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歌唱课中“音准”问题的教学探究

2020-03-09 03:40黄艺文
人物画报 2020年16期
关键词:音准旋律歌唱

黄艺文

摘 要:唱歌在初中音乐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准又是唱歌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反观课堂,教师对学生的技能上的训练较少,不够重视。长期忽视技能的训练,必然影响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初中学生唱歌音准教学展开研究,对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改善音准问题进行思考,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体验唱歌课的乐趣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初中课堂;音准

在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的十年时间中,始终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对于这一核心的理解有偏差,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实际上是架空了音乐审美也完成不了教学目标。在歌唱中,音准的精确性不仅受到其自身的音准规律控制与控制机器的制约,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找到初中歌唱课中音准偏离的原因,同时,还要积极思考可采取的针对性解决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音准把控能力,提升其歌唱的水平。

一、初中歌唱课中影响“音准”的问题及原因

(一)不正确的演唱方法

学生在歌唱时出现的音不准问题和演唱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包括唱歌时发声方法,呼吸方法,吐字方法等,都能够对音准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对于唱歌的概念也存在问题,认为唱歌只要大声的演唱,声音越大唱的就越好。当没有演唱方法,用大白嗓甚至喊叫的声音演唱便很容易造成音准严重偏差现象。在演唱一些有难度,跨度较大的歌曲时也就更容易走调。

(二)初中“大班额”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授课制为主,一位老师对五六十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课堂人数过多,导致有些同学听不清音乐的旋律。在演唱时听不清楚的学生自然会听跟着周围同学学唱。但如果周围同学旋律不熟或是音准跑偏,那跟唱就会出现“一人跑,众人偏”。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人数过多并不会有严重的影响,但对于音乐课,“大班额”问题对学生演唱的影响是极大的。

(三)学生自身生理、心理问题影响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变声阶段,无法自如的控制自己的声音,尤其是男生。男生声音变粗,变化明显,在教唱过程中,男生普遍反应音调过高,唱不上去。也有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自己的声音,而羞于开口演唱,对自己极度不自信。

初中学生正处于逆反期,并开始有自己自主的思想,对于教材中的作品认识不一,音乐审美方面的认识不一,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有些不熟悉的体裁如戏歌,民歌等反应较为排斥,对于流行音乐接纳程度较高。

二、初中歌唱课中音准的训练探究

(一)练声唱谱训练

1.练声:没有一个正确的姿势,就无法进行正确的歌唱。每堂课开始上课前,带着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坐姿,双肩打开,放松,不要向前向后倾倒。接着,进行气息训练。在歌唱中气息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它与平常说话所用的呼吸方式不同,采用腹式呼吸。首先要讓学生理解什么是“腹式呼吸”,可采用弯腰打哈欠,双手叉腰等方式进行感受,找到正确的位置。

继而,跟着钢琴练唱长音短音音阶,解决歌曲中长音气息保持和短音灵活的问题。练声还建立学生的音高概念,培养学生的音准概念。让学生明白向上唱音越来越高,向下音越来越低。

2.唱谱: 学唱一首歌,先听清,听熟悉旋律。尽量保持教室安静,仔细聆听,这也是一个培养乐感的过程,我们先将听觉来的素材传送至大脑,然后将其准确的反应出来。

唱谱是教唱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引导学生熟悉旋律后轻声哼唱旋律,,在哼唱后,进行对谱演唱,教师用钢琴一句一句的进行识谱教唱。让学生精确的听清每一句的旋律音阶与节奏,完善哼唱中存在的细小偏差的音准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专业学习音乐的时候,一定要有视唱练耳这门课程。

(二)演唱方法的训练

1.捂耳聆听法

人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耳内耳蜗管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使耳蜗管振动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耳膜振动引起耳蜗管振动,旁人听到你的声音或你听到旁人的声音就是这种方式;二是通过头骨使声音传到耳蜗管,自己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中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传播别人的声音,而自己的声音穿过空气也是先被其他同学所听到。这两种方式使得音色不同。而将双手捂耳能够最直接也最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

针对现存的“大班额”。学生在学唱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只能听见别人的声音,导致学生们跑调严重这个问题。笔者提出此方法,在歌唱时,利用骨传导的原理,让学生们用手捂住自己一只耳朵,孩子们对于其他声音的聆听少了一个通道,我们听到别人的声音就会变小,自己所唱的真实声音也会清晰变大。这样也就方便自己进行及时的改正寻找到正确的声音。

2.科尔文手势辅助法

歌曲是由若干音组合而成的,音和音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教唱时可以借助科尔文手势进行辅助,用不同的手势和高度代表不同的唱名,将原本看不见的音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并配以相对应的口型,让学生清楚的区别不同的音高。明确音的高低关系的倾向性,形成正确的音准概念,从而有助于正确的将其演唱出来。

结语:在初中歌唱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音准训练。本文通过音准教学实践研究从教学各个方面总结问题提出建议,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其教学行为,提高初中音乐教师音准教学能力,为学生唱歌能力的发展搭建有效的通道,促进初中学生歌唱音准能力的普遍提高,丰富和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为其审美情趣及人文底蕴增劲助力。

参考文献:

[1]何志梅.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21.

[2]袁圆.浅谈高中合唱教学的音准训练方法[J].北方音乐,2019,39(23):150-151.

[3]卢一丹.关于小学生音准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19,8(37):124-125.

[4]王元升.浅析农村音乐课堂中的音准教学策略[J].山西农经,2017(09):138.

[1]王丽娟. 小学歌唱教学中音准与节奏训练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5]张娴. 小学生唱歌音准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6]贾琳琳. 农村小学生音准教学实践研究[D].鲁东大学,2018.

[7]顾桂萍.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J].黑河学刊,2014(04):74+87.

猜你喜欢
音准旋律歌唱
通过陶笛提高小学中段学生音准有效性的探究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给你的信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