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亮,武戊良,杜继龙,何 鹏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741020)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1]。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3]。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接、响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举措,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契机,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新的必由之路。加强创客空间、创新基地的建设,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为“中国制造”贡献职业技术与能量,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成为提高职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
“创客”一词源于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所著《makers: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书标题中的Maker,国内将其译为“创客”[4]。创客教育也就是STEAM教育,是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青年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一股重要力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向:首创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兴趣的学习、创新和创造,创客教育的基础是基于创造的学习。在基于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和知识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应用者与创生者,他们在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的同时,自主或协作地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利用学习工具与学习资源解决问题进而创造性地生成相应的产品[5]。
职业教育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与创客教育“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定义不谋而合,通过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问题中,通过知识与实践的创新式的关联与作用,将各种创意转化成现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造能力。
1.2.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创客教育是一种“做中学、学中做”探究体验式学习,做学结合是其教育的核心,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拓展与深化。创新设计或创新产品的出现通常需横跨多个学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综合各学科知识及技能,通过自我探索、体验、检验,不断完善思路,创造成果,在否定中不断自我学习,不断提升、深化、巩固知识理论。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主动化学习,正是目前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所贯穿的思想异曲同工,通过创客式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当前教学效率不高、人才培养分层严重、创新人才缺乏等实际问题。
1.2.2 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所推行的创客教育正在持续改革教师教学理念、影响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以创客兴趣小组为单位,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突破课程学科间的壁垒,突破学习时间空间的局限,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创客教学将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优化、分割与融合,各课程间不再是闭门自乐,而是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链接与贯通,通过知识体系的构架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不只是对知识的死板记述,更多的精力和关注放在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意识的培养上,这一点对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创新创业教育将原有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区别,暨工、匠的区别。
创客教育体系不完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明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一般是在课程体系中加入1~2门创新创业选修课,通过基础的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团建、头脑风暴、创客沙龙的形式进行,虽然学习内容较为全面,从创新理论、创新思想、创新方法与技巧、创新思维最终到创业计划,但与专业契合度较低,大多属于通识性的创客教育,没有形成以专业为背景,没有专业特色,与专业的关联度低,没有发掘专业中的创新点,缺乏具有针对性、指向性,没有形成专业教育与创客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部分学院以讲座替代实践,教学方式也大多是传统的理论讲授,创客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创客教育的重要作用。
创客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最主要来源是现实工作中的“痛点”,来源于现实,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困难是创新思维的关键,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所有的教学方向都是指向实践[4]。然而,高职院校创客空间、双创基地建立明显滞后,从质从量上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硬件设施支持不到位,没有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不能提供专业针对性强、适用实用的教学设施与场所。
创客教育师资总体配比低,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创客教育需求,现有双创教育大多是由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转型,或由辅导员经短期培训后承担,双创导师自身的创客经历及经验不足,大多没有实践经历,创客教学也主要以照本宣科式的理论讲授为主,不能实现创客教育的教学目的。同时,创客导师大多是非专业教师,对学科知识认知不深入,无法发现、挖掘专业中的创新点,不能将专业教学与创客教育有效结合,实际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现有创客空间主要以图书馆、学生固定教室、实训室为主要依托。图书馆因其资源的丰富性、空间的宽裕性成为创客空间设置的首要选择,但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大,日常运行管理人员缺失,无法形成专业化的运行机制,导致现有资源利用效率低,没有发挥出创客空间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校高职院校创客空间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专业发展特色,由学校牵头、优势企业与政府或相关团体共同参与扶持。学校提供必要的场所与硬件支撑,企业、政府或相关团体完成空间的创建与管理指导,项目的引导、论证与实施。
选择合适的创客空间场所,对创客教育非常重要,依循开放共享的原则,创客空间建议设置在图书馆、或独辟的实训室中。设置在图书馆中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图书馆作为学校科研保障机构,科研支撑作用非常明显,图书馆的高流通性也能吸引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设置在实训室中的优势是专业设备非常齐备,可充分发挥专业创客的创新优势,激发创新灵感,实施各种创新尝试,最终形成创新成果。
3.1.1 初阶“创客空间”
利用图书馆宽裕的空间优势、便携的科研资源优势、高流通性的生源优势,在图书馆设立初阶“创客空间”,可以依托图书馆“咖啡屋”、“小憩园”等现有空间或资源进行直接改造,所需设备也以实用、够用的基础硬件为主,主要开展小型沙龙、创客马拉松等交流分、培训活动为主,对接通识性的创客教育。
3.1.2 高阶“创客空间”
在各学院或专业中以现有实训室为基础,在原有实训室开辟或专门整合一实训室作为高阶“创客空间”,尝试创意产品的孵化。由在初阶“创客空间”获得灵感或创意的团队,进一步到各学院的专业实训室中,利用实训室中现有资源设备,进一步完善创意,不断试错,直到形成最终的产品。
创客空间运行应由企业、高校与政府三方共同主导,创客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就是产教研结合,解决行业、企业的“痛点”,由学校提供场所和硬件,由企业和政府来引导创客空间发展的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教师、专业骨干经验,学生天马行空的创想,企业政府的资金与运作,形成能带动企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创客发展方向。
以项目带动创客空间的发展,以企业或政府发展的需求带动空间的前行,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和成熟的创客团队作为创客导师进驻空间,传授创新技术、产品孵化的经验,与学生开展具体的创客项目或产品,引导、激发整个团队的潜力,引领学生体验创客项目的打磨、成熟过程。
通过调研,现有创客空间大多实行会员制管理,这些创客空间大多是会员交流学习的场所,管理较为松散,不能发挥创客空间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应有作用。首先在资金上,建议与优势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及经费赞助,对于后期的成果及时给予奖励或补助。其次在管理方面,建议由专业老师负责成立协会,引入企业例会制度,定期举办创客沙龙,同时招募学生志愿者,负责空间日常的运转,教师、学生、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客教育提倡的全民参与、创新服务的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以创客空间载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创客教育因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硬件支持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运行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制约了创客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创客空间场所确立、创客空间发展方向、创客空间管理等措施,探索、讨论了创客空间构建的具体措施,通过研究可为相关院校创客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