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纹样之蝉纹初探

2020-03-08 06:24宦毅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装饰纹样青铜器

摘  要:蝉纹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装饰图案,它的出现极具神秘色彩。蝉纹通常装饰在青铜器和玉器之上,寓意吉祥。蝉纹有三种,即无足类、有足类和变形类,其用于装饰时按照某种程式排列出来。从古至今,无论是蝉纹的审美意境还是它深刻的寓意,都被人们赋予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青铜器;蝉纹装饰;装饰纹样

一、蝉纹的出现

成都古蜀时代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中,有一枚昆虫纹玉片,玉片雕琢得细致精湛,手法巧夺天工。《从三星堆到金沙》说:“玉片在一面阴线浅刻有一只展翅飞翔的昆虫……身躯前部两侧有三对翅膀……这是哪种昆虫,还需要仔细分析比较后才能得出结论。”后来,有人提出“蝉纹说”,经过探讨与研究,人们发现这枚玉片上引人无数猜测的神虫的确与蝉相关,这种纹样被人们称为“蝉纹”。“蝉纹”是古代艺术家所定义出来的一种图式。三星堆及金沙遗址中有很多以蝉纹为装饰的文物。当然,蝉纹并不是古蜀人所独有的,蝉纹的发现更多地出现在中原及其邻近地区以及商周文化中。就江汉地区来看,石家河人在历史上便对一系列的玉蝉工艺品进行了雕刻。玉蝉大多是扁平的,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精湛的工艺。由此可知,蝉与神龙、凤凰、虎豹等形象一样,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频繁地出现在众多青铜器工艺品上。

二、蝉纹的寓意

在古人的观念中,蝉是不被人间烟火所污染的高洁品格的象征。《屈原传》里说:“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这里把屈原的高洁品质与蝉出淤泥而不染作类比,将其提到了可以与日月争辉的高度。初唐诗人虞世南在《蝉》一诗中写道:“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这句诗的大概意思是说,触角垂直于树下的蝉儿,靠着雨露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诗句看起来是对蝉的描述,实际上是物我之间的彼此映衬,是对清高品质的颂扬。此外,雨露本是水蒸气凝结而成,但古人认为它是天降神物,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蝉在高处以露水为生,露水不受任何污染,古人认为其饮食清洁。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长生不老,于是炼丹一直流行,而炼丹的主要材料便是露水,在历史上,因为露水的收集甚至还引发一起刺杀事件——壬寅宫变。如此一来,蝉便因为“饮秋露”而自带灵气了。

器物上的各种蝉纹可以有不同的寓意和解读。根据历史资料、考古文献以及现存文物来看,商周时期的酒杯,炊具等青铜器上的蝉纹是比较常见的。这表明,当时的人们认可蝉意。蝉的一生要经历脱壳的蜕变,这使得人们认为蝉可以死而复生。两汉之际,道教在本土风行,“蝉蜕”被看作是羽化登仙。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受到道教影响,佛教的雕刻中也用到了蝉的形象——蝉纹出现在菩萨头冠上,蕴含轮回之意。古人还认为蝉有复活之意。人们会将玉蝉放置于死者口中,象征着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这种玉蝉又被称为蝉形玉琀,因为是作陪葬用的葬玉,又叫作“琀蝉”。当然,玉蝉并不仅仅用于陪葬的葬品,也会被人们用于日常的佩戴装饰。玉蝉通常会被挂在腰间,顶端有象鼻眼,人们借它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在古人的眼中,经历了蜕变的蝉有着强烈的神秘感,人们无法理解蝉性,就通过想象和夸张神化蝉的形象,希望蝉能够保护自己,甚至子孙后代。

三、蝉纹的分类

对于蝉纹的分类,相关的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不同鉴定标准,笔者比较认同辛爱罡先生的观点,其在《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中将蝉纹划分为三类,具体来说为无足类、有足类和变形类[2]。

(一)无足蝉纹

在所有蝉纹中,无足蝉纹的出现频次最高,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形状。无足蝉纹有无翅式和有翅式之分,其中,无翅式又被人们细化为三种类别,具体来说是“羊角形”吻、“箭头形”吻和“心形”吻。

1.“羊角形”吻无足蝉纹

从字面意思来看,此类蝉纹呈现出了羊角形的吻部,两眼外突,其体节以波折纹为核心构成单元。

2.“箭头形”吻无足蝉纹

此类蝉纹拥有箭头形吻部,蝉纹头部和身体彼此隔开,以三角形或菱形图案来连接蝉纹的头与身体。两个单线相对或两对相对的云纹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上半身。与云纹相对的三角形位于云纹之下,将体节构造出来。

3.“心形”吻无足蝉纹

此类蝉纹拥有心形吻部,拥有差异化体节。一种是两个相对云纹共同构成了其躯体上部,对应于云纹的三角形位于云纹之下部。另一种是两个相对的云纹围绕在身体下部,形成起伏的体节,并且体节的数量各不相同。

(二)有足蝉纹

此类蝉纹又两足和四足之分,它们在形态方面的差别也是相当明显的。

1.两足蝉纹

两足蝉纹的形态有两种,其一:两足由蝉颈部伸向前,平行于头部。其二:两足由蝉颈伸向下方,平行于身体。

2.四足蝉纹

此类蝉纹在蝉颈处外伸四足,或朝上或朝下。就头部来看,和无足、两足蝉纹差别不大。

(三)变形蝉纹

变形蝉纹也拥有多种形态。有刻画比较简单的,也有刻画复杂的,但是它们的特征大致相同。变形蝉纹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头、眼比较大,体态呈三角形。

四、蝉纹的变化

蝉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就新石器的蝉纹而言,其拥有相对简单却比较抽象的造型,蝉身多为象征性的,以圆雕为主。到了商代,蝉纹更为写实一些,有并拢的双翼,以及颈部、体节和波折的竹节状尾部,多用阴刻线雕琢。西周之初对商代蝉纹风格进行了延续,然而自中期起,很少看到写实性蝉纹了。战国蝉纹的头、腹、翅等身体部位是相当清晰的,以阴线来划分边界。汉朝蝉纹运用“汉八刀”精心雕刻出来,拥有清晰的棱角和簡洁的线条。宋代的蝉纹,蝉眼为双环形,蝉纹多用于配饰,纹样更为古朴。明代蝉纹的线条又粗又深,形体大,双翅雕琢得比较轻薄,腹纹细瘦。清代蝉纹的表现手法与仿古纹饰一样,多用阳纹线来雕刻翅膀。

五、蝉纹的装饰运用

纹饰创作的原始目的在于装饰。装饰是为了表达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认知和精神追求。青铜器的装饰也不例外。商周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当时的手工艺水平比较高,在审美艺术领域,青铜纹饰也达到了巅峰状态。当然,青铜器的装饰也有它自己的装饰风格。人们对生活中的铜器进行观赏时,往往遵循由上至下的顺序,不管青铜器体态有多大,都不会超过人们的视平线。为了使器物表面所饰有的图案更具有观赏性,所以青铜器纹样大多在最容易被人们看见的位置,也就是在人们使用器物时视线最集中的地方。久而久之,人们对器物装饰部位的选择也就有了一定的规律,通常都高出腹部。当然,为了装饰的完整性,圈足、高柄等附加的部位也会有装饰的纹样。这些部位的装饰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习惯,更重要的是,这些图案只有在这些位置,才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商周时期纹饰图案的构成更是具有严格的布局和规律,它强调青铜纹饰的形状和设计之间的协调度。纹饰排列成某种形态,并呈现出了明显的重复性,镜像就此形成。这种构图使图像在大量成像中形成视觉冲击,是中国传统的纹饰排列方法之一。蝉纹的排列方法与此大致相同。青铜器蝉纹拥有差异化的形状和体态,其配置方式通常以中轴或中心点为基准,按照左右或上下顺序排列。就器物造型来看,青铜器不同部位拥有差异化的蝉纹造型,多样化的装饰风格就此形成,装饰艺术就此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蝉纹在作装饰纹样的时候也会和其他纹样并用,组合方式也会有所变化。纹样或为母体,或为中心,或独立,或连续,然而其规律是相当明显的。比如蝉纹和饕餮纹这种常见的装饰纹样组合,它们的排列方式就是有规律的,一般会在器口纹上饕餮,在腹部纹上蝉纹。另外,蝉纹作为主纹时,一般会将其当作器物颈部的装饰,不再装饰其他部位。

六、结語

蝉纹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吉祥纹样,极具神秘色彩。从昆虫玉片到“蝉纹说”,再到后来蝉纹的广泛运用,蝉纹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图案,更是原始先民崇高信仰的体现,蕴含着他们美好的愿望。人们生前把蝉纹配饰挂在身上,死后也要“琀蝉”,这些都体现了蝉在人们心目中不可撼动的地位。蝉纹在艺术表达和工艺处理方面更是与时俱进。就现代设计学研究而言,蝉纹代表的是一种中华文化,具有相当高的研究和探索价值。

参考文献

[1]崔旭.屈原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31.

[2]辛爱罡.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7.

作者简介:宦毅,盐城市聚亨路小学二级教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间艺术图示的当代运用。

猜你喜欢
装饰纹样青铜器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试论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对中国早期绘画的影响
以纹样观西南民间蜡染艺术之审美
清代后妃氅衣植物装饰纹样探微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中国明清家具装饰纹样的研究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彝族“耶玛”的形式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