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燧《秋林图》赏析

2020-03-09 03:41王晓晖
人物画报 2020年22期
关键词:倪瓒技法笔墨

程嘉燧(1565-1643),是明代一位著名画家、诗人,字孟阳,号松园,又号松圆老人、松圆道人、偈庵居士、偈庵老人、偈庵道人。安徽歙县人。程嘉燧少年时期遇事不顺,到三十岁才学诗画有成,通晓音律,与同里娄坚、唐时升,并称“练川三老”。程嘉燧善画山水,工诗文。其绘画笔墨细静、墨色枯淡、悠闲寂静,风格清逸。学元代倪瓒、黄公望二家,晚年归于新安画派,也可称之为新安画派先驱。

《秋林图》是程嘉燧 1630年66岁 时所作,纸本笔墨,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此幅作品为一河两岸式构图,此构图显然受元代倪瓒作品的影响,画景主要分为三部分,近景为两组平缓土坡,土坡上有一茅草亭和三五株枯树,树木姿态各异,树叶已经枯黄和秃脱;中景为平静的水面,无任何波澜,一望无际,占据画面的一半空间;远景为平远山川,安静的坐落于画面远方。整幅画面墨色不多,简洁荒萧,没有多余的笔触表达,干净利落,树干、树枝和树叶以淡墨勾写,无皴无染,局部以重墨稍加点缀,增加树木的层次感,树下由几笔构成的茅草亭为画面的感觉提升了一丝生活气息。远处的山石以淡墨稍加勾勒,在山石间以重墨点苔技法上,与倪瓒相比,倪瓒的笔触更圆润一些,而程嘉燧笔墨上多了些干枯,用笔技法上方折用笔增加,增强了树木、山石的质感。虽然表面上看程嘉燧此幅画作近似倪瓒,但其中的笔墨技法却凸显着程嘉燧独特的绘画风格特点。画面的上方有程嘉燧自题七绝一首:“不见云林三百年,谁人几骨换神仙。风烟惨淡秋光后,拾得金升在眼前。崇祯庚午初冬 孟阳戏作。”从题画诗可知,程嘉燧对倪瓒是极其的推崇和赞赏,从元代到明朝的几百年间,倪瓒绘画风格和构图方式代代相传,但无人可超过倪瓒,程嘉燧对于学习临摹古人作品重在师其意而非师其迹,受董其昌画学影响,古人对古代经典作品的临摹是表现一个画家艺术水平的评价尺度,在临摹中要做到“书乃我自书,画乃我自画”的水平,从临摹中体会古人的笔墨语言、经营位置、设色表现等多方面的规律,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对古代著名画作的理解和领悟。

程嘉燧临摹古代画作的功力极深,他不断的对古代山水画进行研学,潜心学习优秀山水画技法、理论,十分重视总结古人在山水绘画中的用笔、用墨和情感表达,熟练掌握皴、擦、点、染等技法,并熟练于心。通过对“秋林图”的分析与学习,程嘉燧在绘画中最大的不同在于摹古而不泥古,汲取多家之所长,用自己的绘画语言,集中表现于画面之中,从而使画面中既有古人传统痕迹,又有自家之特色。

程嘉燧在创作过程中多临摹宋元古人之作,尤以仿倪瓒居多,纵观程嘉燧一生,无论是从章法、布局还是绘画风格,都在围绕着倪瓒在创作,从未摆脱。倪瓒对其的影响最为深远。再如《幽亭老树图》,此图为程嘉燧晚期的一幅山水作品,纸本笔墨,纵84.5厘米,横25.5厘米,现收藏于常熟博物馆。这幅作品的构图方式基本延续倪瓒的绘画风格,整幅作品共分为三个部分,和《秋林图》相差无几,画面的后半部分由河流变为云海,增添了画面的朦胧感,画面的笔墨技法极为简练干脆,运用短披麻皴,近树、茅亭、远山都极有倪瓒韵味,远山的刻画更让画面的空间意境更加深刻幽远。可以看出程嘉燧画作中有倪瓒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当面对一幅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受其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教育水平所支配。不同时代的畫家,他的感受形式、格调、趣味也会不同。程嘉燧对倪瓒画作的学习可谓是情感的共鸣,通过倪瓒的构图表达其艺术思想,画面中的点、线、面都是创作者表达中的一个符号,程嘉燧画面中的茅草亭和树丛就是其画作的符号,符号的组合过程便是创作者隐含艺术思维的和表达的过程。程嘉燧对于仿古作品,始终保持着学习与借鉴的心态,集众家之所长集于一身,重视对自身笔墨技法的探究,形成程嘉燧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作者简介:

王晓晖(1994-),女,汉族,籍贯:山西省临汾市,学历:硕士在读,单位:山西大学,研究方向:国画。

猜你喜欢
倪瓒技法笔墨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手绘技法表现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作品一
秀秀台
为练笔墨才写荷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