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不应该排斥课程化

2020-03-08 02:20张歆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整本书课程标准

张歆

摘要: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伴随着部编版新教材的实施走进师生教学、学习工作的一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对于整本书阅读如何进课堂、有没有必要全部靠课堂讲解等问题,都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就个人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思考,提出“整本阅读不应该排斥课程化”的观点。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课程化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语文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特别要加大阅读考查。同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正式公布,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其地位可见一斑。

2020年新教材全面落地,以部编版教材高一必修上册为例,则专门编排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作为教材的第五单元出现。整本书阅读已经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变革,出现在高中教学的一线实践中。

目前对于整本书阅读有很多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19年12月3日《读书周刊》刊登杨先武先生的《整本阅读不应该过于“课程化”》一文。知网上相关的论文也达到10余篇,反对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在此,笔者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本书阅读应该进入课程化序列

“整本书阅读与探讨”作为课程内容的第一个学习任务,被写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既然是课程内容,那么就要遵循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是课堂教学,所以整本书阅读不能脱离课堂,要有课堂讲解、示范、交流以及反馈与测评等所有教学环节。杨先武先生提出,整本书阅读安排在课外进行,既不科学,也不适应当今学生课余时间不足这一实际状况。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整本书阅读任务为“18节课时,安排在两学期”。这种方式的课时安排,不排除课堂阅读的可能性。课堂阅读读全篇不可能,但是专题阅读、部分赏读,或精读、略读,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应该完成的基本教学任务。整本书阅读不应该排斥课程化,更不能排斥课堂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应该再以简单的普适性阅读为基础,而应该是以更深层次的阅读为基础,进行思辨性、探究性、比较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恰恰是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中应该出现的。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有开发课程的意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自然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形式怎么组织,课堂结构怎么安排,都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二、整本书阅读应该有指定篇目,而不应该是“随意阅读”

前面提到的杨先武先生提出,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于阅读的书目也作了严格的规定。但是新课标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指定阅读作品(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应该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很显然,整本书阅读选取的作品必须是经典作品。这也是新课标作为权威性的课程标准所作出的具体规定,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标为纲”。同时高中生作为阅读主体,由于价值观、文学观尚未完全形成,放任其自由选择,对于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与品质,恐怕意义不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在《黑塞说书》中说道:“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为获得真正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可见,阅读经典是整本书阅读的最佳选择,并且经典作品有前人的阅读经验和研究成果,这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高中生的阅读有别于成人阅读,在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师应多进行一些指导、多推荐一些经典作品为好。如果放任学生自由阅读,一味地贪图阅读的自主性、趣味性,那就失去了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和意义,就成了浅层阅读和舒适阅读。经典作品一定要读,更关键是怎么读。

任何教学活动最终都需要用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其必要性。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是课程标准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虽然不能说阅读是为了考试,但是测评与考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阅读课程的开展。如何合理地借助测评与考试,科学、有序地助推阅读工程,在此笔者也提出自己的两点看法。

第一,阅读工程需要测评作为抓手。经典名著因具有语言、文学的双重价值,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在中小学阶段推进的阅读工程,由于学生自身的阅读主动性不强、阅读思维不足,以及阅读时间被挤占,开展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科学、有效的测评机制的引进,客观上能改变这一现状。没有测评和反馈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舒适阅读、无目的阅读的困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浅阅读。测评作为一种目标价值的直接体现,在名著阅读工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第二,现代阅读的目的是提升思辨能力。阅读的测评不能以简单的信息提取、文本内容还原为主。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另一方面要以文本论述的阅读命题指向为原则,充分考虑文体特征、文本阅读量的差别,设计科学有效的考题,考查学生鉴赏、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要提供给学生不同类型作品的阅读方法,比如纪实作品阅读、外国小说阅读、诗歌阅读,都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和阅读方法。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言,“把语文知识融进教学过程”,语文知识也要融进阅读的教学过程,比如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阅读技能知识等等。在阅读教学或测评中,教师不仅要对语文知识进行提取,更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真正理解、运用,从而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内化。

经典作品阅读不等同于普通的课外阅读,它带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烙印,其教学、测评目的都是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和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阅读经典作品最大的价值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情节,或是对某一人物感兴趣,而是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让学生在认识社会、感悟人性,以及在获得人生启迪时能有更全面的思考。

比如在《活着》的阅读教学设计中,围绕主人公富贵的坎坷人生,分析在不同时期富贵的心理变化,讨论为什么富贵会有如此遭遇。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放战争、土改运动)、主人公的性格(地主家少爷出身,想为儿子报仇却发现县长是战友时的碍于情面)、情节变化等小说鉴赏的角度,综合分析人物命运的形成。完成此题除了要阅读、要提取基本信息,更要运用文体知识、文化知识(时代背景)来分析,还可以从余华写实主义风格的创作角度,探析为什么一波接一波的苦难会落到富贵身上。这些都能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

综上所述,在语文高考改革加大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及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引导学生爱上读名著、学会读名著,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部分,我们还是要尊重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课堂教学、教学测评,都是在整本书阅读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整本书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论语》整本书阅读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读经典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