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中阳剪纸属于国家级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是中阳黄土高原上的艺术杰作,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山西中阳剪纸的艺术特点,从中找寻中阳剪纸与儿童绘本创作的结合点,使儿童绘本创作汲取传统艺术的养分的同时又保留自身的艺术特色,推动儿童绘本艺术的创新,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中阳剪纸;儿童绘本;插画设计;大红公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西省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山西旅游资源的文化定位及形象推广研究”(2018041012-3)研究成果。
中阳剪纸产生于极为久远的古代,随着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發展传承至今。它蕴含着中阳地区古老的思想意识和传统的审美情趣,在民俗和文化的共性中体现出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艺术气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中阳剪纸的艺术特点
(一)多样的内容之美
中阳剪纸的表现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人物、植物、动物和工具为主题的剪纸。如以鱼、蛙、蛇、兔、鸟等动物为题材的创作,反映了古代中阳人稚气的思想和信仰,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图腾的崇拜。如《枣山娃娃》《抓髻(鸡)娃娃》《坐莲娃娃》等以各种儿童玩偶为主题创作的剪纸,用“红枣(莲花)、花生、桂圆、小孩”来寓“早生贵子”之意,体现了人们迎接新生命的欣喜;又如用“猴骑狈”来表达“辈辈封侯”的美好心愿。第二类是以岁时节令为主题的剪纸,它生动地体现了中阳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如《开锁锁》是将一组图整体表现在一张剪纸作品上,表现了一个儿童在12岁时开锁的几个关键环节,使这一习俗以画的形式流传至今。第三类是描绘一些在中阳县流传的古老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猪八戒吃西瓜》《张屠夫升仙记》等剪纸作品,通过传说故事反映了中阳人民的淳朴、真诚与幽默。第四类是吉祥图案。如寿、囍、蝙蝠、葫芦等,表达中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中阳人民的日常生活继承和发展了剪纸,剪纸也充实了中阳人民的日常生活(如图1)。
(二)生动的构成之美
在整体上,中阳剪纸追求“以全求美”的艺术特点。所以中阳剪纸的构图追求饱满,但布局护理错落有致、疏密有别,不会给人慌乱不适的感觉。同样,中阳剪纸在刻画具体事物时也大多趋于圆润饱满的形象,它的双眼、双脚、双手都在剪纸上集中表现出来,反映了人们朴素的追求完美的心理。构成决定剪法,有些圆如明月、有些尖如麦芒,圆与尖、粗与细、长与短等,在不经意间构成了完美的形式美(如图2)。
中阳剪纸在造型刻画方面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也就是说,剪纸艺人可以将抽象的内在特征经过简单概括后再传达出来,夸张的表达反映了剪纸艺人的个人意愿。如在一些中阳剪纸作品中,侧面的动物可能会有两只眼睛,甚至有些动物有两个头,放羊的小孩子是三面脸。剪纸艺人的解释是:“羊吃草不能只吃同一个地方,小孩放羊时,不能只盯着一个地方”。这些剪纸作品,造型逼真,组合方式独特。虽然有些不符合科学规律,但它们仍具有极强的理想和情感,符合艺术规律,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精品。
(三)淳朴的风格之美
中阳剪纸在全县都有分布,覆盖面十分广泛,尤其在东西山、南川河畔等偏远地区最为兴盛。剪纸艺人大多是农村妇女,所以形成了中阳剪纸朴素、活泼的艺术风格。一件剪纸作品不仅是农村妇女的艺术活动,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农村妇女想什么、盼什么的心理。比如,中阳有:“猴子上树虎登山,站得高来看得远”的俗语,大家过年就会贴上《虎登山猴上树》来体现新年的美好愿望;再比如,农历二月二、三月三,每家每户都会贴《镇邪剪子》《剪锥花》等锥子、剪子纹样的作品,以此来驱邪避灾;结婚时,家里到处可见大红喜字,嫁妆上,有“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幅剪纸作品装饰,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愿。所以中阳剪纸在整体上体现了粗犷、大气的艺术效果,却又不失对局部细节的把握(如图3)。
二、山西中阳剪纸与儿童绘本设计结合的可能性
中阳剪纸拥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广泛的审美趣味,我们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努力探寻类似中阳剪纸的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道路,扩展中阳剪纸艺术的研究,发展新思路。放眼当今时代,艺术文化、科学技术和商业环境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多元化的相互交叉融合也促生了许多变化。目前我国儿童原创绘本的设计创作,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上。中阳剪纸艺术作为山西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中阳剪纸艺术中的色彩、造型、构图等视觉要素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入手,分析在当今社会背景及艺术环境下,中阳剪纸艺术对儿童绘本创作从形式到理念的启示和影响,通过中阳剪纸艺术形式中的“粗”“俗”,来表现我国儿童原创绘本设计中的“真”“诚”。为丰富我国原创儿童绘本的表现形式,在创作绘本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将中阳剪纸艺术与绘本创作相结合,从表现形式、色彩构成和故事内容等方面丰富绘本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创作出一本具有中阳剪纸艺术特色的、全新的绘本作品。在儿童绘本创作中融入中阳剪纸的风格元素,不仅可以提升绘本的审美性,也使得绘本具有更厚重的艺术涵义,从整体气质上显得既传统又具有亲和力。也能将山西传统艺术通过绘本展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绘本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弘扬。
三、中阳剪纸风格儿童绘本《大红公鸡》的创作
(一)主题构想 内容寓意
剪纸绘本《大红公鸡》是以山西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故事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改编后,以中阳剪纸风格进行创作的一本儿童绘本。在画面整体风格相统一的前提下,将收集到的中阳剪纸更深层的特点展现出来。
剪纸绘本《大红公鸡》的主要故事梗概如下:有一只公鸡,每天不叫鸣却只顾着打扮自己。小姑娘端来了一大盆食物,其他的鸡早已一拥而上,公鸡却什么都没抢到。小姑娘把这个情景看在眼里。公鸡来到一棵大树下,和啄木鸟比起美来,啄木鸟说:“我要给树治病。”公鸡大摇大摆地走了。第二天,小姑娘端来了一大一小两盆食物。吃饱的公鸡又大摇大摆地来到一个果园,要和蜜蜂比美,蜜蜂说:“我要去采蜜。”公鸡大摇大摆地走了。听到小溪对岸有蛐蛐的叫声,公鸡努力向河的对面游去,在快到河中央时,他的整个身子都要被大水吞没。一只大白鹅下河去帮助公鸡。浑身湿透的大公鸡,没了原来的得意劲儿,向大白鹅道谢后,失落地回了家,小姑娘给公鸡做了稀粥熬白菜,公鸡吃得很暖。从那以后,公鸡早早地叫鸣,叫小姑娘起床。
(二)构成要素 细节把握
在进行“小女孩”(如图4)的形象设计时,笔者参考中阳剪纸在刻画人物时经常使用的剪影方式:人物通常没有面部表情,五官之中只有眼睛,胖胖的身体,朦胧的四肢,简单的红白两色交织在一起。“小女孩”造型体态圆润,符合大众的审美,忽略了嘴巴,突出了眼睛,再加上一些常用的剪纸纹样,整体上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中阳剪纸中出现较多的纹样有“锯齿”和“月牙”,它们大多出现在人物的服饰和动物的身体,此外还有“梅花纹”“贯钱纹”(如图5)等纹样。纹样在剪纸造型中主要起装饰点缀的作用,在儿童绘本中运用剪纸纹样,也是为了提升效果,增加装饰意味。
中阳剪纸的构图方式非常特别,把要表现的东西都展现在一个平面上,没有时间、空间以及透视关系。这虽然符合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大大增加了趣味性,但在进行类似《大红公鸡》这种叙事性的儿童绘本创作时,该构图方式和理念并不利于儿童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画面进行了一些特别的处理,即将两个平开的画面合并,一起进行创作绘制,在整个打开的大画面中将环境的道具物体安排在中轴线附近,主角大红公鸡、其他小动物或人物分布在两侧。如图6,笔者将树和桥安排在画面中间,把观察蛐蛐的公鸡和过河抓蛐蛐的公鸡分别安排在左右两侧,从而组成了公鸡看见蛐蛐到过河去抓蛐蛐的完整过程,既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拆分来看。既体现了中阳剪纸的特点,即忽视空间、时间,又出现多个主体物,便于儿童理解故事内容。
(三)质朴风格 贴近生活
中阳剪纸来源于生活,并把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融入其中。笔者用现代的绘本形式,将中阳剪纸独特的造型语言以及蕴含的美好寓意注入其中。这种质朴自然的表达方式,将人、物、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让儿童在阅读时有更强的代入感和共鸣。
剪纸绘本《大红公鸡》(如图7)虽不是农村妇女手中真实的剪纸作品,但也充满了朴素单纯的风格之美。整篇故事,通过大公鸡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教给儿童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道理,以达到绘本寓教于乐的效果,这便是笔者所想、所盼、所求的。民歌是山西民歌,形式是中阳剪纸,二者都是民间艺术的精华,都来自人民,来自人民的生活。二者的融合相得益彰,独特的地域性就是它贴近生活最好的表現。
四、结语
一本好的绘本应该是好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和文化内涵的集合。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儿童绘本的创作可以与中阳剪纸的特点和创作技巧相结合,全面整理当地文化资源,在有限的事物中体现无限的创作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绘本的设计与创作中,应结合实践经验对剪纸艺术元素相关的理论进行研究,为绘本创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传统的中阳剪纸艺术元素在原有的造型基础之上进行改编创新时,要禁止照抄照搬已有的艺术形象,要领会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对其中不适合儿童绘本的内容要大胆摒弃,从而设计出中阳剪纸风格和设计师个人风格完美结合的绘本佳作。
参考文献:
[1]姜小丽.中阳民间剪纸艺术特点[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4):178-180.
[2]刘竹青.山西中阳民间剪纸艺术的二维动画表现形式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8(7):75.
作者简介:王晨宇,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