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晶
(甘南州人民医院儿科,甘肃 合作 747000)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比较复杂,甘南州人民医院位于合作市,是甘肃南部藏区的主要医院之一,根据我院儿科多年收治情况,最近几年来小儿腹泻发病人数逐渐增多,腹泻虽然是儿童成长期间的一种普通疾病,但对患儿身心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给家长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因地制宜的分析小儿腹泻发病机制,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对保障患儿身心发育意义重大,根据甘南州人民医院儿科最近几年来对将对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尝试对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展开综述,笔者详细总结和报道如下。
甘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类,其中轻度腹泻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常见的包括腹痛、腹泻、呕吐、食欲下降等。轻度小儿腹泻主要是肠道感染、胃肠功能紊乱所致,通过对症治疗后病情可缓解。重度小儿腹泻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系统症状,以黄色细水便、脱水、代谢酸中毒等症状为主,表现为呼吸加快、烦躁不安,该症状应高度重视,需要采取综合治疗。
小儿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一般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内,发病病症比较严重。有时严重威胁病儿的生命安全。慢性腹泻的病程在2个月或以上,主要发生在人工喂养、营养不良的小儿身上,是非感染性腹泻。
1)感染性腹泻。①病毒性肠炎:病毒性肠炎是引发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早晚温差大,尤其冬天气温大幅下降或突变。小儿身体单薄,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主要免疫功能正在发育中,相对成人免疫力比较低,肠道功能比较容易失调,病毒更容易侵入机体,从而引发腹泻[1]。常见的病毒包括星状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侵入机体后附着于肠道中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大量增殖,造成上皮细胞坏死,从而引发肠粘膜脱落,减弱小肠消化功能,无法有效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肠道内蓄积过多液体,最终造成腹泻。②细菌性肠炎:细菌引发的小儿腹泻临床较为常见,在夏秋季容易发生,和季节因素密切相关。儿童在季节变化期间因免疫力比较低,在外界环境中,小儿爱玩闹,常接触到不干净的东西。不注意卫生,吃饭前不勤洗手,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从而引发腹泻。常见的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侵袭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绿脓杆菌等[2]。细菌性肠炎发病机制和病毒性肠炎类似,细菌病原体进入消化道后,附着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大量增殖,分泌出各种毒性物质,损害肠道和消化系统。其中不耐热肠毒素是最常见的毒性物质,对机体损伤最大,通过识别消化道上皮正常细胞以及细胞膜特异性受体,在综合生化作用下,激活人体腺苷酸环化酶释放大量环磷酰苷,减弱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功能,肠上皮细胞多次吸收过多水分,同时抑制电解质效应[3]。而耐热肠毒素属于另一种毒性物质,在肠上皮细胞发挥作用,与鸟苷酸环化酶作用后释放大量环磷酸鸟苷,较多水分在肠上皮细胞重复吸收,并抑制电解质。两种毒素相互作用增加小肠液体,造成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发生腹泻等病症。③肠道外感染:部分患儿发生小儿腹泻前存在中耳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在腹泻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并有消化系统症状,临床将其称为症状性腹泻[4]。在接受小儿腹泻对症治疗后,消化道相关症状随之消失。近年来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广泛,肠道内大部分有害菌群产生了一定耐药性,常规抗生素效果不理想,并且容易造成菌群进一步繁殖,导致肠道内有益菌群数量减少,菌属失衡后引发小儿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生长发育快,肠胃负担较重,发育器官抵抗病毒能力不足,加上年龄较小新陈代谢速率更快,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发生腹泻[5]。例如在夏天天气炎热或运动后大量饮水,会引发腹泻症状。此类小儿腹泻属于非感染性腹泻,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卫生,暴饮暴食等因素所致,食物在肠道大量聚集后,消化道局部出现酸碱失衡现象,致病菌位置改变并大幅增长,引发内源性感染,造成水电解质紊乱,从而导致腹泻,在临床中,也有一种对牛奶或奶粉过敏,刺激肠壁,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发生小儿不明原因长时间腹泻。
甘南州人民医院儿科现阶段临床对于小儿腹泻主要采用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针对感染性腹泻患儿明确感染源后,可采用抗病毒、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针对非感性腹泻患儿应积极实施对症治疗,治疗中若出现电解质失衡等现象,快速给予补液、纠正酸碱失调等措施,做好并发症预防干预[6]。目前小儿腹泻常规疗法包括饮食干预、抗病毒治疗、微生物疗法、中医疗法等,均具有良好效果。
1)饮食干预。饮食干预是关键一环,一般通过调节饮食,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补充和支持,补充足够生长需要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以有效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在治疗中,因少食多餐,及时根据病儿情况调整饮食,防止发生营养不足,勿滥用禁食。杨玲燕等[7]学者研究中对小儿腹泻患儿实施饮食疗法,结果显示腹泻患儿治疗后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提示饮食疗法应用于小儿腹泻中疗效确切。
2)补水治疗。对于可能脱水的腹泻患儿,应及时补充水分,预防脱水的发生。补水的原则是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根据情况及时见尿补钾和见惊补钙等,防止发生酸中毒。一般给予轻度脱水患儿及时口服补液盐治疗,口服补充累积损失量一般根据症状控制在50~100mL/kg左右,可禁食4小时,只单独服用补液盐,在半天内补完。
给予重度脱水患儿及时静脉补液治疗,在累及液体损失的基础上持续补充,补水应采取定速、定量、定性的三定方式合理补充损失量。一般第一天补液根据脱水程度累积+继续+生理,采用重度在150~180mL/kg.d,轻度在 90~120mL/kg.d,中度在120~150mL/kg.d内控制,第二天继续补充损失量,一般采取丢多少补多少,防止发生新的累计损失量;定性是根据脱水性质来治疗,根据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来控制含钠液,一般紧急判断有困难时先按等渗性脱水补充;酸中毒应高度重视,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补碱。对重度酸中毒和重度脱水伴重度酸中毒,有循环衰竭时,可用1.4%SB代替2:1等张含钠液,一般轻、中度酸中毒无须另行采取措施。
3)抗细菌治疗。抗细菌性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微生物调节控制肠道内感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细菌性肠炎治疗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判断病原体选择合理的抗生素,针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采用万古霉素或新青霉素2治疗。若腹泻由大肠杆菌引发,可使用庆大霉素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者选择三代头孢霉素[8]。真菌性肠炎通过口服制霉菌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4)补锌疗法。补锌疗法近年来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我院儿科也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疗效。锌作为机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在机体生长发育和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小儿机体发育速度较快,锌需求量更旺盛,由于腹泻造成肠道吸收功能减弱,体液大量流失,导致患儿机体内锌元素丢失,从而降低消化酶的合成,进一步加重腹泻症状。我院儿科对小儿腹泻患儿中进行补锌疗法,发现有比较良好的效果。李树军[9]学者在48例小儿腹泻患儿中进行对比研究,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常规基础疗法和补锌疗法,由结果看出研究组治疗后止泻时间和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同时在不良症状发生率上研究组明显更低。表明小儿腹泻采用补锌治疗有利于症状的消失,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保障。
5)中医疗法。我国传统中医对小儿腹泻也有着深入研究。根据中医理论,认为腹泻的发生主要是患儿机体代谢过快,脾胃化生出大量水谷精微充盛机体,由于小儿内脏娇嫩、行气未充易遭受外邪入侵会内伤,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引发腹泻。中医对腹泻也有较多治疗手段,主要提出推拿和口服中药等治疗方法,以调和气血、清热解毒、健脾等为治疗基础,缓解腹泻病情。陈智昌[10]学者研究中将62例小儿腹泻患儿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实施中医推拿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中总有效率93.47%明显高于对照组79.46%。提示中医疗法能够有效减轻腹泻症状,促进病情好转。我院儿科也对小儿腹泻采用中医治疗,发现中医疗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诊治手段。
综上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小儿身心发育愈发受到重视,小儿腹泻对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小儿腹泻诊治水平。目前临床对于小儿腹泻具有多种治疗方式,甘南州人民医院儿科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情程度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病情。随着小儿腹泻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措施将进一步丰富完善,使更多高原地区患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