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凌
摘 要:博物馆作为一个优质的教育载体,其教育作者用不容忽视。《博物馆条例》就明确指出,学校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当有机结合。博物馆应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崭新的平台和空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分析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着眼于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良性互动的问题,提出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互动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互动融合
青少年是博物馆公共教育资源的最大受益者。非正式教育场所的博物馆公共教育相比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新颖,学生们在非正式教育场所中往往能用更轻松、自由的状态投入学习。不同种类的博物馆有不同的专业视角,所以博物馆展览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博物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没有固定性,都是以受众为主体调整教育或展览计划,这决定了博物馆教育与学习的形式是以体验式和参与式为主,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更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教育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博物馆教育可以对学校教育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博物馆教育的优势
博物馆教育是以实物为基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通过举办各种常规陈列展览、专题陈展、社会教育活动以及对藏品的科学研究,围绕着实物,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共同作用,借助观察、阅读、听讲等活动接受知识和提高认知的过程。英国学者肯尼斯·赫德森就认为“博物馆及其陈列品的基本目的职能就是进行教育”。
和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教育是一種较为独特的教育形式。首先,博物馆拥有各种丰富的实物资料。博物馆的馆藏物品是学生平时接触不到的,相对于课本上的知识,馆藏物品更加直观、真实,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博物馆中具有高水平的讲解员。相较于学校老师,讲解员所储备的专业知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更胜一筹,并且能从专业和学术角度为学生提供服务。最后,博物馆教育的环境较为宽松,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教育方式更加灵活生动,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博物馆的声、光、电的立体模式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及融合必要性
2.1 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点
博物馆教育属于直观教育,主要形式是陈列和展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专题展览的举办,让观众通过一件文物展品、一种文化礼仪或习俗来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生产等。这种直观教育的受众群体更广,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知识的需求。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变得越来越丰富。
学校教育属于系统性的计划教育,即根据国家的教育要求和课程大纲,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由专门的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开展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以课本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的,相对而言内容较为单一、系统,固化的教育形式更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2.2 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必要性
2.2.1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在学校的课堂中学生更多地专注于理论学习。而博物馆则更加注重实践教育。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青少年的教育工作。①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直观性。学生可以通过对于馆藏物品的观赏与研究,从中汲取历史文化知识。虽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一些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是刻板、枯燥的,不利于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而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大量的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品,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以藏品为载体,辅之以适当的讲解,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其中的一些知识甚至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也很难从网络当中汲取到。①
2.2.2 博物馆教育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校的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以课堂课程为主,并且这种交流往往是不平等的,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收,更注重记忆和理解,发散思维较少,换而言之,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博物馆教育刚好可以完美地弥补这一缺陷,博物馆教育在时间上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时间,并且可以自主地选择需要了解的内容,甚至进行深入的探究。博物馆通过自身的文化底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从这一角度而言,博物馆更注重的是整个思维体系的构建。而思维体系的构建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2.2.3 博物馆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博物馆是学生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博物馆的教育能够契合学生学习探索的需要。博物馆藏品包罗万象,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书本,博物馆教育的来源是真实的物品,在此基础上可以延展出很多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传统课堂无法给予的。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合理、完整教育体系中的必要一环。
同时,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智力教育、轻视思想道德教育,注重课堂理论学习、轻视社会实践学习的问题。②博物馆教育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以实物为载体,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情感和思想理念,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历史、认知人物、认知文化。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其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单纯的知识传承,更是一种心灵和思想的洗礼。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丰富文化藏品和浩瀚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融合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馆校合作机制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建立稳固的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二者的最大合力。目前,很多学校与博物馆都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但是合作形式较为单一,浮于表面,多为参观、讲解等活动,没有较多深层次的研学、实践指导等活动,合作的形式比较松散,并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学生“走近”了博物馆却没有“走进”博物馆,未能体会到博物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关系不深入、不稳固,很难让博物馆教育充分发挥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功能。因此,学校与博物馆应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专人)负责对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将其作为常态化工作来开展。③同时博物馆和学校必须签订长期的合作文件,并在内容、分工方面做出具体约定,把馆校合作制度化。在合作过程中要注重评估和反馈,及时地发现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使合作效果最大化,为建立更加长期、良性、完备的馆校合作机制注入活力。
3.2 合理设置合作内容
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在内容上、形式上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因此,双方在合作上应充分体现出互补性。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是“活的教科书”,博物馆教育应努力让学生与历史“零距离”,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博物馆教育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参观和讲解向学生传递知识。博物馆教育应该和学校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将之纳入学校课程教育的体系,深度挖掘博物馆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达到最好的教育目的,博物馆应该坚持与学校建立更广度、更深度的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诸多优势来开发博物馆教育资源,不断设计和更新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项目。④在形式上,可以邀请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双方共同研究,结合学校和博物馆的优势,设计出特色的博物馆教育内容,提升博物馆教育的针对性,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益。
3.3 增加互动性活动
博物馆不应是单纯的文物陈列之地,更应该是学生求知论新的大平台,所以必须大力探索和实践互动体验的活动。可以根据馆藏物品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互动活动,比如,在观赏过书画藏品之后,可以陈设笔墨纸砚,让学生临摹涂鸦;观赏化石之后,可以带领学生体验田野考古方法⑤;在陶瓷器展览中可以设置参与环节,实际体验陶瓷器的制作过程。这种互动性、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将促使学生有机会和条件全方位、立体地去体会与理解所接触的知识,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激发探索和实践的热情,体验博物馆文化的乐趣,从而达成博物馆教育的目标。
同时,可以对学生并进行的系统培训之后作为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在扩充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让其巩固自身所学,既有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兴趣。
3.4 创建数字化博物馆
善于充分利用高新科技的优势,开创博物馆社会教育新形势,进而更好地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博物馆文化传播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高新技术,开创全新的教育领域,从文物器件的本体研究逐渐转向为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多元化研究。比如借助网络科技实现情境再现、制作三维立体影像、三维空间和图像等,将文物器件承载的历史文化更加全面地展示出来。①同时还可以研发一些文化类的电游软件,如考古发掘游戏,给学生创造一个直接便捷的考古体验,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代学生对不良网络游戏的沉溺度。最后,可通过网络教育的开展发挥德育素质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联合相关教育部门开辟线上的馆校合作资源下载中心,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新知、长见识。
3.5 优化评估监控机制
出于对信息权威性、专业性以及馆校合作可控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有必要就馆校双方的合作构建评估监控机制。当前馆校合作的监督评估机制大部分是博物馆负责,多多少少存在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积极邀请合作学校的负责人或领导一起参与评估。合作结果监控指的不只是讲解、参观的服务质量,还包括学校专职负责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优化馆校合作结果的评估监控机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专家来点评教育活动,或者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给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评分,构建一个具有科学性、多元性和专业性的評估监控机制。
3.6 注重资源设计与开发
为了将博物馆特有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积极顺应当前学校教育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学校在借用博物馆数字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时,既要合理运用博物馆数字资源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度更高的教育手段。校方可以组建专门的人才队伍,选择适合开展学生教育的博物馆文物,针对性地设计与开发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比如,根据学生不同的阶段性学习,学校可以融合本地博物馆文化特色开发教学辅助资源,以教学参考包、立体学习包、多媒体教材和在线课程的方式研发和呈现。值得注意的是,校方的配套资源开发不可一味地模仿,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凸显资源特色,让学生更加真实且全面地了解博物馆文化的历史价值。
4 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实质上就是教育资源的互补,实现了最大化的青少年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提升,博物馆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以创新思维促进博物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全面性的快速传播,进而为公众以及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严红敏,沈辰成,吴朝阳.德国博物馆教育见闻述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60-63.
[2]尹凯.博物馆教育的反思—诞生、发展、演变及前景[J].中国博物馆,2015,32(2):1-11.
[3]吴镝.美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5):125-127.
[4]刘芳.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与利用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2):178-185.
[5]李峰.数字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策略[J].营销界,2019(21):71.
[6]刘柳.发挥博物馆的学校教育第二课堂作用浅论[J].青春岁月,2018(13):210-211.
[7]毛毅静.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融通交互的可能与追求[J].福建教育,2019(21):10-11.