至于斯。”⑧这段话高度赞扬了徐上瀛的古琴思想。当时的崇祯皇帝尤为爱好古琴,面对如此人才,作为乐官的陆符向徐上瀛抛出橄榄枝。经推举后,徐上瀛于次年春天出发上北京,然而噩耗不久便至——农历三月十九,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徐上瀛不得不返程,回到江南后,他“弃琴仗剑”,决心为国尽忠、保家卫国,然而却被安排留守长江以南,报国无门的徐上瀛在南京徘徊,于寺庙中重遇陆符,物是人非,两人感慨万千,一同议论国事、惋惜哀悼。
明亡后的徐上瀛远遁朝堂、一心琴道,《青山琴谱序》记载其“隐居吴门”⑨;《陆符序》云:“今解褐不事武举,将以琴隐,遂更名谼,而号“石汎”云。”⑩;《徐青山先生琴谱序》:“值世变沧桑,遂以琴隐,嘉遁吴门,寓居萧寺”,“先生晚岁结茅穹窿,蓬蒿满径,不自知釜生鱼、甑生尘也。”⑪寥寥数语,记述了一个曾经心怀壮志的饱学之士遭遇亡国之变后的种种境况,突出了与凄清环境不相符的旷达和淡然,侧面说明其不事新朝的决心与意志。从以上记载中可得出信息:1、徐上瀛隐居地点为“吴门”、“萧寺”,即江苏省的某个寺庙内;2、隐居后改名为“谼”,号“石汎”;3、隐居后专事于琴。
晚年的徐上瀛也乐于交友和传艺,《伊桓序》记载了夏溥与徐上瀛的交往:“一邂逅夏子,遂订缟纻之交,生平所著琴况二十四论及秘谱若干篇,悉倾囊而授。”⑫夏溥与徐上瀛亦师亦友,徐上瀛将自己毕生所学都教予夏,其中包括《溪山琴况》和一些琴谱,可见两人的交心程度。夏溥根据自己回忆叙写的《徐青山先生琴谱序》则更清晰、深刻的记录了与徐上瘾的邂逅:“丁酉之春,为溥趋谒之初。挹其风度,如在深壑幽岩中,相见恨晚。”⑬夏溥得到徐上瀛传授后,将其琴学发扬光大,并于1673 年修订编印了《大还阁琴谱》,使徐上瀛的琴学思想和演奏审美得到良好的传承,影响深远,可谓晚年徐上瀛的一大成果。徐上瀛曾称赞夏溥,说“得溥而道不孤”⑭,说明徐上瀛与夏溥的关系不仅仅是师徒,也是知音、知己。除夏溥外,钱棻也曾跟随徐上瀛学琴⑮。徐愈也与其有所交往,《学琴说》载:“二十年前,余于虎溪,犹得遇青山于僧舍,焚鼎拂弦,油然而兴,铿然而止,绝不近于悦耳也!”⑯徐愈写序时的年龄为五十岁,二十年前即三十岁左右,而此时已垂老的徐上瀛面对一个年轻人尚且能以音会友,说明其秉性不孤不傲。徐愈自述不懂琴乐,年轻时“日追逐于靡靡悦耳之声而不知返也”⑰,徐上瀛的演奏很大程度上改编了他的音乐审美,使他“翻然于向之靡靡悦耳者,有效师襄之志”⑱可见徐上瀛琴技的高超以及审美的超然脱俗。
总而言之,徐上瀛的人生以甲申(公元1644 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甲申之前为一个文武乐兼修、立志报国的传统文人,甲申之后归隐寺庙,以琴为生。
关于徐上瀛,在《青山琴谱序》和《顺承王序》中均出现了“今(近)世之伯牙也”⑲的评价,这两篇序分别创作于公元1673 年和1678 年,此时徐上瀛约过世十余年,声名威望仍在,且两句评语之前都出现了“向闻”、“素闻”,说明徐上瀛“近世之伯牙”的称号在当时流传甚广,是当时琴界普遍认同的说法。此外,《钱棻序》中有评语“青山,今之戴安道也”⑳,意义大同小异,均说明了徐上瀛高超的琴技以及在当时的影响力。对本人性情的评价,《青山琴谱序》说其“清贞介特”㉑,《徐青山先生琴谱序》更进一步说明“先生之超于夷等,于琴为著;而介性清操,盖有在琴之外者矣。”㉒这一系列描写均可说明徐上瀛是一位超脱、淡然的大师琴家。
对徐上瀛琴艺演奏的评价则更为突出,如《学琴说》;“焚鼎拂弦,油然而兴,铿然而止,绝不近于悦耳也!”㉓写实地再现了徐上瘾演奏的场景。钱棻则使用了更具文学性的描写:“丝传园客,响咽秋堂,清摇万壑之松,洁浸一池之月”㉔虽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但也可见其琴音的艺术魅力。
根据《学琴说》:“先生以好琴而折节于四方之学者,考详正声,搜罗逸响。近取虞山,远追太古。削繁芜而就简要,约铢量而定分寸。”㉕可得知《大还阁琴谱》是徐上瀛一生琴学的总结,曲目选择上,他兼收并蓄,不仅收纳了虞山派《松弦馆琴谱》的大部分曲目,也增加了一部分快曲及其它经典曲目;演奏流派上,不仅继承了虞山派的演奏风格,也进行考究和发展,将虞山派发扬光大;记谱法上,他大胆进行革新,对记谱方式、记谱细节进行改良。
徐上瀛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为琴学理论专著《溪山琴况》,将古琴演奏审美法则归纳为“二十四况”。《钱棻序》中言:“昔遵度著琴笺,范文正请其指,度曰:‘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琴尽是矣。今青山复推而广之,成二十四论,研微尽变。”㉖可知《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是北宋琴家崔遵度美学思想的发展。《顺承王序》评价这二十四况:
“若其所著二十四篇,尤有先得我心者,又不仅吴下一家之言而已。”㉗说明“二十四况”的格局远大,不局限于虞山派一派的观点,而是适用于所有的古琴演奏。蔡毓荣在阅览了琴谱后感慨道:“予览其书,旨无偏狥,理有兼综,且其订谱,详分缕柝,众妙毕具,远非凡本所及。”㉘总而言之,徐上瀛对古琴的演奏、美学、记谱法都功勋卓著,而这些成果都汇编进《大还阁琴谱》,可知这本琴谱艺术价值之高。
《青山琴谱序》中记载了《大还阁琴谱》正式出版的过程:癸丑(公元1673 年)年春天,蔡毓荣在湖南认识了夏溥,得知其为徐上瀛的亲传弟子,由于对徐上瀛的仰慕及对夏溥琴艺的赞叹,蔡毓荣与其畅谈言欢并引以为知己,而后夏溥拿出徐上瀛传下的“琴况二十四论”及琴谱,蔡毓荣阅览后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将其进行编印出版,对于出版的目的,蔡说:“特虑《广陵散》之失传,遂以是书付之剞劂氏,与世共之,得正始元音焉。”㉙可谓用心良苦、功勋显著。
《徐青山先生琴谱序》中则以夏溥视角更加详细的记载了琴谱问世的来龙去脉。夏溥于1657 年相识徐上瀛,两人相见恨晚,夏在徐座下学习,数年之后学琴曲三十余首,此时徐上瀛已行将就木,将其半生所得编纂成书传予夏溥,夏珍藏十余年,于1673 年相识蔡毓荣,蔡见青山先生遗迹,非常欣赏,出资助其出版。㉚《顺承王序》㉛、《伊桓序》中也对此颇有着墨,其中《伊桓序》中还着重记叙了夏溥与蔡毓荣的莫逆之交㉜,两人同样爱琴、为青山先生琴谱的传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可称为一段佳话。
根据这七篇序跋中的信息,可知《大还阁琴谱》的问世经历了徐上瀛编写、传授夏溥、蔡毓荣赞助出版三个过程。所涉及的三个人物——徐上瀛、夏溥、蔡毓荣的共同特点就是醉心琴学、且对琴谱的失传现象有危机感,故而愿意为了琴谱的传承尽心尽力。
通过对《大还阁琴谱》七篇序文的梳理,可得出以下信息:一、关于徐上瀛生平,他出生名门,年少时与诸名家交往,文武乐兼通,尤善于琴,明亡后报国无门,隐逸于寺庙,醉心于琴学,晚年名声享誉琴坛,将一生所学编为《青山琴谱》,传予弟子夏溥;二、关于《大还阁琴谱》的编印出版,夏溥得《青山琴谱》十余年后,与高官蔡毓荣相识,为避免青山先生琴谱失传,蔡毓荣出资使得《大还阁琴谱》顺利出版,并流传至今。
此外,序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徐上瀛的琴学主张和琴乐审美,通过了解琴谱产生的历史环境、作者徐上瀛的生平轶事及其琴学主张,可对《大还阁琴谱》及其作者徐上瀛有初步的认识,为《大还阁琴谱》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注释:
① 夏溥,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江苏人,徐上瀛弟子,《大还阁琴谱·伊桓序》称赞其“余友夏子于涧,吴门韵士也。于诗宗庾、鲍而清新俊逸过之。于书画钟王而变化神奇似之。尤究心琴学,自操缦以迄安弦,殆寝食寤寐于琴,时或刻烛吟成,临池书就,操觚得意处,无不写之于琴。故其于音,遂擅绝千古。”
② 虞山派代表琴谱,严澂所编纂,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 年)
③《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3 页《徐青山先生琴谱序》
④《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2 页《陆符序》
⑤《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1 页《陆符序》
⑥《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1 页:“癸未暮秋,礼闱闻罢,还至武林。时已残腊,冻色澄湖,偶成眺步。断桥堤上,有客徒倚,鹤情凫思,相视目成。问之,知为娄江徐青山氏也。”
⑦ 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1 页:“登其小楼,横琴在几,请试操之,妙指希声,嗒然丧我。问为何曲,固是《汉宫秋》耳。”
⑧《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1 页
⑨《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299 页
⑩《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2 页
⑪《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3 页
⑫《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5 页
⑬ 《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3 页,丁酉年即公元1657 年
⑭ 同上
⑮《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9 页:“余鲜营嗜,昨岁始学于青山徐先生。”
⑯《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7 页
⑰《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7 页
⑱《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7 页
⑲《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299 页《青山琴谱序》“今世之伯牙也”;303 页《顺承王序》“近世之伯牙也”
⑳ 《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9 页,戴安道,即戴逵(326-396),东晋著名美术家、雕塑家,善于弹琴。
㉑《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298-299:《青山琴谱序》
㉒《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3 页
㉓《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7 页。
㉔《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9 页。
㉕《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7 页。
㉖《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9 页,遵度,即崔遵度(954~1020),北宋官员、古琴家,著《琴笺》。
㉗《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3-304 页。
㉘《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0 页。
㉙ 同上
㉚《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13 页:“溥久侍研席,受琴三十余曲,终乃传以秘谱。先生云:“予手是谱四十年矣,今以授子。”溥什袭珍之十有余载,虑无以表章为憾。癸丑之岁,始得遇川湖大司马蔡公。博闻广见,其留意于琴者亦有年矣。一见是书,亟为叹赏,遂授枣梨。”
㉛《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4 页:“宜蔡总制以中郎家学,知音见赏,亟付之梓人也。”
㉜ 《琴曲集成》第10 册《大还阁琴谱》305-306页:“川湖大司马蔡公,亦殚心琴学,时夏子为入幕郄生,相视莫逆。公得先生藏本,暨夏子枕中秘,不欲使吴门二美,湮没弗彰,急授之梓,以公同好。是不独夏子借公以传,即先生亦借公得与夏子俱不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