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初期对于“中国画”这一命题就充满了争议与思考。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近现代部分艺术家们在探索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将中西方不同的艺术特征进行不同程度的“折中”、“改良”与“调和”,在此基础上以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语言表现艺术。
卢沉先生的“水墨构成”是在新时代下对中国画的思考。它相比较传统绘画在造型、用色、用笔等有所不同,也在绘画初衷、理念、审美上某种程度的契合。卢沉先生曾在《创作教学》的讲座上说:“分析研究经典作品的艺术语言、构成方式和创作手法。要善于透过具象的画面作抽象的形式思考。用自己的眼光重新认识传统,从造型、构成的角度解剖作品。构成训练不仅是为了学习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和培养设计才能,它的主要功能是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1]“水墨构成”更像是一种学习和分析能力,在人们针对不同的客观物象有不一样的主观感受时,在出现主观偏差时,就需要这种理性思维去帮助处理和分析。根据每个人的学习和社会经历不同,在理性分析时个体化差异就会导致创作上的差异性,也就形成了作者在创作上的个性。也是在共性的前提下,对探索个性的发展和强调。
对于“构成”卢沉先生有其独到的认识和理解,构成是一种美的关系的组成,即“用抽象的几何做有序的排列”。[2]对于水墨构成来说即是在传统的水墨基础上,结合对“构成”的理解,强调主观对于具体物象和画面的几何处理,逐渐形成一种创作思维。培养这种思维模式,就会逐步养成形式分析的能力。通过抽象思维对画面中的具体形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新的创作思路。对艺术创作而言,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写实或者抽象,它一定是两者的结合,只不过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副创作更偏向于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也就是画面最后呈现的效果偏重于写实性还是抽象性。在绘画理念方面,“水墨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遵从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创作准则。针对于不同的创作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只强调中得心源中的主观情感,这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于作品的创作初衷。“水墨构成”从整体而言,只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如何选择和运用还是取决于作者本身。
慢慢地了解“水墨构成”,在创作过程中,觉得它更像是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并不只是一味的强调个性。卢沉先生在讲解画面构成时说:“…在画面上不止是人物和景物的关系,而是图和底的关系,不强调某一个局部,而是认为画面每一个部分都同样重要。”[3]这与书法上讲的“计白当黑”是一个道理,都旨在描述画面中物象与纸面的关系,即画中的虚实对比关系。在这一方面它们是继承关系。相较于传统的平铺直叙,还需注意的是“水墨构成”中对视觉中心的设计与强调。作品刻意的淡化水墨趣味等一系列传统的绘画技法,这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突破和发展。在继承与发展中表达了新的创作思路,展现了时代面貌。
《东坡先生消夏图》、《二老对酌图》等一系列卢沉先生小品画中,相较于《清明》、《风雨近重阳》等构成性强的作品,这批画更像是古代文人墨客肆意笔墨下的产物。诗、书、画、印、挥毫泼墨这些跟传统小品文人画别无二致。但在人物造型上方圓对比,几何处理还是跟传统人物造型有很大的区别。有两种方式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一种是用历代传统的品鉴方法,进行笔墨趣味等方面的品读;另一种是以“水墨构成”的思维方式,诗、书、画、印不止具有简单的充当提跋、物象等功能。换个角度解读,它就是以点线面的形式去分割、补充画面,增加了画中的对比关系,加强画面中“水墨构成”的特征。卢沉先生这几幅作品将传统的绘画手法与新的绘画思考方式进行结合,提供了传统绘画的可能性,体现了新时期下中国画不同以往的绘画风貌。
不同带有文人气息的小品画,卢沉先生的《清明》、《风雨近重阳》、《苍穹》等这些作品画面构成性更强。点线面依然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关系的穿插、重叠、大小、方向、秩序性等都在表现画面中的构成感。作品中开始用色去加强画面的氛围,铺垫了画面的色彩基调,直抒创作者欲表现的感情色彩。如《清明》这幅作品,整个调子以淡墨为主,增强了阴雨天雾蒙蒙的感觉,也表现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节气的伤感,用色彩直接强调了绘画主题。作品采取了传统水墨的语言,但刻意降低了传统的水墨趣味和用线的要求,画面中所呈现出跟传统不一样的水墨表现。画面中物象塑造的体积感减弱,也是对人在清明这天孤独、伤感的表现。整幅作品主观性强,将具体人物造型进行抽象处理。画中物象由几何形组成,在深入刻画时又形成从抽象到具体的深入塑造,二者相互丰富画面。作品中出现了落款和印章,具备了传统绘画的完整性,换个角度来看,它又是丰富画面的点和线,强调了画中的构成感。品读完卢沉先生的这几幅作品,他对“水墨构成”的理解在他的作品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像是换了角度重新看待和处理传统绘画。
卢沉先生“水墨构成”的教学观点和其作品,所表现的艺术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以一种理性思维对当下与传统进行分析、思考、重建。不管是“水墨构成”,还是传统形式都是绘画的思考方式、呈现手段,从绘画的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都在强调绘画的初衷。总的来说,“水墨构成”的进步性不仅是绘画创作自身,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注释:
[1]《美术研究》97.2
[2]《卢沉 周思聪文集》朱乃正 人民出版社 2005年93页
[3]《卢沉 周思聪文集》朱乃正 人民出版社 2005年84页
作者简介:
胡昕(1995年12月19日—)男,汉族,籍贯:甘肃天水,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方向:人物画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