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髹漆的传统木镶嵌工艺研究

2020-03-08 06:24柳炳云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

摘  要:木镶嵌工艺在其应用中多伴随髹漆工艺,这两种工艺结合既有效地延长了木质器物的使用年限,又增加了修饰的美感。通过对基于髹漆工艺的传统木镶嵌工艺的相关研究,了解该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的辉煌与灿烂,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巧思。在日益精湛的技艺之中,表现出的是大国的“工匠精神”和一个文明古国的起承转合,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万年的文明历程,并将经久不衰地往后延续。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木镶嵌;髹漆工艺;文化创意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传统木作镶嵌工艺的创新表现研究”(SJCX19-0824)研究成果。

镶嵌技术起源于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目前所知,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便出土了一件距今约2.8万年的钺形石刀,在刀的两肩之间有短柄状突出,研究者认为应当是镶嵌在骨木柄内使用[1]。将单一的工具通过镶嵌工艺加工成复合工具,这种制作方法便成为了镶嵌工艺的雏形,为后来多种镶嵌工艺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骨木嵌、螺钿嵌、瓷镶嵌、红木嵌银、百宝嵌等均为以木为本体的镶嵌,这种镶嵌方式,在木质结构大量运用的我国古代应用甚广,也因其取材容易、工艺精彩继承发展至今。

一、工艺种类

镶嵌工艺种类甚多,以木为底的镶嵌工艺却是以骨木镶嵌、螺钿镶嵌、瓷镶嵌、红木嵌银、百宝嵌五类见长。传统的木镶嵌工艺是木雕、镶嵌、髹漆工艺相结合而产生的。木镶嵌工艺多应用于器皿、乐器、家具等装饰,呈现出来的物件大都精美绝伦,以制作的精细和用料的雍容华贵传世。

(一)骨木镶嵌

由于古时人们对于物料的获取方式有限,而兽骨、象牙、木头作为常见又易取的材料便成为了当时制作器物的不二之选。兽骨多选用牛骨,而木头多选用颜色鲜亮的黄杨木。在镶嵌的技法上分为平嵌、高嵌和混合嵌三种,平嵌较多地应用于家具上,其题材广泛,喜闻乐见,且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高嵌多用圆雕的手法将象牙、黄杨木雕刻成型镶嵌于紫檀等名贵的木材之上,其工艺更为复杂;混合嵌是将骨、木两类不同的材料做成镶件,然后根据制作需要混合嵌于物件之上,这也是骨木镶嵌较之以前的创新之处,打破了原有的单一镶件的局面,色彩、质感上更加丰富,使得装饰效果更加强烈。

(二)螺钿镶嵌

现在看来无比常见的贝壳,在两万多年以前的山顶洞人时期,是被当作昂贵的饰品佩戴的,甚至在对海洋开发甚少的商秦时期,贝类曾一度作为货币使用。贝壳因其色彩绚丽、花纹千变万化、质地适中、便于裁切而作为镶嵌的材料,被称为螺钿镶嵌。在王世襄注释的《髹饰录解说》中有云:“锦霞,即螺钿、老蚌、车螯、玉珧之类。有片有沙。天机织贝,冰蚕失文。”[2]11由此可见,螺钿作为镶嵌材料有多种应用方式,同时也表达出螺钿镶嵌之精美。螺钿镶嵌工艺在其镶件的材料上不断地精细化,《髹饰录》中提到“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2]76,从中足以看出螺钿镶嵌自身的发展变化,以满足更精密要求的工艺制作。螺钿以其自身的精美色彩和光泽在镶嵌材料中脱颖而出,应用至今。

(三)瓷镶嵌

《髹饰录图说》杨明注言:“有隐起者,有平顶者。又近日加窑花烧色代玉石,亦一奇也。”[2]121由此可见,明代的瓷镶嵌用绘有图案的瓷片镶嵌其中亦有百宝嵌的风采,在玉石、金银镶嵌盛行的时期,瓷镶嵌倒也成了一奇观。在清代,瓷镶嵌的木质屏风、桌椅等家具盛行,将中国画作为瓷板画的主要画面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风尚。瓷镶嵌以绘画为基础,在陶瓷板上进行所需画面的描绘,进而进行烧制。瓷板画的运用将陶瓷制品从三维形态带到了二维形态,而瓷镶嵌所制成的物件又将瓷板画的形态回归到了三维。

(四)红木嵌银

较其他几种木镶嵌工艺,红木嵌银工艺源起较晚,清代道光年间才出现。红木嵌银融合了木工、金工、漆工三个工种的制作工艺,多应用于拐杖、桌面等的镶嵌。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中提到:“嵌金、嵌银、嵌金银。右三种,片、屑、线各可用。有纯施者,有杂嵌者,皆宜磨显揩光。”[2]79 红木嵌银工艺以银为笔进行画面的镶嵌,结合大漆工艺,所呈现的作品色彩对比鲜明;由于银丝较软,且银可做片状、屑状,根据画面中造型的需要进行弯曲,使得画面更显灵动。红木嵌银是对商周时期金银错工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木镶嵌工艺种类的拓展。

(五)百宝嵌

百宝嵌集多种木镶嵌种类于一身,采用象牙、琥珀、翡翠、玉石等多种名贵材料作为镶件,拼出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嵌于黄花梨、紫檀等名贵硬木之上,再加以大漆工艺髹饰,尽显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因此,百宝嵌多应用于皇家器物中。百宝嵌兴盛于清代乾隆时期,宫廷中多处用其来作为装饰,后来呈阶梯式由上到下流传至民间。百宝嵌不仅是多种镶嵌种类的集合,其中也包含了雕刻技法,有浮雕、圆雕。百宝嵌显示出来的除了工艺上的精湛,也表达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

二、工艺的发展历程

木镶嵌是一种将各种质地的材料嵌入木中,从而组成各种具有装饰效果的图案的传统手工艺。在木镶嵌工艺发展之初,多以骨木、螺钿为镶嵌材料。骨木镶嵌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可见用兽骨作为木镶嵌材料的工艺在史前就已出现。

在经济繁荣、商贸国际化的唐朝,木镶嵌工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成熟,木镶嵌工艺在明代实现了跨越式的發展,在这一时期以陶瓷为材料的木镶嵌家具和建筑镶嵌装饰较为普遍,镶嵌材料和应用范围的拓展提高了木镶嵌工艺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催生了新的镶嵌形式的出现,木镶嵌工艺在此时期也得到了相应的飞速发展,使得该工艺的各种风格、形式在这一时期百花齐放。“装饰手法有雕刻、镶嵌、彩绘三种。而装饰材料则多种多样,有各种木雕、竹雕;有各色玉石、玛瑙、翡翠、水晶、孔雀石、青金石等宝石;有珍珠、取帽、珊瑚、螺锢、象牙、犀角、兽骨等天然材料;有金、银、铜、铁等金属:有各色珐琅、各种鸟类的羽毛、丝织品和纸帛画等,还有施色漆加彩绘的,真可谓‘空前绝后。”[4]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低价舶来品传入,以及近代工业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手工业造成强烈的冲击,使得手工艺人地位下降,传统手工艺在此时期停滞甚至后退,木镶嵌工艺自然不能幸免。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时局逐渐稳定,经济复苏,国家将手工业的改造作为重要的改革对象,至此,手工业得以重见天日,继续发展,实现了手工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革”时期,木镶嵌工艺呈停滞不前之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以复兴。

三、工艺的传承与现状

基于髹漆技艺的木镶嵌工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的支流,历经时间的洗礼留存至今。随着国家对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升级等有效措施的实施,为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沃土。信息化的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手工艺不得不面对时代的挑战。“怎样使传统的变成当代的、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已经成为传统手工艺人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创新所必须要做出的考量。

我国在工业化到来之前,经历了上千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传统手工艺直到现在仍大部分保留着以家族为单位的传承。当然,这样的传承方式有利也有弊,家族传承导致技艺垄断在单一的家族中,缺乏与其他技艺的交流,不利于工艺的创新与发展,限制了技艺的包容性,也有手工艺因囿于传承的维度而失传,这不失为一件憾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方式却更有利于技艺的言传身教以及工艺特征最大程度地保留。“因技艺掌握在比较安定的家庭环境中,使创作者能够无形中强调造物过程的感情化,将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和谐气氛体现在作品之中,如随意性和情感性的发挥,功利性和审美性的协调统一,都有充分的展示。从文化学的意义上来讲,家庭作为造物的空间,能充分促使人本能力量的显现,展示出艺术的个性特征来。”[5]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信息网络的公开和扩大,人们对自然生产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国家对保护和发展传统技艺政策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走出了家族传承的局限,以更大的包容性进行技艺的传播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创作。

将当代的艺术设计理念融入到传统技艺中,使作品呈现出既具有現代艺术美感,又不失传统工艺韵味,现代的和传统的相互碰撞,最终将这一矛盾进行有机的结合。蒋雪洁的作品《漱石》[6]就是将螺钿工艺运用其中,与现代的材料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当代装置艺术作品的;褚峤创作的《四扇立屏》和《座屏》[7]将陶瓷镶嵌工艺运用其中,并且利用了现代喷墨打印技术,在图形设计上采用形式构成的切割方式,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求大、求满、求全”的设计理念,虚实有序地进行陶瓷镶嵌;红木嵌银工艺源于清朝时期的潍县,刘春丽、李俊峰所著的论文《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传统纹样在潍坊红木嵌银饰品中的应用研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中。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潍坊红木嵌银工艺创新性低的状况,也推动了传统工艺的产业创新发展。

无论是当代艺术理念的融入,还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加持,都已经成为传统工艺创新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工艺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文创”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词语,这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潮流,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也能够在文创作品中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张夫也说:“我们发展文创产业,就是要思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中可以借鉴什么,提取什么,应用什么。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中借鉴什么,提取什么,应用什么。其源头和根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源和载体。从本质出发,向着文化产业文创产品或者手工艺美术等领域进行延伸,并为它们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8]

四、结语

通过对基于髹漆工艺的传统木镶嵌工艺的相关研究,了解了该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的辉煌与灿烂,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巧思。在日益精湛的技艺之中,表现出的是大国的“工匠精神”和一个文明古国的起承转合,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万年的文明历程,并将经久不衰地往后延续。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2。

[2]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3.

[3]黄成.髹饰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黄成.髹饰录图说[M].杨明,注.长北,译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5]故宫博物院,编.故宫漆器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

[6]胡德生.清代家具装饰纹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4):29-39.

[7]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333.

[8]蒋雪洁.《髹饰录》中综合螺钿技法在现代漆器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8:46.

作者简介:柳炳云,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