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从古至今,发展变化由繁至简,从不规则到规则。汉字的演变过程,两种字体的过渡,不是新旧字体的衔接突变,而是一种交错、并行的过程。中国的汉字有其独有的特点,结合朝代更替及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探讨其和字体变化的关系以及对字体设计的影响,简析未来汉字字体设计的趋势。
关键词:时代审美;字体;设计
一、时代审美的变化
1、汉字字体变化的背景及原因
当今多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是从以前最早的图画字符发展而来,中间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在前一种字体的使用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孕育一种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新的字体形式,最终将取代前一种字体而居于主导地位。
2、古代审美认知的变化
早期汉字是以非形声字为主体的。甲骨文字的象,不同于一般的形,具有更多的意味和象征性,汉字的起源由此而来。金文奇丽秀美,率性多变,是春秋时期突破商周宗教礼仪的文化重负,有意识地追求纯粹装饰性的形式美体现。 随着朝代更替,小篆开始逐渐代替金文书写。小篆时期的汉字系统基本上就是一个形声字系统。
卫恒《四体书势》记载:“隶书者,篆之捷也。”即隶书是篆书快写之后的字体。随着汉隶的演变,人们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字的书写结构上更趋严整,于是出现了楷书。行书写得快捷,书写效率高;与草书相比,行书容易辨别,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同时,行书结体妍雅,运笔流畅,章法灵活,又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品位,历来为文人雅士和人民大众所喜爱。
二、各时期审美变化造就的字体风格及其特点
1、原始而威严的甲骨文
甲骨文把图画形式的符号变成线条式符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文字结构的设计上,充分注意到运用对称的方法来表达概念,带有一些动态的美感。虽然甲骨文已经有较严密的系统,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很明显。
2、逐渐系统化的金文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周时期,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采取的是篆字,也称为“大篆金文”。
3、繁复匀称的篆书
《说文解字》中提到:“篆,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当时由于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大篆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4、灵动化简的隶书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方圆并用、蚕头雁尾的书写方式决定了其古朴的审美特征,不但保证了隶书的厚重感,还增添了几分灵动和飘逸。
5、齊整研美的楷书
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摒弃富有隶意的波捺特点,采用回锋收笔的方法,形体趋向于方正,字形整体变得整齐研美起来。
6、豪放肆意的草书
草书的出现,也是开始于汉初,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当时通行的是草隶,也就是草率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7、中庸之道是为行书
行体兼采楷、草的优点,是草书的楷化或楷书的草化,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书写效率较高,是楷书的辅助字体。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
三、当代汉字字体设计的特点
1、字体设计形态多变,个性化明显
许多设计师通过结合汉字字形和具象图形的方式进行创意。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 都是由基本的点、线等笔画组成, 设计者可以将笔画进行合理的变形、简化、替换,把汉字形象以平面化、图形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字体的构成感和视觉冲击力。
2、取其传统精华,以创新为重心
字体设计在创新的同时,还不忘借鉴传统经验,例如从风水观测、剪纸、阴阳八卦、瓦当图案等中寻求创意。能够在颠覆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再创造,使字体设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不竭的发展动力。
四、汉字字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1、文字与图形的相辅相成
文字与图形象征融合主要体现在字体设计中文字与图形同构、文字中穿插中英文,进而使得字体设计能够在空间形态上具有立体感,这种立体感主要表现为主次分明,清晰流畅,节奏感极强,拥有强大的感染力。
2、融合动态与静态的变化
摆脱传统平面设计的局限,以多视角、多维空间的形式充分表现出字体设计的立体感。在网页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增添视听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字体设计静态与动态变化的融合,是字体设计在数字媒体中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高竹静.试论汉字的发展方向[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5,(7):128-128.
[2]王妍.浅谈汉字的发展历史[J].青春岁月,2020,(5):67.
[3]何清.浅谈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8,(8):41.
[4]谢建防.汉字发展方向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8,20(2):46-48.
[5]翟宏丹.浅谈汉字的发展阶段及一般规律[J].课外语文(下),2020,(9):141-142.
[6]于沛连.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3(5):70-72.
[7]谢玉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8):205-205.
[8]马郡遥.试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86-87.
[9]黄美林.汉字字体设计中的美学原理探究[J].戏剧之家,2018,(12).140,142.
[10]蒋初蕾.平面广告中的字体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11]刘涛.中国书法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2]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M]. 荣宝斋出版社.2007
[13]陈梦家.中国文字学[M].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朱明艺(1998.1-),女,汉族,籍贯:福建三明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