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中国 厦门 361005)
经历16年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办学成效开始显现。孔子学院的办学效益不仅在于自身收获了办学成果,开发了海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大纲与教材等教学资源;锻炼培育了一批中外教师,积累了海外办学的丰富管理经验,提高了孔子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和认同感;同时,作为中国成系统、大规模、有建制地“走出去”的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其海外办学成就对中国教育“走出去”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孔子学院从机构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教学资源走出去和教育理念走出去等几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孔子学院以教育交流合作为起点为中外人文交流合作铺设了便捷的桥梁通道,在搭建人文交流支点、开创国际交流新路、成就文化交流品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学院办学产出的主要体现在于:培养出了一批好学生,这是孔子学院最好的口碑,是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显性体现;出现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开发了系列教材,推进了学术研究,这是孔子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志;锻炼出了一批好教师,优秀本土教师队伍随之得以成长壮大,中方教师经受洗礼后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前沿人才;探索出了一套海外办学的机制和经验,贡献出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合作的“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
办学产出最重要的成果在于培养出了一批好学生。16年来的辛勤耕耘使孔子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具备中文听说读写技能、熟悉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文化、热心中外交流的学生。目前,全世界有3万多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40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院系或课程,还有4.5万所华文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中文教育,全球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人。这与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全球推广是分不开的。历次孔子学院大会上的明星学员、历届“汉语桥”中文比赛的参赛选手及孔子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等都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如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康可米(Kamila Carter),不仅学会了中文,而且还学会了中文手语,希望能帮助听觉有障碍的人理解中国语言文化。在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康可米(2019)代表学员发言说,“孔院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家庭里不断成长,能认识新朋友,学到新知识”。还有的学员虽然没有登上大会或比赛的舞台,但却是孔子学院老师眼中的明星学员。麦克·库奇(Mike Crouch)是英国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最年长、对中国语言文化最痴情的学员[1],汉语是他热爱中国的信物,他的信条是“如果你会使用英语和汉语,这个世界将是你的主场!”20年前他就给当时工党政府写信建议开设汉语课。2002年,他又给媒体写信呼吁,再后来又向威尔士政府提议。在得到威尔士联合教育委员会(WJEC)同意后,他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完整文案,从多个层面阐释了学习汉语、推广汉语教学的重要性,积极说服相关部门开展汉语教学。如今威尔士政府已经启动了“全球未来”(Global Futures)计划,投资48万英镑以推动威尔士地区学校的外语教学,威尔士四个地区的中学老师接受汉语教学培训。他本人身体力行,80高龄还在孔子学院成人班上坚持学习汉语、参加HSK考试。在他这样的热心人士支持下,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推广工作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像麦克·库奇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这些优秀学员是孔子学院最宝贵的财富,是联结中外友谊的使者,他们对中文教育的热情支持成为孔子学院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办学的最主要产出,是“行走的产品”,最佳“品牌代言人”,好学生成就了孔子学院的好口碑,是体现孔院办学效果的显性标志。据《2018孔子学院年度报告》,孔子学院的各类面授学员186万人,网络注册学员81万人,各孔子学院和课堂文化活动的受众达1亿人,参加各类汉语考试的考生累计3000多万人次。[2]这样的办学质量、规模与效益与其他国家同类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在速度上、覆盖面上更是独领风骚。
孔子学院的办学产出还体现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一则推动各类教材、教辅资料和文化读物、配套手册练习等推陈出新,实现更新换代;二则催生学术交流深入发展,探讨本土化相结合中出现的新问题,带动科研成果产出;三则随着“一带一路”推进,小语种教材、适应各类实务培训的多样化教材、中外字典、商务教材、经贸投资法律手册、经典互译、专项研究、历史资料整理等等,一系列新成果涌现出来。十几年来,初级汉语学习者已经成长为HSK六级的汉语“达人”,这使孔子学院从事汉学或中国学的学术研究、组织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进行硕博学位人才或特色领域技能人才[3]培养成为可能和必然。有的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还提出,促进中国语言学术研究占领世界制高点的任务也应由孔子学院承担或牵头组织。如何推进孔子学院教学和文化活动更上一层楼、学术科研高端突破、实用培训扎实有效,不同的孔子学院身处不同环境,有不同条件,也有不同做法,但具有拿得出手的教研成果是其办学成效的衡量标准和实现载体。据孔子学院总部资料,目前已经研发制定《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等各类汉语教学标准、教材评估体系,开发认证、推广各类多语种汉语教材、文化读物、工具书等教学产品。孔子学院总部主干教材资源库达54个语种,6700多册汉语教材和文化读物。《汉语图解词典》《汉语图解小词典》《汉语800字》三套工具书80个语种的翻译出版已经完成。“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在线版注册用户达11.5万人,取得各类教材编写成果6万余件。已有114个国家的457所孔子学院(课堂)开发了适应当地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的本土教材3119册;全球孔子学院出版学术著作、译作640多册,开展学术研究项目1600多个;推动海外汉学和中国学研究成就斐然。大约三分之一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都由著名汉学专家担任,很多汉学家积极承担孔子学院相关课题,为传播中华文化、介绍当代中国做了很多工作。成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4000多名会员遍布78国,一批著名汉学家担任理事会会员,在历届孔子学院全球大会、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世界汉学大会都活跃着一批学术研究一线的各国汉学家。在高端研究项目方面,“孔子新汉学计划”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与中外多个汉学及中国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累计资助了600多名学生、学者、青年汉学家来华攻读学位或进行研修,70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青年领袖和业界精英访问中国,支持召开3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和十余种中国典籍、现当代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出版。
孔子学院独树一帜办学体制的优势,促进了孔子学院的“三教”成果,探索出了一套海外办学的有益经验,成为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合作的“中国案例”“中国模式”。孔子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一方面以机构合作方式在国外办学,可以借助国外先进成熟的办学理念和方式,有助于使我方投入最大化、最优化,并从切实合作中学习借鉴国外办学机构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将外方机构、资源为我所用,机构设置在国外大学或相应机构,可以调动其相应的资源投入,从而激活融合国外资源(机构的物质条件与声望、人脉等资源),激励外方管理人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中方借助这些有利条件可以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外双方的长处,正是孔子学院的优势和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当然联手外方大学合作、利用现成平台办学,也引发了国内外的不同意见和反对声音[4],但整体上看孔子学院这种办学模式有利于中外双方朝着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方向发展,将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1+1大于2”的功能价值最大化。虽然孔子学院的运营模式有待完善,但作为一个有效的模式、成功的范例已经得到公认。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歌德学院主席雷曼等外国政要评价,“孔子学院模式”仅用短短几年,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的路,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据吴兢(2012)报道,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孔子学院理事长北元喜朗用“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来评价孔子学院的角色特点,他认为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先驱性实践。经过十几年的“苦”与“歌”,孔子学院树立了和而不同、平等合作、互惠双赢的体系模式,成就了一个在文化传播上可以与英法德西美日等发达国家并肩而立的国际品牌机构,这是孔子学院最了不起的办学效益。
网友们不只一次讨论过中国“大把花钱”兴建孔子学院有多大意义?这个问题实则是质疑孔子学院的价值与效用问题,国人关心除了教授外国人学中文外,孔子学院对我们自身到底有什么用?推进中国教育“走出去”、促进教育国际化应该是孔子学院最重要的溢出效应。作为教育“走出去”的先行者,孔子学院真正促成了国际教育合作,切实推动了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2019年2月23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了中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的第九点将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发展作为“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的一个方面。同时颁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也将优化孔子学院区域布局,加强孔子学院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大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力度作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李军、田小红(2015)称孔子学院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教育合作以及中国大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化项目”,很多学者认同这是大学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5]孔子学院从机构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教学资源走出去和教育理念走出去等几个方面践行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6]机构走出去是第一步,最主要的体现是全球已在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大多由中外方高校合作,设在国外大学,也有少数由中外地方教育部门合作,个别由外方的社会组织或公司承办、合办。孔子课堂则主要设在当地中小学校。在此不多赘言,下面主要讲另外三个方面的“走出去”成果。
教师是施教者,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统领者,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孔子学院的教师有一定特殊性,在外语水平、文化活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更高要求。[7]在一定意义上,孔子学院的教师都是百里挑一、融通中外的人才,既要会讲好汉语课,又要有良好的外语作交流中介;既要会教书,又要会搞文化活动;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成为兴趣爱好的多面手。通过教师走出去,中国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思维方式得以直观呈现,这是中国软实力、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外教育交流、人文交流的具体和深化。同时,这些“走出去”的人才完成任期后的回归也可以成为我国国际人才的重要储备。孔子学院教师尤其是年轻的志愿者(绝大多数是实习期间或刚毕业的研究生)通过在孔子学院的历练,可以成为中外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的高层次人才储备,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全方位对外合作。
首先,是中国教材“走出去”。孔子学院教学所需的各级各类教材、教学辅助材料、音像资料和汉语考试的相关材料、试卷,绝大多数都由国内提供。为支持孔子学院(课堂)开展汉语教学,孔子学院总部根据每年核定的经费预算,赠送给孔子学院(课堂)一定额度的教学用书。[8]这些赠书展示了国际中文教学、语言文化教育的标准中国读本。
表1 汉办赠书配额规定
其次是文化资源“走出去”。除了教学资源外,孔子学院还带动了大量文化资源走出去。孔子学院在组织春节、端午、中秋、孔子学院日、开放日、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时,在推广包括京剧、武术、茶艺、中医、太极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需要大量的文化资源做支撑。例如,孔子学院在举办中国茶文化展示会、书法艺术展示活动、中国古典音乐会等活动中,中国的茶具茶艺、文房四宝、古典乐器也走出了国门,向异国观众听众直接面对面、原汁原味地呈现中国文化魅力。这种形式的“走出去”以柔见长,以情动人,重在交流,贵在沟通,是提升中文国际影响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形式。
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教育理念与模式正在走出去影响世界,受到各国的重视。如很多政商学界人士都在学汉语,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有条件在学校系统学习汉语;国际一流大学竞相到中国来争取生源,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夺冠,英国到上海请50名教师到英国教课,把上海的数学课本引到英国去。应该说,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教育理念方面功不可没。由意大利罗马孔子学院选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双学位项目的学员费瑞雪(2018)曾这样描述她在中国大学的经历,“中国的大学体系与意大利很不一样。我们的班上最多只有十位同学,修课必须出勤并不允许迟到,哪怕就几分钟也不可以。这让我们有了很快的进步,这与老师们的积极鼓励也是分不开的。想想吧,我们每个人都和老师交换了微信号,有任何的小问题都可以发信息询问,轻松获得解答。这对我们有很大帮助,不仅是在学业上,还包括在生活方面,我们的老师一直觉得对我们负有‘责任’。”“中国的校园生活是非常规律的,有着它自己的节奏,在每天的日程表上总会有些事情。从周一到周四,我们全天上课,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除此之外,每个周五都安排有多种多样的活动:书法课、参观天安门故宫博物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游,甚至参加颐和园马拉松长跑,所有这些极具吸引力的活动对于我们认识这个美丽国度的文化都有着极大的益处。”“……课程必修,上课需积极参与(对此要求很高),布置家庭作业,还有大家都喜欢的用PPT做课堂演讲,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事实上我们只需要去适应这套体系,而且从最终结果上来看,这样做益处颇多。”“我很确信自己的视野得到了开拓,在对待与我们‘相异’的事物时自己的思想更为开放。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我迫不及待地去发掘这个神奇的国度蕴藏的宝藏!”这位来自西方名校罗马智慧大学的学生从大学管理体系、教学理念、师生互动、校园生活、学习方式方面记录了中国教育理念对她的震撼和影响,并认为这一神奇模式开拓了她的视野。
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孔子学院海外办学、“送教上门”,大大拉近了中国教育、中华文化与世界的距离。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孔子学院提供了让中国的教师、教材、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在国际上被了解、认可和分享的机会,可以说它既是中国教育走出去的体验者、受益者,也是推动教育国际合作、教育国际化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2018)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孔子学院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
孔子学院海外办学不仅带动引领中国教育“走出去”,而且为中外教育合作、人文交流搭建了中介桥梁和便利通道。中外教育合作、语言文化交流是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夯实社会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高校和科研机构国际协同创新。着力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支持更多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努力将孔子学院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语言推广机构……语言是心灵沟通的载体和工具,孔子学院是推动教育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建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之窗、中国之家。“一带一路”共建实施更加强化突出了孔子学院语言通心的角色与功能,“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人文交流合作跟进甚至先行,建立在言语沟通基础上的人文交流也是互联互通的应有之义和基础要素;同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也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要求我们要不断改进人文交流方式,加强沿线文化认同,彰显人文丝路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学院 “心灵高铁”、人文纽带的角色、作用不断得到突显。
孔子学院主要采取中外高等学校合作的办学模式,这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机构、与我国高校在海外独立办学相比,是一大特色与优势;与其他对外人文交流形式相比,以中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互补互益作为人文交流支点更是独具特色和魅力。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语言具有先导性作用,文化具有启迪性作用,孔子学院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作为支点对沟通、带动、支撑人文交流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外高校都在寻求有效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资源。牛康侃、陈德敏(2017)指出,“人才的国际化是核心与立足点,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课程国际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主题。”孔子学院作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文教服务和交流支点,在人才、师资、课程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中外双方或多方大学合作发挥直接架桥铺路或间接穿针引线作用。孔子学院通过实施“孔子新汉学计划”,为海外各界精英人士、优秀青年和研究中国的学者提供来华学习和研修机会,联手合作高校培养未来的“中国通”。“一带一路”倡仪提出以来,中国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加强与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教育部提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新汉学计划、孔子学院奖学金、汉语教学师资班项目等多种渠道,招收大批沿线国家优秀青年学生来华攻读学位或开展交流,支持外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学者开展联合研究,资助当地社会精英人士或青年领袖来华研修。据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快培养“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增加“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硕士、博士学位名额,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水平稳步提升。同时还将通过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与沿线国家学校建立高校联盟、职教联盟等措施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这些措施与孔子学院立足本土服务“一带一路”的做法不谋而合,相向而行,将进一步推动孔子学院为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提供直接帮助和多元服务,为沿线高校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承办孔子学院的中外高校正在利用孔子学院联通中外的纽带、支点作用,通过访学交流、讲座培训、会议论坛、汉学计划、合作科研及奖学金、夏令营项目以及每年召开的孔子学院理事会等形式促进学历互认、师生互访、资源互用、交流互鉴,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如包亮(2018)所言,浙江师范大学以非洲汉语教学为起点,以非洲学术研究为重点,结合涉非人才培养、对非交流合作,形成了全国领先的对非教育合作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学科发展。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方大学也通过设立中国研究中心,承担中非合作研究项目、派遣人员赴中国学习大学管理体制经验等形式,极大促进了自身发展。2015年在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时任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2016)指出,“孔子学院始终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发展,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世界多样文明共同繁荣搭建了广阔平台。今后要继续打造好、利用好这一平台,深化中外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为各国师生学习交流提供优质服务,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专门设置“依托孔子学院平台推动中外大学深度合作”的院长论坛,专家学者根据所在高校的中外合作项目分享了宝贵的经验。中国政法大学与其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的几所大学——英国班戈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和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学凯夫希尔分校合作开展了师生交换、学术论坛、模拟法庭辩论赛等项目,发挥了自身学科优势,取得了良好效果。韩幸(2019)认为,“加强高等院校合作,为全球技术资源、知识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使得各个国家、各个种族、各个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更加深化和务实。合理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技术性创新,推动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与挑战提供智慧源泉,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驱动力。”孔子学院或牵头组织,或出谋划策,或提供平台,在促进中外方高校资源互补、增进双方或多方互惠互利、共享共赢方面大有作为,成为信息交汇的枢纽站、各方联通的中转站、合作增速的加油站。
随着中外关系的深入全面发展,孔子学院在不断适应、对接当地需要的过程中,其影响不断辐射扩大,对中国与所在国、所在地的经济贸易和外交关系发展产生了连锁效应。这是孔子学院发挥人文交流“黏合剂”“润滑剂”作用的表现,展现了孔子学院进一步拓展丰富人文交流内涵、领域的新路,诠释了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功效。以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这个孔子学院在遭遇中菲黄岩岛争端重创、双方关系跌入低谷之时,从满足民众学习汉语的切身需要出发,积极与菲方沟通,谱写了孔院版的“小球转动大球”精彩中外互动故事。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10年初,2011年5月成为菲律宾教育部“汉语教学项目”官方合作伙伴。然而此时的中菲关系却因南海争端对峙而急剧恶化,菲律宾公众对华敌意上升,据民意调查机构“社会气象站”(Social Weather Stations)调查,2012年第二季度菲律宾民众对中国信任度降至36%,不少民众担心南中国海主权纠纷可能引发菲律宾和中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立足于中菲之间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商贸需求,积极与菲各方保持沟通,逆势而上取得了一系列佳绩。据张颖报道(2016),2013年初,该孔院成立菲律宾本土汉语师资培训中心(Philippin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Training Center),承担菲律宾汉语师资培训等任务。2014年6月,孔子学院总部与红溪礼示大学合作共建的汉语师范专业顺利招生,成为菲律宾主流大学的首个汉语师范教育专业。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于2011年、2013年、2017年三度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福建师大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章石芳2015年底荣获“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称号。近年来,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商机,先后为菲律宾外交部、教育部、移民局、海关、国家图书馆等菲政府机构提供应用汉语课程及中华文化知识讲座。据张志文(2017)报道,2017年2月初,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开始在菲总统府——马拉卡南宫开班授课,为总统府新闻部及下属机构公务员教授汉语课程,授课对象包括总统府新闻部及其下属的菲律宾信息局、国家出版局、国家印刷局等多个机构的公务员。针对总统府新闻部的业务特点,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特别制定授课计划,开展汉语、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等相关内容教学。关向东(2018)报道,在菲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培训班2018年8月的结业典礼上,来自菲国家经济发展局的一位部门主管说,培训班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如今她利用谷歌等翻译软件,开始随时随地学汉语。“中菲经贸交流越来越多,自己希望帮助双方更多经贸人士成为合作拍档,我们的椰子、香蕉、芒果、深海海鲜在中国市场一定会受欢迎。” 该孔子学院正在以语言服务的独特方式影响菲律宾政界高层和普通民众,成为将中国与菲律宾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文纽带。李宇明认为,“语言是国家的先遣队,国家要去何方,语言就应先到何方。”“语言是‘一带一路’发展、是国家走向世界的‘先行官’。语言文字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但也不能仅仅只看到语言的工具性;语言也是打开‘心结’、消解误会的心灵锁钥,也是文化的阐释者和建构者。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全方位发挥语言的作用。”
一些省份非常重视孔子学院在促进地方对外人文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对孔子学院寄予厚望、赋予重任。山东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发表文章提出,“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增强我省学校对各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将孔子学院建设与来鲁留学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切实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实效。”[9]自2014年孔子学院年度全球大会在地方省份召开以来,各东道省市将这一教育界的“达沃斯论坛”视为地方拓展人文合作领域的重要机遇。2019年国际中文大会在长沙期间,湖南表示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独特优势,不断深化与合作院校的人文交流,拓宽合作领域。湖南省教育厅向参加大会的孔子学院来宾介绍,经长沙理工大学黑山大学孔子学院牵线搭桥,长沙商务考察团、黑山经济部、商会和尼克希奇创新产业园于2018年7月签署合作协议。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先后承办了孔院来华教育团组十余个。更有与会专家支招,孔子学院应继续提质增效,主动增强自身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语言文化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作用,成为促进中外交流理解的重要平台。李军、田小红(2015)曾概括“孔子学院是一种教育领域的、多元化的国际合作,而这种平等合作的模式所衍生的政策启示并非仅限于大学机构本身以及对中国大学的国际化的影响。它具有很广泛的国际推广价值。”
2009年,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2010)在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孔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的重要品牌、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2013年,刘延东(2014)在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的题目就是《携手促进孔子学院事业发展 共同谱写中外人文交流的新篇章》,她集中论述了孔子学院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孔子学院开办到哪里,就把沟通、了解、和谐、友爱的种子播撒到哪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汉语和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国,又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引入中华大地,书写着中外人文交流的绚丽篇章。”孔子学院是人文交流的“有效载体”和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的“重要平台”,中外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孔子学院是中外双方真诚合作的结晶,是中外人文交流史上的一大创举。”2014年,在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刘延东(2015)再次肯定,“10年来,孔子学院以语言为媒、以文化为桥,成为深化人文交流的响亮品牌。”中外语言文化合作为人文交流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其一,人文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孔子学院是语言文化推广传播机构,开展汉语课堂教学是其根本任务。在发达国家、学习型社会,不少学员将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视为兴趣、爱好和心愿,不少大学设有汉学系、东方学院、亚洲研究、中国研究等机构,一些孔子学院将中文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培养了不少高端学术人才。当然也有的学员将中文学习视为其拓展业务、就业晋升的快捷通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结构年轻,受教育程度不高,就业糊口压力较大,其学习汉语的动机以短线需求居多,主要是要解决他们实际生存和生活问题。具体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文或是他们的母语之一,或是重要通用语,是联系亲情的家庭语言,或使用频率很高的官方语言、商业语言,民众对学习掌握中文需求旺盛,热情很高。因此,孔子学院在不同国家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这些年来为应对新情况、实现新作为,除了开设中文听说读写的常规课程,一些孔子学院还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开拓创新,开设了汉语短训类课程,为一些跨国企业招工量身订作课程,甚至新增教学点提供上门服务的培训。另一方面,孔子学院还利用自身的语言特长、知识信息优势及海外办学的运作特点搭建中外合作的信息平台,提供咨询服务。刘延东(2017)在第十一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孔子学院“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培养语言人才和熟悉当地政策信息等优势,为中外企业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好各领域务实合作,以语言互通促进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孔子学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提供有关中国教育、留学、旅游、中医、文化等信息咨询服务,切实满足了这些国家民众的现实所需,这不仅拓展了孔子学院的原有功能,而且丰富了人文交流的内容。
其二,人文交流层次水平提升。一方面,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越来越上规模、上档次。不少孔子学院结合国家层面上的大型活动开展了一系列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影响很大。如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周”活动、中俄媒体见面会以及中俄文学论坛等,拓宽中俄两国青年交往的同时巩固了两国人民友谊。孔子学院已经逐渐突破了原来面对一个班、一个课堂、一个校园开展活动的局限,越来越走向社区、地区和国家层次,举行大型活动的次数增多,影响相应增大。另一方面,孔子学院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一般的海外人文交流活动,如文艺演出、文化展演、文化节等活动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孔子学院植身海外,有固定交流平台,文化活动和语言教学是其两大基本活动,自主、常态化地开展文化交流是其基本职能,因此更有条件将人文交流活动做深做细做持久。由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国外公众喜闻乐见,相对于走进课堂、拿起课本学习汉语的人数,观摩文化活动、参与人文交流的人数更多。孔子学院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国当代电影展映、中华传统艺术鉴赏、中国文化俱乐部、体验中国夏令营、中华烹饪、中国书法、中医养生与保健、中文演讲比赛、儒家文化系列讲座等等,大大提升了中国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2018年孔子学院年度报告》,孔子学院累计举办文化活动22万场,受众达1亿人次,积极服务中外姊妹学校、友好省州、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合作,成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孔子学院普及宣传型的文化活动逐渐迈向精品化、系列化、学术化、专业化。如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南岸大学)举办“在华经商的法律事项”系列讲座,来自中英商业委员会、桑坦德银行(Santander)、金杜律师事务所(King and Wood Mallesons)专家介绍他们在华经商、与中国合作的法律事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李白《将进酒》赏析”讲座、“轻扣京剧大门”展演活动;印度威斯福中学孔子课堂举办中国历史讲座等,填补中印文化交流的缺口;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汉语教学研讨会、本土中医师培训项目等。
其三,人文交流彰显双向互动性。刘延东(2015)在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更好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拓展功能,从单一的语言教学向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信息咨询等多元服务功能发展,从简单的你来我往向深层次的汉学研究、国别研究和经典互译发展。”“不仅让各国民众更好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也要把各国文化介绍给中国人民,畅通中华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互学互鉴的双向通道。”注重双向沟通、拓展单向功能,这是孔子学院升级转型的重要标志。2015年孔子学院大会提出了“适应需求、融合发展”的主题,这是孔子学院对自身定位的重新思考,预示着孔子学院的发展路径和价值目标。巩固和夯实中外民意基础是双向互动过程,不宜只强调中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还要学习借鉴他国语言文化。“一带一路”实施催生了我国了解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现实需要,孔子学院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外人文交流做些铺路搭桥、穿针引线的工作,既恰逢其时,也恰如其分。如今沿线国别研究、经典互译工程已经启动,沿线国家语言字典被开发出来,沿线国家电影展、沿线国家歌手歌曲也传入到中国……从对外传播,到双向互动,再到深度融入,孔子学院既是他国学习汉语的窗口园地、体验中华文化的中国之家,也成为中外知识资源的共享枢纽、互通情感的心灵之桥。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指出,“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总书记的讲话为孔子学院在中外人文互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构建人文共同体离不开孔子学院的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原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不止一次地称赞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和有效模式。周作宇(2013)评价说,“随着我国承国际汉语教育职责的孔子学院闪亮登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民族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也在着力释放语言能量,参与到了世界语言版图的互渗中来。孔子学院被认为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交流方面最有影响的项目之一。”江苏省把其承办的遍布五大洲的海外孔子学院与走出国门举办老挝苏州大学等一起视为该省教育国际品牌逐步形成的标志与体现。孔子学院以“语”感人、以“文”化人,为中外交流增添了一股清流、一脉清香,起到了春风化雨大道无形的独特作用。这在中国由物质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过程中是弥足珍贵的力量,值得珍惜和发扬。
注释:
[1] Mike Crouch于1937年出生,1982年第一次到中国,从此结下缘份,曾在香港、成都等地推广2+2项目,协助英国高校招收优秀的中国生源,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中国学生赴英深造。2002年退休后,Mike开始学汉语,在他带动下,女儿和孙女也都开始学习汉语。卡迪夫孔子学院成立后,Mike非常高兴,克服年事已高、听力下降的困难,参加成人课程并通过HSK考试。
[2] 全球各类汉语考试包括:汉语水平考试(HSK)、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商务汉语考试(BCT)、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CTCSOL)等。考生和文化受众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学员。这里的数据是分类统计,参见《2018孔子学院年度报告》,[EB/OL]http://www.hanban.org/report/2018.pdf.
[3] 孔子学院总部提出要积极引导各国孔子学院向教学型、特色型和职业技术培训型等方向发展,职业技术型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在教授汉语的同时,培训其掌握一门谋生本领。
[4] 国内早期一些人对孔子学院在命名上的“主权让步”不满——“很多中国高校要求孔子学院的名牌上既要写上外国大学的名称,也要写上中国大学的名称。”对此原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曾深有感触地说,“把牌子给到外国高校手里,他才会当成他自己的事情,才会真正爱护,才会全力以赴把孔子学院办好。让外国人学了你的文化,写了你的文字,这是最大的主权。”她还强调“尽管牌子给对方,瓤子里装的却是我们的水”,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国内的不同意见(参见杜军玲:《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是支“文化传播童子军”》,[EB/OL] http://www.wenming.cn/wenshi/c/201111/t20111102_373312.shtml.2011-11-02;随着孔子学院办学成效日益显著,国外尤其是西方出现了一些反对声音,集中体现是美国个别学者、议员、政客配合美国对华外交调整,大肆攻击孔子学院,诬称孔子学院在美国大学办学“妨碍学术自由”“破坏学术价值”,是“政治宣传工具”“学术病毒”,甚至“有可能威胁国家安全”,很可能是中共安插的“特洛伊木马”……对此的集中解读与批驳可参见李丹《“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5] 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主题查询“孔子学院”并含“大学国际化”有25个成果,以“孔子学院”并含“高等教育国际化”有48个结果,而“孔子学院”并含“教育国际化”有49个结果(2019-07-30)。可见,绝大多数学者将孔子学院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孔子学院绝大多数由中国的高校承办,派出的中方教师也主要是大学教师,只有少数孔子学院的共建者是省教育厅等单位,派出去的是中小学教师。
[6] “走出去”是国际化的第一步,国际化是系统地、成规模、有体系地“走出去”,并具有持续影响力、较强吸引力、良好竞争力。“走出去”和“国际化”都是站在中国角度上来说的,如果跳脱中国立场则是中外教育合作或国际教育合作,乃至教育全球化。
[7] 据孔子学院总部网站,孔子学院教师应具备和掌握:(1)语言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2)文化与交际能力。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要求教师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成功学习汉语。(4)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具备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5)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国际汉语教师标准》,[EB/OL]http://www.hanban.edu.cn/teachers/node_9732.htm.
[8] “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引自《孔子学院遍全球》,《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2月9日,4版。
[9] 《与时俱进 锐意创新 推动我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广度发展》,《山东教育报》,2016年2月9日。该文章还谈到“整合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友好学校等资源,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借助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儒学研究优势,吸引海内外儒学爱好者来鲁访学,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应对全球教育市场竞争的生存之道,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